无障碍阅读 适老模式 网站支持IPv6
导航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计划规划

清远市清新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工作计划

时间: 2021-04-14 15:22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   点击:-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施“五大行动”,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75.1亿元,同比增长3.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8亿元,增长2.0%;农业总产值91.2亿元,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2亿元,同比下降8.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增长1.17%,为年度调整预算的100.17%。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发展步伐稳健扎实。

  招商引资收效明显。强化项目服务要素保障,出台《清远市清新区促进产业发展实施办法》。举办“握手湾区 走进东莞”等产业招商推介会,对接行业商协会12个,引进海大集团禽畜动保及兽药生产项目、海螺(二期)等12个项目,总投资额32.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产业平台升级加档提速。完成《清远市清新区西部片区产业发展及策略研究》编制。推进“清远经济开发区”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出台《清远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完成开发区飞水、太平片区环评。太和镇飞水产业新城、花清产业园、盈富工业园、龙湾电镀定点基地、三坑原标牌地块的控规已完成。中以科技小镇展厅及10幢标准厂房已完成建设,10幢人才公寓已封顶。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腾讯云计算基地正式开服,海龙、敏实等项目已建成投(试)产。15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3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5.3%。发行专项债券项目12个,获下达专项债券资金8.1亿元,完成支付6.5亿元。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开展工业技改项目46个,完成投资3.5亿元,向上推荐技改项目17个,获批省市奖补资金2227万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市级科技项目5个。扎实推进清洁生产,认定清洁生产企业25家。

  (二)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山塘镇成为本年度全市唯一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单位,获得中央扶持资金1000万元。清远麻鸡、清新桂花鱼等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完成项目总进度的92.68%、96.02%,成功获批省级农业科技园1个。小清新生态农业公园、燕湖生态农业公园、蔬活耕园农业公园等市级农业公园建设有序推进。9个村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8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基本完成。新增“三品一标”认证38个、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个。新增各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合作社57家、家庭农场44家。“农业+互联网”战略深入实施。推进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建设,建成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1个、镇村助农服务中心12个。开展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区创建,建设电商服务站140个。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在龙颈、禾云顺利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赋码换证的农村经济组织3648个。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省下达任务,完成清新区清西排洪排涝体系综合整治工程第一阶段清淤,28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展良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纳入乡村建设规划的自然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完成率100%,累计建成干净整洁村标准以上的美丽乡村、新农村2519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的村庄2539个,建立垃圾收运体系的村庄2818个。清拆农村破旧泥砖房33756间。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

  (三)区域协调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顺利推进。试验区实施方案已上报国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等6大任务有序推进。加快32个城乡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1.66亿元。“4+2”精品线路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有序开展,三坑镇精品旅游线路动工建设。绿色生态屏障逐步筑牢。全面推进生态红线划定及“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6.09万亩、社会森林抚育6.0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8%。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汕湛高速惠清段建成通车。完成清四公路与城西大道平交路口整治,汕湛高速太和、太平及三坑出入口优化工程稳步推进。建成“四好农村路”318.9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160公里。城乡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110千伏笔架山站扩建工程、110千伏林泉风电场接入系统线路工程,220千伏滨河(太平)输变电工程、220千伏白庙输变电配套线路工程等项目取得新进展,在全市率先完成±800千伏乌东德直流线路工程(清新段)基础施工民事青赔工作。市政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完成PPP模式整区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中心城区提质升级改造、智能立体停车场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力度加大。设立区旅游集散中心,建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12个。投资10亿元的清新温矿泉度假区芊丽(一期)酒店项目已开业,完成玄真古洞生态旅游度假区升级改造,古龙峡原生态旅游区启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并获得12项世界纪录认证。“创文巩卫”扎实开展,城乡面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得到明显改善。

  (四)三大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

  脱贫攻坚战成绩斐然。9351户204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安全住房、安全饮水、保障用电、电视信号覆盖、网络信号覆盖、教育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稳定收入等方面得到全面落实,40个相对贫困村的贫困发生率、农民收入、集体收入等十项指标全部达标,村、户均达到脱贫退出标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力开展。开好地方政府债券“前门”,堵住隐性债务“后门”,实施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专项行动,制定“五四一”时间表。维护良好金融秩序,打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转贷等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集中整治53个扬尘点源,全面完成重型车场、堆(砂)场治理。开展第三方巡查,狠抓露天焚烧、餐饮油烟治理,处罚尾气超标车辆279辆次。全面落实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园区12家在产陶瓷企业的43条生产线实现通气生产。全面完成60家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企业销号,落实禁燃区涉煤设施清退。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3%。深化水环境治理。成功争取省漫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1000万元,完成三坑镇漫水河(新)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开展两轮“清漂”行动清理水域面积50.7万平方米,河湖“清四乱”完成案件销号9宗,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推进净土保卫战。完成新洲金矿区域场地环境现状调查和风险评估,年度世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子项目建成。

