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适老模式 网站支持IPv6
导航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文件 > 其他文件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印发清远市清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2025年)的通知

时间: 2021-04-13 09:52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   点击:-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清远市清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2025年)》已经区八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发展改革局反映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0日


  清远市清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2025年)

  目   录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1

  (一)经济指标平稳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1

  (二)抓好项目落实,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3

  (三)突出抓好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6

  (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成效显现 8

  (五)着力改善民生事业,社会福祉持续增强 9

  (六)着力推动改革创新,重点改革实现突破 14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机遇 16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16

  (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 17

  (三)“广清一体化”战略深化推进 18

  (四)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全面开启 19

  (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20

  (一)国际社会政治形势复杂 20

  (二)国内经济发展要求提高 21

  (三)区域间虹吸效应影响 21

  (四)产业结构形式待优化 22

  (五)创新水平提升有难度 22

  (六)公共服务水平待提升 22

  (七)绿色经济发展任务繁重 23

  四、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23

  (一)指导思想 23

  (二)基本思路 24

  (三)发展定位 25

  (四)发展目标 26

  (五)总体战略 28

  五、加强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入珠融湾步伐 32

  (一)推动交通互联互通 32

  (二)加强产业协同互融 33

  (三)推进公共服务融合共享 33

  六、聚焦产业协同,构建现代经济新体系 34

  (一)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和园区建设 34

  (二)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 37

  (三)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38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42

  (五)重点实施全域旅游计划 44

  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能力 46

  (一)加快推进交通网络建设 46

  (二)持续推进城市内涵质量提升 48

  (三)持续推进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50

  (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 50

  (五)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51

  (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51

  八、加快城乡融合,打造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先行区 52

  (一)以业兴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52

  (二)加快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 53

  (三)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推进城中村改造 54

  (四)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55

  (五)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57

  (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57

  九、坚持绿色发展,构筑山清水秀生态宜居名城 58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58

  (二)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60

  (三)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63

  (四)大力发展循环与低碳经济 64

  十、加强社会文明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健康发展 65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65

  (二)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66

  (三)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67

  十一、改善民生发展,构建美好文明幸福清新 68

  (一)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稳定扩大就业 68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满意度 69

  (三)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推进健康清新建设 70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71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和谐清新 73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73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73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74

  (四)推进平安清新建设 74

  (五)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75

  (六)加强消防安全建设 75

  (七)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75

  (八)完善社区“三治融合” 75

  (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76

  (十)加强国家安全建设 76

  十三、规划实施与保障 77

  (一)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77

  (二)增强项目核心动力 78

  (三)执行监测考核制度 79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80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清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入珠融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全区经济平稳发展,活力增强,质效提升,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

  一、“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指标平稳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1.经济平稳发展。初步统计,2020年清新区地区生产总值275.1亿元,比2015年增长26.1%(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8万元,比2015年增长26.5%,年均增长 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92.8亿元,比2015年增长 29.8 %,年均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3.2亿元,比2015年增长36.1%,年均增长6.4%。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比2015年增长3.5%,年均增长0.7%。

  2.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清新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15年的17.3:45.4:37.3(年报口径)提升为2020年的20.5:39.8:39.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2016-2020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5.4%、23.9%、28.8%、30.1%、27.1%,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形成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承载能力持续增强,辐射效应更加显著的产业协同区。

      (1)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力度加大,全区共有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151个;"十三五"期间,成功申报创建广东省名牌产品9个,广东省十大名牌产品1个,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6个;农业“三品一标”工程深入推进,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产品3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十三五期间新增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家庭农场1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2家;海大集团(清新)桂花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清远鸡现代农业产业园、岭南特色水果产业“双创”示范县等项目有序开展。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区农产品检测中心成为清远市率先通过监督检测实验室二合一认证的县级机构。食用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建设持续完善,实现肉类蔬菜“来源可溯、责任可究”。

  (2)工业经济量质并提。工业投资持续增长,2020年全区1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37亿元,同比增长2.7%。实现工业增加值93.4亿元,同比增长2.0%。全区工业投资完成14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51个,投资总额11.65亿元,完成投资4.57亿元。全区重点项目48个,完成投资额45.2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8.21%;其中15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3.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5.3%。重点打造清新智能制造产业园、中以科技小镇两大产业平台,引进腾讯云计算、中以科技小镇、敏实汽配、海大集团、中信环境等五大项目。

  (3)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2016-2020年,清新区共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295.45万人次,旅游带动经济收入358.72亿元;特色旅游项目进展顺利,“清新漂流、温泉两日游”被评定为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坑镇安庆村和浸潭镇下迳村被评为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浸潭镇下迳村、石潭镇水西村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乡村旅游业态喜人,新增三季稻民宿、三坑镇安庆兴农乐民宿、浸潭镇西溪子民宿等5家精品民宿,新增开放太平马岳永源生态农业基地和浸潭镇竹博园2个乡村旅游点。

  二)抓好项目落实,基础设施持续改善

  1.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

  (1)高速路网全域贯通。横向高速:汕昆高速龙川至怀集公路清远段于2018年12月28日正式建成通车;汕湛高速清远清新至云浮新兴段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联网高速:清远市清西大桥及接线工程,高速主线路线长16.93公里,于2018年9月28日建成通车,目前运营状况良好。

  (2)新型城镇化区域交通网加快形成。清新区工业大道建设工程已完成。新北江加油站段137.759米水泥混凝土道路工程施工,已完成保利花园段428米水泥混凝土道路工程施工,并完成东辅道、西辅道和跨线桥下穿段488米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跨线桥已完成安装。全长约8.323公里清禅一级公路和Y171线太和至笔架山旅游公路升级改造已经完成;清新沿江景观大道、清新区县道7条烂路84公里改造,已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

      (3)农村公路硬底化逐步推进。县乡道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隐患整治667公里;2016-2020年,“四好农村路”建设资金投入36328.35万元,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726.567公里,其中2020年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里程318.908公里,目前2020年四好农村路攻坚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将对2020年四好农村路进行交竣工验收。此外,自2016年,根据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把我区70座县、乡道急需修复桥梁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由区交通运输局及各镇按归属权限分别进行桥梁改造,总投资约10176.1万元。

      (4)港口连结粤北入珠。北江航道与珠江水系相连,货轮可直达广州及港澳地区,是珠三角连结粤北山区的主要物流配送通道;清新城区距清远港码头5公里,优化航道的清远北江水利枢纽工程已建成,航运能力显著提高,北江黄金水道优势突显。

  2.水利治理成效显著。清新区中小河流工程完成治理河长154.92km,完成率为113.9%。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考核指标为民生保障工程中的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目标值为90%,实际完成92.49%。

  (1)河段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清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始终按照清障清违先行、清淤护岸并重,重点解决河道行洪通畅,提高流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治理原则,以“防灾减灾、岸固河畅、安全经济、长效管护、自然生态”为治理理念,使受洪水威胁严重、洪涝灾害较频繁的重要河段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主要镇、重要村庄等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2)农村供水保障体系运作效果良好。128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涉及人口47.46万人,累计投入资金25351.5万元。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配合原有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民自建饮水工程、社会资本建设的水厂工程完成并使用,使集中供水覆盖率大幅提升,基本形成覆盖农村的供水保障体系,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92.49%,已超过覆盖率90%的目标值。同时实现了40条省定贫困村625个20户以上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为实现民生保障中的相对贫困人口脱贫指标完成了重要一环。

  3.市政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心地区33号区和周田工业园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基本完工;升级改造15条内街背巷;有序启动米坑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区及周边市政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山塘镇松岗填埋场、石潭镇大岩填埋场、浸潭镇白花塱填埋场、三坑镇南山填埋场、龙颈镇大崩山、白芒冲等6个垃圾填埋场全部通过市级验收;“厕所革命”等项目加快推进。

      4.电力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清新投入电网建设改造资金6.25亿元,比“十二五”增幅83.28%。新建及改造10千伏电缆线路146.43千米,架空线路399.19千米,改造10千伏开关柜553面,电缆分接箱41台,柱上开关306台,电缆沟23.04千米,开关站38座,新建及改造配变328台,容量104.84兆伏安,低压线路1769千米。供电可靠率达到99.91%,电压合格率99.996%,乡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48千伏安/户,圆满完成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任务。

  5.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扎实推进“智慧清新”建设,数字清新基础地理公共平台、“信用清新”平台投入使用,平台受理案件15611宗,完成率达94.68%。获批全省首批“互联网+”创建小镇,完善和拓展清新区“互联网+农业”创客空间,整合了金融、物流、电商等资源,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视化平台,对辖区范围内2818个村庄的农村人居环境十类数据因地制宜统筹管理;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引进139家电子商务企业及服务商入驻,涉农企业占比60.4%;成功申报2019年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电子商务镇村两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全区8个镇已建立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站点140个,行政村覆盖率达75%,设立微信公众号、微店拓展农产品销售;推进针对贫困子女的电商创业项目免费培训工作,着力推动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相对贫困村和农业产业基地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

  三)突出抓好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1.空气、水污染整治取得实效。城乡环境质量保持优良,2016-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是92.5%、90.8%、92.2%、95.1%、94.3%,均达到90%以上并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5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3%。水环境逐年改善,2016-2020年滨江飞水桥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目标考核要求;漫水河三青大桥省考断面2019年、2020年水质均值均达到Ⅱ类水质考核目标要求;漫水河支流山塘水黄坎桥省考断面2020年水质均值已达到Ⅴ类水质考核目标要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北江芒洲、滨江迳口(2016-2018年)、滨江河三坑滩和太平镇大秦水库等7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污染整治有序推进,云龙工业园环保问题、石灰窑环境问题整改有序推进,三坑滩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设项目整治已基本完成,全区畜禽养殖场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05%,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2020年达到40%的目标任务要求。全面落实使用天然气,禁止陶瓷企业使用“水煤气”发生站。完成黄标车淘汰,积极鼓励老旧车辆提前淘汰,严禁已淘汰“黄标车”继续上路行驶。

