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803007306459E/2022-00086 分类:
发布机构: 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 成文日期: 2022-10-17
名称: 坐上“轨道”的骆坑笋,发展再加速!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10-17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坐上“轨道”的骆坑笋,发展再加速!

发布日期:2022-10-17  浏览次数:-

  在龙颈镇头巾村生长着两万多亩天然竹林当前正值骆坑笋的丰收时节。

  为抢抓农时,村民莫建明和妻子天没亮就上山采笋。切割、剥笋、装卸,只见两人默契分工,平均每小时采收鲜笋100多斤。“不分晴雨,下雨也要去采收,迟了笋就会变老,品质不好。”

  据了解,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骆坑笋兼具肉质肥厚、口感脆嫩、味道甘鲜的特点。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村民自成一套笋干制作技艺,通过蒸煮、切片、发酵、晾晒等十多道复杂工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笋的色泽和口感。时至今日,村民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骆坑笋干。

  “整个过程从收笋、煮熟、发酵到晒干,每个步骤都不能少,不能偷懒,最快也要半个月左右,花费很大功夫。”莫建明说,“这样制作出来的骆坑笋表面有成层的盐霜,才可以算是正宗的骆坑笋,吃起来味道比较甜,口感也比较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村民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让骆坑笋的品质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产品不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更是远销至东南亚等市场,每年可为村民带来约4万的收入。

  如今,骆坑笋作为头巾村的主要产业,如何更好地实现规模化发展?村民在今年作出了一个大胆尝试,通过铺设山地轨道,以机械运输降低采笋的人力成本。

  骆坑笋种在深山。过去,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村民只能在收获季节化身“挑夫”,完全靠一根扁担两条腿完成采收和运输工作。传统的采收方式耗费人力且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让家乡产业打破这一发展窘境,村民莫建新主动牵头成立笋竹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在今年投资20万元修筑一条山地轨道,配套运输车,无偿地提供给村民使用。“大家都非常高兴,因为不用人力挑,减轻劳动强度,希望此举能带动村民齐发展、齐致富。”

  莫建新介绍,通过机关动力牵引,运输车可以完成爬坡、转弯、前进、制动停车等操作,无需人员跟车操纵,每次运输农产品可达600斤,非常适合骆坑笋的山地运输。

  当前,合作社已经和头巾村委会下辖各村小组形成初步合作意向,未来将通过开挖山路、铺设轨道等方式,进一步降低骆坑笋的采收难度。在深加工方面,合作社计划打造开包即食的包装笋,简化消费者食用前的制作工序,合力把骆坑笋产业做大做强。

585003124396365756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