  (五)改革攻坚力度持续加大。

  落实各项降成本政策,新增减税降费5.33亿元,外贸企业办理退税1.56亿元。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完成8个镇“三定”规定。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镇事业机构设置,完成7家公益三类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国资监管机构设置,公共资产管理中心升格为正科级区政府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区交通运输局等实行“局队合一”体制。“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推广使用“粤省事”“粤政易”“粤商通”,“粤政易”在全市率先完成公务人员全覆盖,用户激活率排名第一。“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取消省级权责清单事项254项,重心下移事项3项,承接市级委托事项3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比率91.96%、一次办比率99.78%、马上办比率77.11%。116项依申请事项一窗办理率达100%,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率为100%,网办深度四级占比99.34%。公布第一、二批行政许可事项容缺受理清单。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事项实施预约办理93项,发放电子证照约196万张。入选市“一件事”主题式在线办理试点地区,选取太和、三坑作为公共服务暖心配送试点镇。设立“工程建设综合窗”“实名认证专窗”等窗口,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流程“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完成国有“僵尸企业”出清127家。

  (六)社会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落实检疫检验、健康保护和安全生产措施,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困难群体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人均每月807元和580元,同比增长14.95%和19.83%;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292元和928元,同比增长14.94%和19.74%;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达到人均每月1883元和1227元,同比增长3%和11%;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分别惠及3977人、8312人。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任务完成较好。建设“清新就业”智能化信息服务平台,举办现场、网络招聘会38场,“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三大培训工程线下培训备案123班次4804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2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9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53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7%以内。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实现学前教育“5080”目标,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两个不低于”落实到位。抓好线上教育、返校复学、中高考等工作,切实做好健康监测与应急预案,确保疫情期间网络教育条件全覆盖,返校复学平稳有序,全体考生及有关人员实现“平安考试”。推进区职校新校区(一期)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双向转诊沟通制度,建成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胸痛中心,有序开展医共体试点,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合作共建省妇幼保健院清远分院。文体事业协调发展。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省运会场馆升级改造等筹备工作扎实推进。

  2020年,全区各界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辛勤付出,作出了巨大贡献,成绩来之不易。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一些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服务业受到一定冲击;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外贸出口压力较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有待加强,要素制约亟待破解;民生领域短板依然存在,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任务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握“双区驱动”历史机遇,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围绕市委打造“融湾崛起排头兵、城乡融合示范市、生态发展新标杆、‘双区’魅力后花园”新定位和“十大行动方案”,深入实施“五大行动”,统筹推进清新清城一体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综合各种因素,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坚守安全、环保、效益底线,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聚焦智能制造、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创新精准产业链招商、区域招商、行业招商等模式,吸引大湾区及各地企业投资发展。打造优质产业平台。力争省级产业园区牌子落户,借助省相关优惠政策和优势平台,推动企业资源入园落地。高标准建设清西产业发展协同园区,落实“一园多区、一区一主导、一园一主题”的总体要求,分类打造不同主题、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园。破解土地瓶颈,加强太和、太平等镇征地拆迁工作,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推动云龙工业园转型升级,盘活园区低效用地及闲置厂房,坚持“扶持壮大一批、提升改造一批、淘汰迁移一批”的原则,推进效益较低的陶瓷企业自行退出或转型升级,引导退出的陶瓷企业向绿色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等方向转型发展。发挥项目引领带动作用。对接中心任务及发展、民生需要,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精准做实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加强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建设省、市重点项目22个,完成年度投资额49.22亿元。力促海大华南制造基地、敏实(二期)、中信环境等建设投产。