  2.森林资源有效保护。清新区森林面积为15.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7.91%,森林蓄积为764.1万立方米,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5.89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约16.47万公顷,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广东清新白湾)、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笔架山、桃源燕子岩)、县级自然保护区3个(太和洞、明霞古洞、三坑温矿泉)和省级森林公园1个(太和洞森林公园),镇级森林公园4个、市级森林公园1个、湿地公园1个。

  3.双创工作全新启动。全面启动新一轮创文创卫工作,突出整治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问题,完成6大类566个整治项目,严厉打击违法建设,查处、整改违法图斑29.7万平方米,查处违法建设139处1.83万平方米,拆除违法违规广告牌3289个。打造文明乡风建设村136条,新增4个四星级省宜居社区。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城乡、旅游公厕31间。构建“数字化”+“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综合整治内街背巷15条。

   (四)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成效显现。

  1.重点改造项目狠抓落实。2016-2019年(2020年无下达任务),清新区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分别为1232户、580户、1295户、334户,共3441户,全额划拨补助资金3188.8万元、1965.4万元、4136万元、959.6万元,居民保障项目已按照上级下达任务全部完成。清新区米坑片区棚户区宜居城乡建设改造项目,于2017年10月按时间节点已完成308户目标任务。

       2.农业科技化建设加快推进。依托“科技+项目”“科技+人才”“科技+服务”等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农业科技成果、人才要素转移到农村一线,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翅膀。“十三五”期间,获得各级科技经费540万元,共支持23个农业项目,引进数十名农业科技人才与区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

      3.精准扶贫效果明显。“十三五”以来,清新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050万户2.3979万人,通过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安居扶贫、兜底扶贫等工作,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用电、电视信号覆盖、网络信号覆盖、教育保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稳定收入等方面基本得到落实。

      4.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万人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活动深入开展,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的村庄共2818条,建成美丽乡村、新农村2159条。农村分散型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943个村小组完成建设任务。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稳步实施,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92.49%,饮用水合格率达91.8%。  

  (五)着力改善民生事业,社会福祉持续增强

  1.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区共有中小学89所,其中包括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恒大足球学校、凤霞中学,民办),1所独立高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以及1所特殊教育学校。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和社区教育实验区。清新区通过了省教育强区复评,太和、石潭等8个镇通过省教育强镇复评验收。区五小、区六小、区四中建成使用,新增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位8460个。区三幼及11所乡村公办幼儿园建成交付使用,新增2040个公办学期教育学位。

  2.技术自主能力逐步增强。“十三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7家,创建工业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5个,各级科技经费资助工业类科技项目20个,额度达2210万元,认定236个高新技术产品。区科技经费立项7个优质工业技术创新项目,资助总额度340万元,奖励17家工业企业创新平台103万元;创建1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3.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设施成网、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服务联动”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完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下设8个分馆(镇级文化站),24个服务点(村级文化室);全区下辖8个镇已完成综合文化站建设,自评8个镇级综合文化站都达到省二级文化站以上,其中禾云镇、浸潭镇文化站已达到特级文化站建设标准,三坑镇、太和镇、太平镇、龙颈镇文化站达到一级文化站建设标准,山塘镇、石潭镇文化站基本达到二级文化站建设标准;201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并通过验收,为基层群众提供演出、展览、图书阅读、电影知识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达到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心城区公共体育场地有清新体育馆、体育馆文化广场和10个体育公园,均已实行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8个镇完成农民健身广场建设,209个行政村(社区)已覆盖体育健身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9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1429名,在民政部门成立体育协会15个,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9个,健身气功站点7个;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基层配送健身器材累计610件(套)。全民健身活动高潮迭起,积极举办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赛事,举办区级体育赛事活动累计65次,参与人数达1.3万余人,在全区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高潮,进一步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体生活。

  4.健康清新建设步伐加快。

  (1)多元化办医格局逐步构建。全区社会办医疗机构共142间,较2015年底增加57间,其中精神专科医院1间,综合医院1间,体检中心1间,门诊部6间,个体诊所126间,医务室7间;社会办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共521人,较2015年底增加218人;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共144张,较2015年底的零床位实现显著突破。“十三五”期间民营医院实现零的突破,全区多点执业注册医师21人,较好的满足了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完善村级卫生站公建民营规范化建设,已建成179间标准化村卫生站,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率为100%。

  (2)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661777份,电子建档率90.47%。成功建设区域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系统,有序推进远程会诊系统、区域心电系统、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等系统建设。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努力打造标杆服务窗口,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太平镇卫生院、三坑镇卫生院和浸潭镇卫生院获得全国“2016-2017年度群众满意的卫生院”荣誉称号。清远市清新区人民医院于2014年1月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2019年5月通过复审。2019年起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计划通过2年时间,实现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提高到74元,较2015年的40元提高了34元,区财政足额配套相应资金并及时下拨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项目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积极开展救治救助工作;以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重点,以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为抓手,积极推进3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

  5.社会保障更加有力。

  (1)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12月底,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职工医疗和生育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87万人、8.1万人、8.9万人、68.13万人和9.1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200家单位,参保人数为1.49万人,已实现全覆盖。城乡养老居民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86%,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2)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2020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2015年月人均1468.32元/月提高到人均约1685.897元/月,比“十二五”期末增长约1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均达178.7元/月,较“十二五”期末增长69.26%。

  (3)就业服务水平不断加强。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工作,积极举办现场招聘会,5年累计城乡新增就业9960人,组织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80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8%以内。搭建优势特色产业人才聚集平台,引进高层次、高科技人才,企业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

  (4)医疗救助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五保供养、孤儿养育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增强,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扶贫部门认定的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重度残疾和精神残疾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实施兜底救助7931人。

  6.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1)人口综合服务管理逐步规范。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建设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建立完善流动人口个案信息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准确地采集全员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个案信息。提高流动人口建档率和个案数据项目完整率、准确率、更新及时率,建立覆盖全面、信息规范的流动人口数据库;积极加强与公安、人社、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进一步深化网络化协作,提升信息互通效率,推动信息共享,加快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进程。

  (2)维稳安保扎实开展。党的十九大和全国“两会”特别防护期及重要活动维稳安保零事件;社会矛盾问题8个专项治理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率100%;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开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全覆盖、无死角、零盲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全面加强,防灾减灾及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打假打私和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有力推进,网络空间、文化市场、食品市场持续净化;综治信访维稳措施全面落实,无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社会政治和治安秩序良好。

  (六)着力推动改革创新,重点改革实现突破

  1.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清新区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清远重要讲话精神热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重点任务,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加快形成。清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构筑起坚实基础。

  2.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清理议事协调机构22个,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16项,100家事业单位868项公共服务事项向社会公布。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2016-2020年落实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改善民生、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减免税收17.92亿元。商品房库存面积123.70万平方米,消化周期为18个月,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去库存任务。

  4.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深入推进。清新区8个镇(含笔架林场)191个经济联合社以及3579经济合作社均完成清产核资系统填报工作,完成率为100%。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企业设立登记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内。积极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便民化,纳入实施清单事项1667项,1338个政务服务事项可“网上办”比率80.9%、“马上办”比率41.2%、“一次办”比率96.9%。

      5.“放管服”改革力度加大。“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审批最少、服务最优、效率最高”营商环境逐步形成,建成三级联动政务服务大厅217个,调整完善标准化区级行政许可事项253项,行政审批环节提速50%以上。“数字政府”建设不断升级,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初步实现了群众“不跑腿、就近跑腿、少跑腿”的工作目标。

  6.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了惠农、德盛等4家投资开发公司。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2020年“政银保”贷款累计发放3,547笔140,096.7万元;存量443笔12,837.32万元。其中:累计发放农业合作贷款3,279笔70,406.7万元,存量409笔7,501.61万元;累计发放小微企业合作贷款268笔69,690万元,存量34笔5,335.71万元。2020年新增402笔14,137.7万元,其中:农业合作贷款376笔9,562.7万元,小微企业贷款26笔4,665万元。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机遇

  2021年至2025年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14个五年规划期,也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又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高质量发展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目标,绿色转型是这一时期的重大趋势。“十四五”期间,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布局、省委“一核一带一区”战略和清远市建设“两市三区”(环珠三角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市、国际化旅游城市、全省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全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试验区)发展目标,为清新区带来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清新区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清新区应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打好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小康、高质量发展,不辜负总书记的厚望,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盼。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奠定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

  清远市处于环大湾区的第一层城市圈,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长江经济带的“北大门”,地处广佛1小时、深莞2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区域优势突出、洼地效应明显,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后备力量,清远在大湾区建设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清新区作为清远市主城区之一,是清远市“入珠融湾”经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要深度对接、参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优质产业平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探索“湾区孵化+清新产业化”“湾区研发+清新制造”“湾区总部+清新基地”“湾区销售+清新生产”等产业融湾合作新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探索共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

  2018年6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李希指出,广东要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其中,粤北山区将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实现高水平保护中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环大湾区的第一圈层,清远市被定位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大力强化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和巩固北部生态屏障。文件中明确将在清远市北部开展试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生态特别保护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园,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态景区和区域绿道建设,推进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整体促进北部生态发展区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全球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目的地以及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区。要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加快“入珠融湾”进程。在广东省精准扶贫和对口帮扶背景下,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加快向清新区聚集,推动清新区进一步打响区域旅游品牌、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推进富民兴村工作持续提档提质。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清新区在生态发展区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三)“广清一体化”战略深化推进。

  清远紧邻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2015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广清一体化,推进清远率先融入珠三角,促进粤北地区城镇集约发展。”根据一体化进展与工作基础,清远市已基本建成广清产业园“三纵三横”路网, 重点打造广清产业园清城片区、佛冈片区、广清旅游集聚区和空港经济区等区域合作平台,将推动珠三角地区通过产业协同化、交通网络化、服务高端化,辐射带动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清新区位于珠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北部交汇延伸处,将全面承接珠江两岸优质产业资源,积极把握广清一体化持续升级加温的有利态势,以积极的姿态承接广州的辐射带动,大力提升与广州的通达水平,实现与广清一体化的高效对接。随着广清城轨的开通,高铁经济带的逐步建设,将为清新区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四)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全面开启。

  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为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清新区要抓住这历史性的发展机遇,确确实实在思想上做好充分认识,从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等方方面面,做好顶层设计,把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推进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互融共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清新区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民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迈向新时代,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固然是人民幸福的基础,但民众不仅希冀获得更高质量的社会产品,更期盼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绿色的居住环境,一个“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社会环境,一个民主有序、执法公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环境,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清新民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清新区经济、社会、民生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国际社会政治形势复杂。

  近年一些国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思潮暗涌,政治风险上升;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环境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中国处于动荡的国际环境中谋求发展,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中国在应对外部挑战的同时,需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转变面临各种生产要素的转变与资源的调整。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清新区“十四五”的发展不可避免产生很大影响。

      (二)国内经济发展要求提高。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我国总体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提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同时新基建逐步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体制性、结构性和周期性困难与挑战。清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受制于区位等因素,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教育、医疗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如此一系列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对清新的经济发展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三)区域间虹吸效应影响。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区域发展加快提进,资源、政策等逐渐向大湾区倾斜,不同区域间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争夺日趋激烈。清远市处于大湾区边缘,清新区经济发展在清远市未见明显优势,且清新区支柱产业的创新驱动和高端技术含量严重不足,产业发展受到较为严重制约,在吸引资源、人才等方面面临窘境,挑战更趋严峻。

      (四)产业结构形式待优化。

  清新区2020年三产结构比为20.5:39.8:39.7,目前尚未进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高级阶段,产业间的互动性较弱,难以带动本地农业和产业园区共同发展。由汽配、陶瓷等为主导的传统产业缺乏创新引领的发展新动能,产业链条短,转型升级压力较大,难以在饱和市场中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产业集群发展仍缺乏统筹协调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科学的战略规划。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是科技创新,而清新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较弱,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加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考验难度更大、要求更高。

      (五)创新水平提升有难度。

  清新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全市产业发展层次偏低、高科技产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高端制造领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缺乏对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把控力度,科技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实力不强、氛围不浓,人才引入条件不具有竞争力,以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的功能未完全显现,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机制、体制没有形成,规模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

      (六)公共服务水平待提升。

  清新区公共服务的功能和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需提速推进。受制于教育投入或教育资源不均,高质量民办、公办学校还是比较缺乏,区内优质学位不足,教育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均衡。整体教育水平也亟待提升,由于城乡差别大,导致教育成效城乡差距不小。此外,清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缓慢,三甲医院建设未有进展,二甲医院人才、基础设备仍需完善。

      (七)绿色经济发展任务繁重。

  清新区经济发展增量提质的要求与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突出,资源协调配置压力不小。生态高技术、生态新产业的投入受财政压力影响,未有更大突破,短期内绿色经济难见较好成效。部分传统行业和企业对绿色发展理念理解欠深入,清新区陶瓷产业园的全面优化升级并产生效益还需时较长,乡村垃圾分类的执行待完善和细化,城市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管理存在可持续性短板。城市绿化结构性失衡,部分地区绿色发展教育的渗透力尚未充分体现,清新区实现跨越式的绿色经济提振任务依然繁重。

  四、发展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清远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为契机,紧扣省委“1+1+9”工作部署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贯彻落实清远市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方案”,全力实施清新区“南融”“东联”“西拓”“北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五大行动,坚定不移走广清一体化、清新清城一体化、全面入珠融湾发展之路,高度重视实体经济,高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推动清新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快发展。

  (二)基本思路。

  1.突出两个一体,加快入珠融湾。以广清一体化和清新清城一体化为抓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举全区之力加快融入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提升改革水平和开放程度,面向大湾区积极探索多种开放方式,构建多种开放合作平台和产业发展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常规引进和柔性引进并重,坚持引资和引智并举,持续推动对内对外合作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实现内外合作共赢。

  2.突出实体经济,推动加速发展。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紧扣“速度”“效率”要求,深入推进产业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清新产业发展向更好质量、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加快迈进。

  3.突出改革创新,追求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坚守安全、环保、效益三条底线,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快发展。

  4.突出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优生态”“优业态”“优产业”,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机制与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打造山清水秀、产业优化、城乡共美、人民富裕的绿色生态清新。

  5.突出城乡统筹,促进乡村振兴。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以业兴乡”“城乡互促”“城乡一体”发展行动,推动城乡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城乡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融合,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6.突出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改善民生,全面加强民生保障,持续实施民生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发展定位

  立足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抢抓“双区驱动效应”历史机遇,借势“广清结合片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力,围绕“南融”“东联”“西拓”“北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五大战略行动,结合清新区实际,充分发挥清新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以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清新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把清新区打造为生态功能发展区、生态产业发展区、城乡融合联结区、乡村振兴发展先行区,力争将清新建设成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清远的殷殷嘱托,紧扣“南融”“东联”“西拓”“北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五大行动,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清新发展条件,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两区一体化迈入新阶段。市区一体化全面高质量发展,清新清城同城化全面推进,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代化交通网络全面建成,“入珠融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增长潜力充分发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新的主导产业加速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城乡融合取得新突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带动乡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基本形成,人口迁徙便利化、土地改革精准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构建起“城有乡有、钱往乡投、人往乡游、物往城流、居往城走”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生态建设开创新局面。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山清水秀、城乡共美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资源节约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区绿色生态发展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文化事业实现新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社会治理得到新提升。平安清新、法治清新、法治政府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目标如下: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累计]

属性

填报

单位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75.1

/

预期性

区统计局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7.9

9.7

4.2

预期性

区统计局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6

55 

5

预期性

区统计局

二、创新驱动

4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待定

27.6

5

预期性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43

0.54

/

预期性

区市场监管局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

/

/

/

预期性

区统计局

三、民生福祉

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待定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

预期性

区统计局

8

城镇调查失业率(%)

2.47

完成市定目标

/

预期性

区统计局

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67

10.15

0.096

约束性

区教育局

10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62

2.4

/

预期性

区卫生健康局

1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3.8

95

/

预期性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位数(位)

0.8

6

/

预期性

区卫生健康局

13

人均预期寿命

79

79.1

/

预期性

区卫生健康局

四、绿色转型

14

单位GDP能耗降低(%)

 2.5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区发展改革局

15

单位GDP二氧化碳降幅(%)

/

/

/

约束性

市生态环境局清新分局

16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4.3

完成市定目标

/

约束性

市生态环境局清新分局

17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75

完成市定目标

/

约束性

市生态环境局清新分局

18

森林覆盖率(%)

68

 68.5

/

约束性

区林业局

五、安全保障

1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4.25

完成市定目标 

/

约束性

区农业农村局

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4.41

完成省定目标

/

约束性

区发展改革局

  (五)总体战略

  1.入珠融湾发展战略。通过入珠融湾战略实现清新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促进清新高质量发展。因此,抢抓广清一体化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历史机遇,推进清新清城同城化,全面一体化“南融”大市区,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入环珠三角地区建设,积极融入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十分必要且很及时。为此,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进一步优化清新清城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动两区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高效衔接;围绕“湾区所向、清新所能”打造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地,积极主动承接大湾区的先进技术成果、高端产业转移,积极与大湾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共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合作示范区,以入珠融湾实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以及清新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2.改革创新发展战略。改革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为与清城区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一体化和有效的科技创新协同,特别是更好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形成创新协同,必须持续提升改革水平和开放程度,特别是面向珠三角和大湾区的改革开放,深入实施改革创新发展战略。一方面,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借势珠三角创新高地,积极吸引湾区科技成果乃至创新中心落地(户)清新;另一方面,加快建设高端科创平台和产业园区,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做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共同驱动发展,通过开放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以开放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开放创新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兼容并蓄,不仅要重视高科技创新,更要重视普通技术创新,使创新经济成为清新区发展的主动力,通过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3.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优质生态资源优势,逐步将清新打造为全省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是清新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美好清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也是珠三角和大湾区整体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因此,清新发展必须实施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部署,适度控制开发强度,加强污染治理,提升生态文明科技支撑能力,保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走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同时,要积极探索与珠三角的生态共建补偿机制,特别是产业生态化发展支持补偿机制,提升清新区生态文明支撑能力,持续构建和巩固北部生态屏障,促使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逐步建成全省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4.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通过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突出产业的生态化特色,从而提升清新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地方生态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努力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现代产业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构建中,以生态资源有效利用和充分保护为原则,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区和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对既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发展,以充分保护地方生态资源优势,同时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以有效利用地方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的生态化特色,以产业生态化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5.产业集聚化发展战略。以产业集聚化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集群化集聚化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需求,整合国内外科技、人才和资本等要素资源,根据清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清新区土地规划,结合规划范围内各地块情况等,加速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坚持走产业集聚化发展道路,以构建现代新型产业体系为导向,加强产业内部循环和产业链协同,积极构建定位清晰、功能互补、错位协同的“一区两带三基地”的产业布局,即:统筹连接现代服务创新基地(飞水片区)、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太平片区)、新材料应用创新基地(禾云片区)三大产业基地,统一规划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再东西串联太平片区、飞水片区以及低地工业园等重点产业节点形成东西向的创新产业联络带,南北串联北部禾云片区、南部飞水片区以及中部中以科技小镇,形成南北向的生态产业联络带,从而加快产业转型和产业集群集聚化发展。