  (二)努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先导示范区,加快三坑镇乡村振兴样板区创建,抓好6项试验任务。加快“入珠融湾”步伐。以广清一体化为抓手,加强与花都区对接,继续在基础设施、产业、营商环境、民生事业一体化等方面发力,实现共赢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将中以科技小镇建成商务办公中心示范区,加快骏誉大厦商务中心建设,做好相关地块的收储工作,谋划建设金融服务、政务办公、市民服务等中心。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落实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提升文旅基础设施,推进古龙峡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施红色文化和旅游提质升级工程,打造太平镇秦皇山革命根据地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推动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突出绿色特色和传统文化,把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镇村。进一步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配合做好广清永高铁前期工作,推动清新至南海高速公路动工建设,争取太平、禾云、石潭客运站年内建成使用,加快飞水、玄真、迳口、太和古洞等四个公交站场建设。推进清新清城同城化发展。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争取市在安排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时向清新倾斜,逐步缩小两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施中心城区“三化改造”,完成明霞大道——附城大道沿线综合整治,加快旅游大道建设,尽快接通环城路与清城区沙田路、长埔路,抓好工业大道(二期)、清和大道——桥北路快速化改造建设,谋划开通清新城区到高铁站、轻轨站等地公交线路。实施电力供应强网行动。推进太和中心城区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建设及配电网智能化改造试点,加快太和10千伏回迳一干线低电压治理工程进度,争取220千伏滨河站及110千伏石潭站项目尽快纳入电网建设投资计划。

  (三)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提升“清新优品”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增“三品一标”认证20个。大力支持新业态发展,重点加大山塘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力度,抓好市级农业公园建设进度,推进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创建。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确保全面完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食品肉品加工产业园。实施“农业+互联网”战略,积极建设区级助农服务中心和电商平台,推动京东(清远)产业促进中心建设和运营,加快订单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继续实施“3个三”工程,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争取新增各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以上,完成培育农民合作社50家以上、家庭农场50家以上。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开展“万人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加快创建一批不同发展层次的美丽乡村,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确保实现从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从产业、机制、治理等方面入手,实现发展、政策、服务衔接。

  (四)奋力推动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强镇赋权改革,促进权责利相匹配,确保“放得下、接得稳、管得好”。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监管等领域监管和执法体制。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本地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建立完善全区统一的政务信息系统清单、公共数据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以“四办”改革倒逼政务服务全方位变革。强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资源领域改革。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力度,推进“三旧”改造,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三条控制线”。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中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年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亿元以上。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

  (五)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与低碳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提高工业固废循环利用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完成省下达的森林碳汇、绿化美化村庄等任务,逐步完善桉树退出机制。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抓好源头治污,全面取缔无牌无证堆场,加强查处渣土及物料运输等车辆,对机动车尾气检测不达标的车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及科学还田等措施。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确保漫水河三青大桥及支流山塘水黄坎桥水质达标,推进滨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微生物调水养殖、鱼草轮作,规范化肥农药使用,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全区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基本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编制水功能区划分及纳污能力核定实施方案,推进“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滨江河三坑滩饮用水水源地预警监控自动站建设。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强化土壤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加强部门联动监管。

  (六)致力促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切实做到严防重点地区输入、严防境外输入、严防本土病例产生,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加强创业就业扶持。落实各项扶企惠企政策,发挥专项资金促进就业创业的作用,打造“互联网+就业”模式,优化“清新就业”等线上线下平台,抓好“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工程,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新增城镇就业61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引进更多名校到清新开办分校。开展团队化合作办学,组建 “1+X”模式“协作型”教育团队10个。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市职校搬迁工作,完成区职校新校区(一期)建设,推进陈广纪念小学、回澜初级中学等学校扩建工作,抓好7所学校(寄宿制)项目建设。推进健康清新建设,力争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投入运营,异地新建区疾控中心,加快建设创伤中心,按二级医院标准升级改造太平镇卫生院,推进疫苗接种管理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加大原图书馆总馆软件建设力度,力争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8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二级综合文化站以上标准,加大对历史建筑等文物古迹保护力度。做好省运会场馆升级建设及竞赛备训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平安清新、法治清新建设,启动“八五”普法,扎实推进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六清”“六建”行动,积极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把安全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大力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全面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开展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巩固“创卫”成果。此外,继续做好质量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环境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卫生能力建设、慢性病防控等工作,继续加强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防、社保、档案、地方志、消防、气象、慈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联等工作。


您已选择离开清新区政府门户网站,接下来跳转至的页面与本站无关。 4秒钟之后将自动跳转到新页面,请您稍候…… ×

网站导航

底部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主办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清远市清新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运维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件:

粤公网安备 441803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4418030003

[粤ICP备0505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