  6.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逐步实现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持续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通过加大新型工业、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程度,提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价值共创能力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与路径,全面落实清远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扎实推动实施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各项工作。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逐步实现破解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加强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入珠融湾步伐

  (一)推动交通互联互通。

  大力实施“东联”行动,着力建设高效便捷的对外联通快速交通网络,全力推进北江扩能升级改造、佛江高速北延线项目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与大湾区城市的快速便利通达程度。强化清新清城交通连接,加快推进旅游大道、沙田路、长埔路、沿江西路建设,统筹推进清和大道——桥北路快速化升级改造和城西大道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明霞大道——附城大道沿线综合整治,打造便捷高效互联的市区交通路网,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加速清新区融入大市区、融入大广州。合理布局清新区的公交站场,优化现有公交线路,全力推进清新、清城公交一体化,实现由“地域相邻、连接不畅”到“区域融合、连接顺畅”的重大转变。加快建立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项目建设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推动清新清城两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有效衔接,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问题。

      (二)加强产业协同互融。

  以太平为支点,规划建设清远西部产业新城,建立清西产业发展协同园区,整合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现有园区,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广清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辐射转移。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为清远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城乡二元结构产城融合发展平台、广清合作展示区、清远“入珠融湾”展示区和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聚地。以先进制造、新材料为重点,推动广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湾区孵化+清新产业化”“湾区研发+清新制造”“湾区总部+清新基地”“湾区销售+清新生产”等产业融湾合作新模式,跨区域打造协同发展产业链。

      (三)推进公共服务融合共享。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争取市新建高质量公办高中优先安排在清新区,推动市区学校统一命名。争取市在医疗设备、医院维护、技术力量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省、市级“三甲”医院结对帮扶清新区医疗机构,构建省、市、区医联体或打造专科联盟。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积极争取市级新建卫生项目优先选择落户清新。积极争取由市统筹,建设市、区共建共享的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系统,实现市、区医疗信息网络一张网。推进市区两级文化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一体化,争取新建市级文体活动场馆优先考虑落户清新,实现市区两级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一体化,实行市区两级体育活动共办设施共享。打造“清远记忆”文化长廊,立足鳌头塔、政江塔等古文化资源,建立市级统筹、属地配合的古文化资源交流合作联动机制,将鳌头塔、正江塔等著名古文化景点打造为清新区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与“清远记忆”文化长廊对接。

  六、聚焦产业协同,构建现代经济新体系

  (一)加快推进产业平台和园区建设。

  1.建设清远经济开发区。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产业协作为核心、管理合作为手段,立足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统筹管理现代服务创新基地(飞水片区)、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太平片区)、新材料应用创新基地(禾云片区)等三大片区,合并申报为清远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经济开发区功能优势和开发引领作用,提升清新区域价值,借助广东省相关优惠政策和优势平台,推动企业资源入园落地,快速成长为环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地和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合作示范区。

  2.搭建“4+11”产业体系。按照清新区“一区两带三基地”产业空间布局,积极导入湾区高质量先进制造业,承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导入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高质企业,按照淘汰关停一批、整合搬迁一批、保留提升一批的思路对现存企业进行梳理优化、提质增效,搭建“4+11”产业体系。

  (1)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将以先进制造研发+产业化为主,与广州、深圳等地的研发、销售环节进行联动协同,引进大湾区城市的高端制造业,通过“清新制造+湾区智造”“清新基地+湾区品牌”和“清新生产+湾区销售”等产业和经济的融湾新模式,形成“湾区研发销售+清远制造”的发展模式,将清新打造成先进制造业集聚的高地和名牌,共建环大湾区先进制造产业链。

  新材料产业集群,将以新材料研发+产业化为主,与广州、深圳等地的研发、制造、销售环节进行互补协同,形成“湾区销售+清远研发制造”的发展模式,共建环大湾区新材料产业链。

  都市消费产业集群,将以时尚用品、家居用品,如化妆品、纺织服装、家具、电器等都市消费产业的研发端、制造端为主,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大量的销售环节进行互补协同,形成“湾区销售+清远研发制造”的发展模式,共建环大湾区都市消费产业链。

  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将以科技服务及现代物流的研发制造为主,辅以部分服务本地的大数据储存与应用等信息服务环节,与广州、深圳等地的研发、服务、销售环节进行互补协同,形成“湾区销售服务+清远研发制造”的发展模式,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现代物流枢纽和产城融合社区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共建环大湾区现代服务产业链。

  (2)重点发展十一大主导产业。依托湾区带来的产业联动效应,按照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聚化的要求,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电子及通讯设备、农牧生物科技、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电子材料、新型电镀产业、时尚用品制造、家居用品制造、大数据存储与应用、科技服务业和现代物流等11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聚焦区。

  以“产业链承接”为目标,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十一大主导产业,打造多个主题产业园区,构建相对完整独立的主题产业链,同时将单一功能的工业园区构建为多元综合型产业社区,通过产业社区的模式,建立自循环产业生态。

  3.开展四大服务平台建设。政府各有关部门、园区运营企业、入驻企业等各方合作建设区域协同服务平台、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应用服务平台和智慧园区新基建平台四大服务平台。包括清远经开区与广佛深莞等湾区城市产业转移对接、区域产业协同、产业基金与金融服务、研发创新共享、技术人才培育、数字型智慧园区支持服务等全方位进行平台共建,形成专业化产业发展平台服务体系,以吸引优质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优化清新产业生态。

  (1)区域协同服务平台。以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区域产业高度协同发展为导向,积极谋划“信息互通+统筹谋划+产业招商+产业监管”的清远区域产业协同服务同台,实现湾区信息流、资源流的互流互通,推动一批优质的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2)产业金融服务平台。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构建立体式金融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本与优质企业的高效对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等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3)创新应用服务平台。以共建、联盟等多种形式合作创新,加速产学研成果的互动和转化,充分联动清远和湾区教育资源,培育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区域人力资源协同体系,提供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解决方案,推动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对接。

  (4)互通互联“新基建”。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如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推动工业信息化与智能化升级,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立经开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对接各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构建区域智慧应用体系,实现从单点智能迈向整体智慧化,打造互通互联的智慧经开区。

  (二)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

  1.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以广州花都(清新)工业转移园为基地,坚持“扶持壮一大批、提升改造一批、淘汰迁移一批”的原则,推进效益较低的陶瓷企业自行退出或转型升级,引导退出的陶瓷企业向绿色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等产业方向转型发展。协助做好技改促进转型升级工作,鼓励园区企业做好生产线机器代人技改项目,建设智能化陶瓷工厂,引进高端艺术陶瓷、生活陶瓷、装配式陶瓷等,推动陶瓷产业向环保型、节能型、高附加值陶瓷制造转型。

  2.促进水泥产业品质提升。全力将石潭广英水泥和清新海螺水泥两大水泥品牌打造为广东省生态水泥知名品牌,鼓励水泥企业以广英和海螺为标杆,使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优化水泥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促进水泥行业从“规模扩张、粗放增长”向“内生性、集约增长”转型,从“两高一资”向“两型一绿”转型,从“基础原材料产业”向“环保多功能产业”转型,从“产品同质化”向“多元化、差异化”转型。

  3.推进老旧设备更新换代。推动清新区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进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和升级换代,支持企业淘汰老旧设备,提升装备水平,支持清新区鞋业、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购置先进适用设备,推广应用集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工业机器人装备,普及现代化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落后生产设备,大力开展人工转机械、机械转自动、单台转成套、数字转智能。支持规模以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取纳入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规下转规上。

  (三)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1.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按照《清远市清新区农业产业带发展规划(2018-2025)》要求,打造“一园一平台五带九基地”的农业产业布局,提升以茶叶、水稻、水果、水产、清远鸡五大产业为主导的“茶水共生、清远名鸡”农业产业带体系。以产业化为背景,以农业组织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信息、加工流通、质量安全、品牌策划、生态环境保护等配套体系建设,构建有特色、有规模、产业协调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格局,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安全化、资源及生态良性化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示范基地。

  2.塑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围绕清远鸡、柑橘、茶叶、乌鬃鹅、食用菌等主导产业以及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以“品”带业,以“业”致富。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制定清新区分步实施方案,对滨江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建设,重点打造柑橘产业,发展特色优质茶叶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专业镇重点培育和认证工作。

  培育“清新优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支持北部4镇农业企业,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及相关农业认证,帮助企业做好商标注册申请、使用管理和专用权保护工作。严格把控认证产品的质量,重点检测,确保安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创建认定、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四挂钩”工作机制。组织发动“清新优品”涉农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提升区域品牌的影响力,严格执行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农业+互联网”行动,实现“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持续增长,优化清新区农产品产供销链条。加快推进清新区九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重点针对九大基地,因地制宜加强绿色知识产权保护。

  3.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大力发展肉猪、三鸟等畜禽产品加工,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着力以桂花鱼带动水产品加工,同步发展食用菌、笋竹等经济林果产品种植与加工,大米、茶业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做优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高标准建设清远麻鸡、清新桂花鱼两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禾云新洲食品肉品加工产业园,大力打造山塘镇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物流园区,鼓励在加工园区周边建设符合用地和环保要求的现代化生猪养殖小区,优化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产业。

  聚焦“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水缸子”,主动对接大湾区大市场,加快构建与大湾区优势互补的“前店后场”关系,强化山塘镇工业区作为清远农产品分拣和检测中心的地位,着力打造大湾区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支持企业建设农产品仓储包装网点、冷链物流设施、智能配货等设施,加快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做大做强冷链物流。

  4.实施“农业+互联网”。积极建设区级助农服务中心和电商平台,加快推动中以科技小镇“京东城市产业促进中心”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电商在农村的应用和推广,推动订单农业、农业电商加快发展。加快建设与城乡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促进农超、农社、农网、农企有效对接;鼓励电子商务第三方交易平台渠道下沉至乡村,推动农产品进城、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加快实现城乡物资双向高效流动。

  5.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大力实施“三变”工程,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带动当地农民及集体发展规模现代农业,鼓励产业化组织和农户建立合作长效机制。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合作与联合,开展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工作、市场化开发。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业务,以及打造知识产权、品牌创建、统一包装销售、技术服务、农技服务、金融服务等增值产业链。

  加快培育多种类型农民合作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建立“企业+专业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模式,依托区域内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行订单种植与农产品定制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主导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工作,巩固提升“农超”“农校”“农社”等对接成果。打通“电商+合作社(供销社)+基地+农民”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组织电商企业及平台开展农村网销产品对接,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

  (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1.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商贸流通业结构优化。加大对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力度,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大力引进和创新业态,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有较强竞争力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区域性商贸企业,以大中型商业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连锁便利店和连锁超市为主要形式的规范化连锁商业,拓展经营领域,促进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建设中央商务区。将中以科技小镇配套建设为高端商务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进商务连锁酒店,开发大型五星级酒店,建设一站式生活娱乐商务休闲购物中心。将条件成熟的商业集聚区建设成集办公区、会议区、展会区等多功能的现代商务区,大力发展资产管理、咨询策划、研发设计、文化传播等高端服务,吸引财务顾问、评估交易、会计、法律、认证认可、经纪代理、市场调查等各类服务企业进驻,大力发展具有产品展示、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息服务、技术推广、设计和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打造金融中心、企事业单位总部,积极吸引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地方投融资平台进驻,培育金融服务、商务中介等特色功能中心。

  打造现代化商圈。将五洲国际广场——美林广场、中恒广场、城北广场片、清新中轴线等4个区域打造为现代化商圈,围绕商务办公、商业、餐饮住宿、文化旅游等,大力发展商务办公中心、综合商业设施和文旅休闲项目,打造具有清新特色的主题商业区,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2.加快发展数据服务业。建设大数据服务平台。完善智慧清新“基础、数据、应用、保障”四大体系,推进“电子政务一体化、城市管理精细化、信息惠民便利化、数据运维专业化”四大行动,推动电子政府协同平台、清新区舆情研判监控系统、区两建信息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清新大数据平台等22个平台系统落地,使“智慧清新”成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民生服务改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力量。

  发展大数据存储与应用。响应湾区大数据发展配套需求,布局智能电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大数据存储与应用领域,充分利用腾讯的工业大数据能力和在工业领域的专业积累,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互联网、5G等领域,提供数据中心服务,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清新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赋能。

  3.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业。搭建“产学研+投融管”协同发展平台。组建由政府引导、市场导向、龙头企业主导、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创新联合体“产学研+投融管”协同发展平台,围绕清新区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科技成果信息整合与发布体系;建立专家信息库,汇集专家力量,提供产学研对接、科技成果转移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化评估、融资服务、第三方检测、成果推介等服务功能。

  优化发展创业孵化服务。推动本地龙头企业建设众创空间,以“专业设备、产业链资源、创客项目”模式为创业团队提供科研设备、检验检测、小试中试平台等硬件设备及供应链对接、研发设计、产品推介等服务。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创业孵化器、提供第三方专业创业服务。依托清远市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清新区民宿创客空间和寻乡记创新谷等3个创业集聚区,为返乡创业提供更多平台支撑。

  (五)重点实施全域旅游计划

  1.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推进“优业态”,积极整合生态、文化、乡村、产业等方面资源优势,打造一批主题鲜明、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个性化、特色化、国际化旅游产品,推动“农+旅”“文+旅”“林+旅”“工+旅”“体+旅”等业态发展。按照《清远市清新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推进“双核双区三带”的全域旅游格局,即以漂流、温泉为核心吸引,以休闲康养为主基调,形成环笔架山休闲发展核+温泉康养发展核双核驱动;以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为主体形态,以桃源湖光山色、中宿文化遗产、龙颈足球运动为核心吸引物,导入文化艺术、文化创意、球迷服务等新业态,形成环桃源文艺发展区+中宿文体发展区双区集聚;打造北江百里水带、秦皇——天堂百里山带、广清高速百里路带,形成江山路协同,以此辐射带动全域旅游发展,打造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共建大湾区北部生态文旅合作区。

  2.丰富旅游产业经济形态。打破传统业态分类格局,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平台和联盟,积极探索“+旅游”“旅游+”的发展模式,将传统旅游六要素以及新六要素与地方农业、林业等进行深层次的结合,形成民宿集群、温泉康养产业集群、漂“游”产业集群,打造城市休闲文化综合体、石潭镇田园综合体、温泉养生旅游综合体,打造笔架山旅游度假区、温矿泉旅游度假区和桃花湖旅游度假区,丰富清新旅游的内涵和形式。

  3.打造“清新六品”旅游品牌。基于富民振乡美区兴文的出发点,结合清新区特色旅游资源,创建“‘2+4’清新六品”品牌,即文化名品——文化北江、漂流胜品——清新笔架山、康养稀品——温矿泉、艺术妙品——桃花湖、乡间精品——清新人家、心创优品——清新有礼。发挥民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创新营销方式,联合大众推选清新旅游形象大使,共同进行旅游推广和宣传,形成政府、民众、景区、企业合力营销的品牌推广力量,促进旅游品牌创建和招商引资。

  4.推动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结合清新区北部农旅联动、中部绿色发展、南部综合服务的乡村振兴功能定位与发展导向,推广“餐饮+精品住宿+深度体验”的乡村旅游2.0模式,突出绿色特色和传统文化,把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体验、历史沿革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全乡旅游资源,依托现有的道路交通体系,集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资源特点,重点打造石潭联滘村、浸潭六甲洞村、三坑布坑村、太和三坑滩村、太平秦皇村、山塘胜利村、禾云新塘村、三坑安庆村、龙颈河洞村等特色旅游乡村。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内涵,加强产品创意设计,采取带头人引领型、美丽田园示范型、景村联动型、市场驱动型、精准扶贫型、古村活化型等类型,积极开发农业观光、农趣体验、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温泉养生、民俗演艺、农事节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能力

  (一)加快推进交通网络建设。

  1.加强内联道路建设,助力市区同城化。升级改造现有道路,完成国道、省道、县道、农村公路大中修和改造。开展连接两区主轴线清和大道——桥北路快速化改造项目立项建设,争取采取高架上跨形式改造,建设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升级改造城西大道,完成工业大道建设,改造范围从清四路口至清连高速迳口收费站路段,改造内容包括收窄现有路面的绿化隔离带,将原有双向六车道改造为双向八车道,两侧各设置两条慢车道,清四路口与城西大道交汇处改造为主线下穿式隧道,工业大道与城西大道交汇处改造成主线跨线立交,工业大道与清和大道交汇处建设调头匝道、清和大道下穿式隧道、新建人行天桥等;完成河滨路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扩宽改造、汕湛高速太平出口优化工程等。加快完成农村公路硬底化改造,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养护工作。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新建飞水公交枢纽站和玄真古洞、太和古洞、迳口等4个公交站场,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套建设新能源充电桩。积极与市交通运输局、清城区交通运输局、清远粤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沟通,优化调整从清和大道途经飞来湖大桥进入清城旧城区的公交线路,推动公交线路适量分布在明霞大道至清城区东部,优化公交资源配置。根据《清远市区公共汽车线网专项规划》,向清远市争取尽快开通清新城区至省职教城、燕湖新城、武广高铁清远站等公交线路,并对清新区公交线网进行中长远规划。积极争取清远市协调清城区,推动规划道路建设,不断强化交通供给,主要包括加快建设旅游大道,接通环城路与清城区沙田路、长埔路,推动沿江西路建设等。

  2.加强外联交通网络,助力南融大湾区。力争广清重高铁在清新设站,推动广清城轨规划到飞来湖段,设立广清城轨飞来湖站,积极谋划和推动广州地铁18号线、36号线北延至清新区,依托清远市,不断优化清新区轨道交通网络;加强与省、市交通部门的沟通,推动清远清新至佛山南海高速公路建设,做好该项目线行及山塘、太平站点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争取将清远清新至佛山南海高速公路北延线向北延伸到汕昆高速并向北对接湖南省高速路网、清远至高明高速公路清新支线(接汕湛高速)2个项目纳入省高速公路网进行立项建设,以解决清新区西部片区南北向的交通瓶颈问题。最终通过铁路、公路、水路建设,高质量创造南融大湾区的交通条件。

  (二)持续推进城市内涵质量提升

  1.持续推进“三化改造”。推进城区绿化、美化、亮化改造,突出城市重要道路、重要节点“三化”工程建设。在绿化方面,对城区主干道以及主干道两侧、城市广场、产业园区、市民活动场所实施绿化改造;在亮化方面,对城市重要路口、楼宇、广场、桥梁等节点实施亮化改造,突出清新城市形象;在美化方面,以清新优质生态资源为主题对重要商业街区实施美化改造,凸显清新为珠三角生态屏障的重要价值。城区持续实施“三化”改造的重要路线包括清新中轴线,重要节点包括:五洲国际广场——美林广场、中恒广场、城北广场片区域。

    2.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完成清和大道与笔架路等18个交叉路口改造工程,解决好交通拥堵整治;开展明霞大道——附城大道沿线综合整治,加强对明霞大道沿线交通整治工作,协调清城区,做好明霞大道与飞来北路路口渠化改造,设置右转专用道及人行道等,开展明霞大道与沙田路口综合治理,增设右转专用道、中央隔离带及调头位,加强对松岗桥三叉路(明霞大道与飞来南路、附城大道交接处)“堵点”治理,并在附城大道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推进滨河公园(滨江碧道)建设,包括硬景工程、碧道工程等;推进中心城区康体公园建设,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中心城区可用空间,建设一批社区康体公园;推进中以科技小镇安置区建设;推进笔架山步道建设;完善整合太和镇市肺区域生态资源管护功能和森林防火应急救援功能,建设长约12000米、宽2.5米的森林防火应急救援通道(从玄真坑以西至迳口隧道);建设13500米、宽2米的绿道(微波站道路以西至迳口),争取连接笔架山森林公园,设置与防火应急通道的连接点;落实市中心区域道路升级改造,完成周田及迳口片区雨污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升级改造内街背巷;优化停车资源管理使用,着力解决中心城区“停车难”等突出问题;力争实现清新区中心城区(太和镇)垃圾分类全覆盖。

  3.持续加强教育医疗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和医疗与清远市一体化,优化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建设布局,持续加强科教城基础设施建设,为清新区快速增长的人口提供充裕的基础教育和高质量医疗服务,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争取建设高质量医疗服务机构,引进高质量基础教育机构和高质量医疗服务机构进驻清新区,为全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教育和医疗服务,并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到清新就业发展。推进清新区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推动区职校搬迁,争取2023年完成新校址建设及搬迁工作;推进陈广纪念小学、回澜初级中学扩建,实现2022年9月投入使用;推进区中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建设,2021年上半年完工;推进太平镇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升级改造,把太平镇卫生院打造成为清西片区医疗保健综合服务能力领先的医疗机构。持续完善村级卫生站设备配套,规范村级卫生站业务管理,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三)持续推进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1.加强流域防灾减灾建设。加强流域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堤围、水闸、水库除险加固。主要包括中小河流治理二期项目、黄岗联围达标加固工程、黄岗联围(迳口段)改造工程、三坑南围达标加固工程、茅舍岭水闸重建工程、清西运河闸重建工程、五结合运河闸重建工程、望天狮电排站改造工程、山塘电排除险加固工程等。

  2.加强水环境设施建设。加强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末端管网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指建制镇);加强排洪排涝体系整治(尤其是清西片区)。强化水厂建设,加大旧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完善市政消防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全域集中供水建设,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提高农村饮水质量。推进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标准化工作;推进河湖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界。

  (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建设。

  加快推进建设X波段相控阵雷达。在清新区北部新建高探测精度的X波段相控阵雷达,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及英德、佛冈等周边城市建设的相控阵雷达形成组网,加强对云、雨滴、冰雹等水成物的微物理过程识别和跟踪,进一步提升清新区气象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五)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持续推进风能和光伏发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开发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有序推进华润清远清新林泉风电场项目,协助华润电力解决风电及光伏项目开发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开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争取按计划协助华润电力十四五期间在太平镇、龙颈镇、禾云镇和浸潭镇完成30万千瓦风能发电装机任务,在石潭镇、浸潭镇、禾云镇、龙颈镇、太平镇以及太和镇完成1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任务。

  2.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全面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与中石化中石油等公司协商,在清新段高速路加油站建设充电桩,在清新区内各加油站建设充电桩,在清新区内各停车场和停车区适当增设充电桩,在各旅游景点停车场增设充电桩。在各公交站场布局建设服务于公交车的充电桩或新能源电池更换装置,逐步推动新能源公交车的普及推广。

  (六)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适度超前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配合珠三角地区全球大数据网络枢纽中心建设,推广建立5G基站,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5G网络成为清新区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融合发展,加速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推进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变革,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逐步推进清新智慧城市建设。通过5G网络、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水电气管网、远程办公、智慧园区管理、移动安防、无人驾驶、智能停车、高清视频、人工智能、物联网、便民服务等多个领域应用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通过公共数据应用、异构网络共享、多重数据融合,连接区内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基础设施,实现市区内及时、互动、整合的信息感知、传递和处理,逐步推进清新智慧城市建设。

  3.稳步推进新基建赋能的产业园区智慧化。新基建以产业发展智能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为核心推进清新区内各产业园智慧化建设。帮助企业建立数据库及管理平台,构建统一的组织管理架构、业务管理平台和对外服务平台,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快速响应的敏捷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创新管理场景及运营服务体系。量身打造包含智慧招商管理、智慧资产管理、创新创业在线孵化、中小企业云平台、园区运营监控指挥、园区业务协同、园区一卡通等在内的智慧园区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全区统一的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对接各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构建区域智慧应用体系,实现从单点智能迈向整体智慧化,实现内部各园区子系统的集成、联动、融合。

  八、加快城乡融合,打造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先行区

  (一)以业兴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破除束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5年,农村落后面貌显著改变,农村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积极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富民兴村产业发展行动,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扩大产业规模。充分利用清新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实施“农业+互联网”战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扩大我区优质农产品销售范围。抓好就业创业工作,推动形成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认真落实“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工程,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区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抓好农民、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工作。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

  (二)加快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放宽城镇非户籍人口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 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健全配套政策体系。鼓励引导灵活性、季节性进城就业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和落户。加强落户政策宣传,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被侵占,鼓励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将上述权利转让当地农民,促进土地、宅基地等资源合理录用,并消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

  2.放宽农村入户条件。加大对基层一线工作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奖励激励力度,从思想上重视基层人员的激励理念,利用多元化的激励形式开展激励活动,丰富激励内容,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对于促进农村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放宽落户限制,鼓励其将户口迁入农村,给予村民同等权力(农田承包除外)。

  3.简化证件办理手续。全面清理不必要的入学证明和证件要求, 简化办理手续, 优化入学流程。规范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学籍管理, 实行“一人一籍、籍随人走”, 做好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学籍转接和管理。

  (三)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推进城中村改造。

  1.打造新型社区。积极稳步推进中以科技小镇建设,充分整合产业、住宅、商业三大业态,通过产城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创新科技小镇示范项目,吸纳上市企业、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其中。全力打造科研、生产、生活、生态要素有机融合的新型社区,因地制宜,坚持规划先导、管理协调,把城镇的发展同农村的需求和资源对接起来,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过新型社区的打造,从品牌项目切入到产业链延伸。

  2.提升产业结构。加快飞水片区升级步伐,在中心城区积极发展楼宇经济,全力打造中央政务区、中央商务区和现代化商业圈扩充城市空间,高效聚集、强力带动,引进战略投资合作,壮大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释放新动能,丰富新业态,大力发展密集型轻工制造、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大幅度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全力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区。

  (四)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1.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确权颁证工作,凡是进入市场流转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经过确权登记,做到产权明晰、四至清楚、没有纠纷。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使得集体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一样可以进行交易、抵押,从而实现其经济收益,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2.完善复垦收益分配。完善复垦指标收益分配机制,各级政府可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安排建新指标的规模与布局,从而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置换的目的,并扣除拆旧复垦成本后的流转指标收益按比例分配给区级财政、镇级财政、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人。鼓励土地使用权人通过合并归宗形成连片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如复垦为面积成片、规模较大的林地、果园等,在清新区北部山区可适当开展乡村旅游业。对于确实不适宜生产生活、人员流失严重的空心村,鼓励外迁人员退回宅基地使用权,通过宅基地复垦复耕置换建设用地指标。

  3.明确复垦管护措施。针对复垦区土地的后续利用,制定更为详细的管护制度,解决一定管护期限后存在的真空区域,建立长效的管护制度,采取相关技术观察复垦区的土地利用状态以及作物的生长情况,确保拆旧复垦区的土地利用长期处在监测状态下,督促相关部门时刻重视复垦区的管护情况。农民作为管护责任主体人,为完善优化复垦区的后续管护措施,需提高农户在发展农林业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整体规划意识。

  4.开拓绿色空间资源。结合区“五大行动”,抓好“三旧”改造等各项工作落实,正确处理“三旧”改造过程中的经济、法律关系,切实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推进万寿村都市农业公园项目建设,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城市人文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源,保护土地的自然属性,在明确规划的前提下适度营造农业景观效果,限制以盈利为导向建设游乐场式游艺设施而造成土地浪费和地皮破坏,开拓宜居城市新的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根据市民不断更新的多元化需求,适时调整农业公园服务项目。

  (五)做好顶层设计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1.打造城乡新融合。在清西四镇所辖范围打造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支持、加快建设清远麻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为45,599万元)和海大集团(清新)桂花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总投资为20,504.6万元),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努力再引进、建设2-3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国土规划、产业规划、公共服务、生活配套规划同时进行,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引导人口集聚,建设宜业、宜居的新型城镇。

  2.全面发展新业态。促进“南融东联西拓北优”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健康文旅、科技创新产业、高端智造业等新业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产业。

  3.探索建设新园区。立足清新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盘活太和、山塘、太平、三坑现有土地资源和产业园区,以“一园多区、一区一主导、一区一主题”发展模式,高标准建设清西产业发展协同园区。

  4.推进产业绿色化。深入推进“优产业”,盘活云龙工业园现有土地资源,大力建设云龙协同发展园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一批绿色、健康、能够积极吸纳就业等轻工业、先进智能制造业集聚发展。

  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做好新型农民培育,实现科技农业。举办基层农技员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加强农技员与科技示范主体(示范户)工作的对接落实。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驿站,为农民搭建寻求技术支撑的服务平台。大力实施“农业+互联网”战略,通过职业技术教育、短期培训等各种新式培养更多农村电商人才,促进农村电商发展。

  2.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拓宽上升通道。加强乡村人才建设,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培训为抓手,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扩宽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为加快推进各类人才入乡奠定基础。广大农民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收入,快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充分开发剩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依托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为那些被乡亲们形象地称之为“3899”部队的老人和妇女找到相应的工作职位,充分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留守村民收入。此外农家乐、生态旅游等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不高,劳动部门应加强协调,鼓励这些企业通过灵活用工等形式,为老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通过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增加工资收入;为更多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机会,增加工作收入。这些措施将最为快速、直接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九、坚持绿色发展,构筑山清水秀生态宜居名城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1.全力打好碧水攻坚战。做好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开展排水管网基础信息普查,建立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修编重点区域排水规划,深入推进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推广粪污综合循环利用,建立“畜禽养殖—有机肥—种植业”模式,推动养殖小区与农产品示范基地紧密合作,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实现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全面实施节水行动,深入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区域水资源格局。开展滨江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制定整治措施,做到治标向治本转变,通过雨污管网整治养护、截污纳管、优化水系及河道长效管理等措施,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完成滨江河支流劣Ⅴ类水体整治,消除劣Ⅴ类水体,实现环境优美、水清岸绿。

  深入实施“河长制”,坚持保好水与治差水并重,做好“清四乱”“五清”等工作,尊重和再现河流原有自然景观,绿化美化河道,在滨江流域打造“水清岸绿、水草丰美、鱼翔浅底”的生态廊道,完成龙颈镇滨江河龙舟文化广场碧道工程建设,建设乡村型碧道。

  2.扎实推进净土防御战。积极推进塑料薄膜和农药包装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工作,试点推进在田间地头等位置设置塑料薄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池,加强农资店管理,严防强毒性农药流入农业产业,建立以“谁生产、谁经营、谁回收”为原则的回收机制,逐步实现塑料薄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全面回收。

  推进区域生态修复和保护,制定全区废弃尾矿修复工作方案,加快实施新洲金矿尾矿生态修复工作,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场地、尾矿清理工作,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复垦区保水和排水,增加植被覆盖。

  加强林地林木监管和生态系统保护,加快培育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大力推广“青山绿水森林康养游”,继续开展新一轮绿化清新大行动,优化全区森林树种结构,建立桉树有序退出机制,对桉树林进行逐年缩减改造。

  3.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全力推进大气生态环境治理。以PM2.5防治为重点,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行秸秆禁烧,推动秸秆碎粒还田,鼓励食用菌企业把秸秆用于食用菌栽培基质的形式,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做好公路沿线两旁建筑材料调配场规范整治和路面车辆扬尘整治,从源头抓好防尘治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责任,在重点区域、易污染路段等增加养护人员进行辅助保洁,实施国省县道沿线经营场所门前场地由业主自建硬底化行动,完成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保持公路路面良好的路容路貌。

  (二)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1.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创建。坚持规划引领,推进相邻村庄连片统筹规划,健全乡村风貌引导和塑造机制。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开展“万人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全域推进清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按照“五个梯度”(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田园)创建原则,大力创建一批不同发展层次的美丽乡村。

  2.大力打造城乡精品路线。深入推进1个示范镇、12个示范村示范创建工作,以公路沿线为重点,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连线成片打造“4+2”精品路线,重点打造三坑乡村振兴样板区、浸潭镇下迳线、龙颈镇龙马线、清四公路线4条精品线路和清连高速、清四公路沿线2条房屋风貌整治提升示范带。强化村庄建筑风貌规划管控,坚持尊重村庄天然肌理和历史文化遗存原则,引导村镇建设独具特色的房屋建筑立面造型、色彩、风格,充分体现清新乡村风貌和传统文化。

  3.提高农房建设管理能力。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工作,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制定符合清新区实际、操作性强的农房建设约束性指引,确保农村新建房屋符合村庄规划和建设质量安全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房屋建设实行“五个基本”,即有基本的建设规划管控要求、基本的房屋结构设计(平面与空间布局、立面表现体现地域风貌,考虑岭南特色,可参考广东省、清远市农房设计方案图集)、基本合格的建筑工匠、基本的技术指导和管理队伍、基本的竣工检查验收。

  4.深入推进乡村“厕所革命”。加强厕所革命工作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改厕工作,全面普及乡村厕所,实现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建立健全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厕所污水和粪便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推进清新区乡村旅游区公共厕所建设,根据人口流动量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公共厕所,出台公厕日常管理规范和监督考核办法,健全公厕日常保洁制度,以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和滚动式进行管护,确保公厕明亮、干净、无臭、实用。

  5.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推进PPP模式整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全面完成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后,进一步完善配套管网建设,并逐步推进其余墟镇规划建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自然村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逐年提高生活污水治理率,加强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管护,确保发挥作用。

  6.实施城市形象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清新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创建工作,加快实施中心城区绿化、美化、亮化“三化改造”,加大停车场、城市绿地、农贸市场、社区康体公园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科学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着力解决“停车难”、供水不稳定、内街背巷和老旧小区“脏乱差”等突出问题,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有序推进内街背巷升级改造工程,试点推行城市风貌更新、老旧建筑物改造翻新工作。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7.做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编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规划,建设清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推进辖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和投放收集点设置工作,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五进”宣传活动,提高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和投放准确率,升级改造或新建转运站等分类设施,落实“专桶专运、专车专运、专线专运”。

  加大镇村清洁卫生宣传,推行村庄保洁机制,推行符合农村实际的简易分类方法,形成符合农村环保要求的“垃圾不出镇”的分类、处理新模式,全面建设“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模式,实现村庄保洁全覆盖,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提升资源化利用比例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

  (三)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1.推进海绵建筑和道路建设。发展和引进海绵建筑技术,大力建设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利用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充分利用周边绿地空间,增强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和净化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新建城市广场采用下沉式结构或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最大程度减缓雨水径流。

  2.推进海绵公园与绿地建设。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加强清新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周边地形、水系、道路、市政设施的衔接,综合考虑地形、排水等竖向设计,采取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提高公园绿地内步行系统、广场等地面的透水性铺装比例。

  3.推进城市生态水网建设。加强对清新区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禁止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建设行为。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结合水利规划,加强河道整治,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对城市河湖水系岸线进行生态修复,营造多样性生物生存环境。

  (四)大力发展循环与低碳经济

  1.提高工业固废循环利用。支持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用,拓展资源化利用途径。深入推进清新区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工业“三废”资源化利用,建设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示范工程,支持“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塑料、建筑垃圾等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工业窑炉、水泥窑等设施消纳尾矿、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体废物,构建以水泥、建材等行业为核心的工业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2.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污水处理、烟气脱硫、高效除尘、自动化环境监测监控等技术和装备,推进清洁生产,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进清新区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鼓励发展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服务业,培育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保产品认证等环保咨询服务业,推进高效节能产业,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清新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生态农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产业。适度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等绿色能源产业,推广电蓄冷空调、电磁厨房、电动汽车等电能替代技术。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清新区交通绿色化,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低碳企业等试点示范,创建低碳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加强生态文明宣教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环境意识。

  十、加强社会文明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健康发展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繁荣清新特色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文旅融合健康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坚持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做好全区学校、机关、社区、农村、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共同奋斗力量。加强宣传阵地建设管理,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乡村新闻官“三传一助”宣传宣讲活动,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围绕市“一报一台一矩阵”宣传平台,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不断增强舆论宣传主导权和话语权。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全区推进文明创建。配合清远市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推行清远文明十二条,规范市民文明行为。配合市“全域文明”创建工程,深化“五大文明”创建活动,实施“四零一围”行动。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制定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对重大典型和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的学习宣传,广泛推出清新区“最美”人物、善行义举和身边好人,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大力弘扬“清远经验”“抗疫精神”,使全区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打造诚信清新。全力配合清远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二)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1.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农村10公里、城市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建成区、镇、村三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网络,提升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构建文旅融合大数据服务网络,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持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通过政府购买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开展文化活动,持续推进“粤书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全民阅读、乡村戏曲节、村歌嘹亮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提升文化素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2.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阐释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加强北江流域沿线文明遗迹的考证、挖掘、研究,理清中原文化向岭南传播的历史脉络以及清远清新的历史贡献,强化“文明传承者”的角色定位。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古村落、革命遗址、名人故居、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激励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传习中心建设,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推动沙河鸟笼、笔架茶、三人燕尾龙舟技艺等制作技艺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和应用。加快传统文化演艺中心建设,创新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庆活动形式,举办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红色历史,加强红色革命遗址、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与建设,打造历史文化游径和红色教育基地,推动文旅融合健康发展。 

  (三)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1.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打造数字、摄影、观光、游乐、出版等文化产业,加快培育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配合清远市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以北江水系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打造集文化、康养、旅游、休闲、体验、服务于一体的北江文化产业带。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2.加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提炼地方特色文化价值,加强包装、宣传和营销,进一步为“清香溢远”城市文化品牌贡献清新力量。进一步壮大社科队伍,擦亮“文化墟日”“社科夜市”等品牌,加强社科课题研究。深入实施文艺作品创优工程,推出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和基层群众生活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鼓励文化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内涵,拓展民族生活方式、技艺、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将“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发挥旅游反哺文化的作用,打造广告传媒、文化会展、大型节庆、工艺美术等独具吸引力的特色文化产品。 

  3.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符合文化产业人才特点的发现、使用、评价、流动、激励和储备机制,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高地。统筹安排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加快推进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十一、改善民生发展,构建美好文明幸福清新

  (一)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稳定扩大就业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实施力度,面向大湾区,鼓励更多创业企业到清新落户发展;推动重点群体稳定就业,特别是面向职教城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积极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引导其在清新地区企业就业发展。

  2.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发布与对接,一是面向大湾区特别是清新区各产业园区整理发布对各类劳动者的需求信息;二是面向清新区整理发布各类劳动者就业创业需求信息,进而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就业创业;三是面向国内外特别是大湾区,发布清新发展高端人才需求信息和高端人才待遇政策,积极吸引外来高端人才。

  3.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建设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入驻清新区,依托职教城职业技术院校优势,大力扶持社会培训机构,深入实施“广东技工”“乡村工匠”“农村电商”“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工程,深化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职业技能培训供给。

  (二)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满意度

  1.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持续推进教师“区管校聘”和区域内校长制,大力改善农村学校教育环境和办学条件,推进城市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到城市重点学校交流轮岗,以交流轮岗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水平。依托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优质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工作,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建立城乡教育互动联合体。

  2.大力加强职业教育。依托省职教城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配合清远市创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验区,推进清新职业教育大发展。

  3.持续推进增加教育供给。为清新区不断增加的人口和吸引外来优质人口资源,新建、改扩建一批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大幅增加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完善民办学校治理体系,推动引进优质民办学校入驻清新,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对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聘用制教师待遇。

  (三)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推进健康清新建设

  1.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探索医护人员“市聘县用、县聘镇用、镇聘村用”模式,探索城乡医护人员交流轮岗制度,以交流轮岗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加强城乡医疗机构建设。按照“强带弱、老带新、城带乡”模式,探索城乡医疗机构组建医疗共同体,推动建立巡回医疗制度,探索“互联网+医疗卫生”,实现优质资源城乡共享。加大医院建设力度,推动创建或引进1所三甲医院。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

  3.持续推进综合医疗服务建设。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保障公民享有更好医疗卫生服务。加大“三医联动”改革力度,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推动互联网+医保建设,完善三级医疗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鼓励扶持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健全医防协同机制,加强重大疫情风险防控,完善疫情监测、预警、响应工作制度。完善分级诊疗、社区康复、家庭医生签约、“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机制,促进卫生健康资源下沉。实施优生优育促进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守护职业健康。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养成健康行为,对危险性行为和吸毒行为产生畏惧,阻断主要传播途径,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心理干预和服药指导,规范治疗,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4.加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社会心理的宣传引导机制, 加强社会成员的心理咨询和引导,完善心理咨询网络, 促进心理咨询行业良性发展, 充分发挥社工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持续完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优化社保服务,提高社保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全民参保,推进社保征缴扩面长效工作。完善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社会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

  2.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医保、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和重大疫情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健全社会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依托商业保险机构,扩大商业健康、养老保险供给。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健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梯度社会救助体系。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和服务体系。

  3.持续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户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重视农村留守人员,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提供多层次住房保障,改善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4.大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基本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

  5.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妇女、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健康。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制度,严格规范儿童收养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资源配置对儿童基本需求的高度优先。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促进发展家庭服务,加快发展家政服务业。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加强“两癌”患病低收入妇女救助。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和谐清新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赋能城乡发展,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农村建设,进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使清新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力争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创新性学习“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街道、镇、村各级基层部门的社会治理功能,加强公共危机管理,及时化解群众矛盾、解决群众合理诉求。认真贯彻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双拥优抚等政策。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依法设定和行使权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方法。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履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推进重大行政决策法治化。深化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切实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完善行政复议工作机制, 提升各镇及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

  (三)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广泛开展宪法、民法典及地方性法规等法律法规的普法工作,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强化全民法治意识。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打造全媒体普法宣传品牌栏目。推进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落实,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普法队伍工作水平。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大力开展“法援惠民生”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发挥法律援助在保障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深化公证、律师等领域改革,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四)推进平安清新建设。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开展“平安清新”建设,深化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加强化解社会矛盾专项治理,大力推进反恐怖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及信息发布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工作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平安清新。

  (五)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重大风险的挑战和考验。健全应急抢险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加强多灾种灾害防治,着力提升应对旱涝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等处置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六)加强消防安全建设。

  持续加强消防安全建设,加大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消防安全教育宣传和培训,健全森林防灭火工作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实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消防安全治理达标考评,坚决遏制重特大消防安全事故发生。

  (七)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对各产业园区、基建工程、旅游设施(特别是漂流项目、栈道设施)实施安全生产专项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八)完善社区“三治融合”。

  加强基层群众自治,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方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群众自治新格局。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制度,激发人民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活力,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

  根据国家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和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探索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积极推动探索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在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积极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十)加强国家安全建设。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清新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加强国家安全法律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和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推动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架构体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加强军供保障系统建设,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十三、规划实施与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1.加强领导统筹,落实规划衔接。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委为核心成立清新区国民经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安排部署全区“十四五”建设推进工作,形成党的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的格局。领导小组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发布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推动省市规划目标到清新区任务的衔接和转化。发挥民主党派、共青团、妇联、工会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通过社会共治推进规划落实。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规划任务和措施的执行,加强定期沟通、信息共享和共同协商,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及有关问题,齐心协力完成规划任务。加强政治监督,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使监督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完善要素保障,配合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对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使资金、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规划实施的重要要素保障。一是加大清新区财政预算对公共服务、教育等产业的投入,保障教育基地与人才引入项目。二是自然资源、农林业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做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带的土地保障工作,配合产业绿色化、产业兴区和产业兴乡。此外,设计科学的清新区空间布局规划,强化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能源规划等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优先保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的资源供应和配套服务。

  (二)增强项目核心动力。

  1.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制定重点项目的实施方案,列入党委、政府考核目标。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人头化”要求,重点抓项目、抓重点项目、抓项目重点,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到年度行动方案和计划中,优先安排涉及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健全重点项目储备库和过程管理体系,建立重点项目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和全过程服务制度,为纳入规划的重点项目提供一系列配套服务,帮助项目实施与管理。 

  2.创新引资引技引智模式。创新清新区引资模式,突破依靠较为单一的垂直财政支持模式,拓展多种模式的资金保障。以清远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契机,抓住广清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机遇,积极申请国家和省市专项财政资金扶持;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项目建设,健全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机制,综合使用引入优先、融资优先和股权合作等方式,为按计划推进建设目标提供稳定增长的融资资金支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利用贷款贴息、技改扶持等财税政策措施,积极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努力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着力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助力清新区项目落地。

  3.服务教育基地,吸引人才流入。利用清新区毗邻大学城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环境氛围,优先建设清新区职教基地服务体系,提供居住、交通、能源等配套基础设施,增强对高等教育人才至本地居留的吸引力。加强与清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研兼备的技术人才储备体系。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津贴,为选择居留清新区的优质人才提供若干年交通、食宿、能源减免,对业绩突出、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有功人才给予住租奖励。

  (三)执行监测考核制度

  1.明细指标体系,动态评估监督。各镇、各部门需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各细分指标和约束性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对特殊项目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确保考核制度公开、公平、透明,评分结果作为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依据之一并公示。重大任务要强化跟踪考核制度,进行前期预测、中期检查和末期评估,结合未来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适度修订规划目标和任务,确保规划实施始终保持科学性、指导性。

  2.监管执法行动,严格法律保障。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厉行节约,严控成本。加大清新区依法执政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将规划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可进行清新区相关部门根据重大问题的预警分析,进一步建立健全经济建设相关规章制度,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开展宣传工作,引导正确舆论。从认识和行动上发挥规划实施的宣传引导作用。加强清新区“十四五”建设规划宣传力度、强化规划实施的舆论监督,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有关知识,倡导公众爱岗敬业,勤于创新,增强主人翁意识和建设责任感。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的氛围和局面。

  2.顺应生态发展,倡导绿色清新。顺应清远市作为大湾区生态发展区、应当践行领行者职责,清新区大力弘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广泛开展各层面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建设生态文化基地。倡导健康文明、生态清新的观念,积极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能耗小的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推广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通过绿色发展,全方位突出规划实施的先进性,确保体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效应。


您已选择离开清新区政府门户网站,接下来跳转至的页面与本站无关。 4秒钟之后将自动跳转到新页面,请您稍候…… ×

网站导航

底部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主办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清远市清新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运维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件:

粤公网安备 441803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4418030003

[粤ICP备0505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