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适老模式 网站支持IPv6
导航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文件 > 其他文件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远市清新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 2023-03-24 16:52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   点击:-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清远市清新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应急管理局反映。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

2023年3月17日

清远市清新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

2023年3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改革成效  

  第二节 问题和挑战  

  第三节 发展机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节 实施策略  

第三章 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地方法规标准体系   

  第二节 全员责任体系  

  第三节 应急宣传教育体系  

  第四节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第五节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第六节 应急预案与物资保障体系  

  第七节 区域应急指挥救援体系  

  第八节 区域灾害联防体系  

  第九节 应急文化体系   

第四章 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节 应急管理监管能力  

  第三节 灾害预测预警能力  

  第四节 减灾自救能力  

  第五节 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第六节 灾害救援组织能力  

  第七节 灾害恢复能力 

第五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安全文化示范引领工程   

  第二节 清新区应急指挥分系统  

  第三节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程  

  第四节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  

  第四节 加强监督评估  

  附件1 项目工程表  

  附件2 名词解释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城市的关键时期,更是机构改革之后,绘制应急管理事业宏伟蓝图的第一个五年。

  清远市清新区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应急管理先进经验,构建完整有序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完善严肃高效的应急管理法治保障体系,健全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提升坚实有效的灾害事故预防应对能力,加快先进灵活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为深化“十四五”时期清远市清新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国家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广东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清远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在市政、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清远市清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应急管理机构改革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第一节 改革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区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各类安全生产指标得到有效控制,事故起数、灾害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持续下降,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有序推进应急机构改革和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完成了区级应急管理局组建工作,持续推进镇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推动落实全区各部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综合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司其职、责任明晰的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监管体系。梳理了各部门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职责,健全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会议制度,初步实现了灾害事故全灾种统筹应对、全链条有效覆盖、全过程综合管理。

  积极落实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严格依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法定职责,规范开展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执法工作,强化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安全生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明显。建立健全24小时应急值班制度、事故信息报送机制、事故信息报送情况通报与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应急救援处置的程序,积极组织开展清新区安全生产应急演练专题行动。落实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积极协助共享发布防风、防汛等预警,确保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安全生产。

  灾害防治能力稳步增强。强化应急管理基层组织建设,以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的契机,逐渐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的配备,目前消防救援大队约90人,各镇应急分队各30人,区森林消防大队200人。提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水平,引入社会志愿救援组织,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灾害自救队伍建设,形成全方位的灾害防治能力。

  充分运用应急科技支撑工具,保障清新区全域安全。落实广东省“1+1+1+N”联合创新机制,基本实现安全生产事故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一张图”、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指挥协同“一体化”、跨区域应急联动“一键通”。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逐步强化。逐步完成生产经营单位与政府相互衔接,互相支撑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发挥应急救援物资前置机制,打通应急物资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应急物资的流通能力极大提升,充分保障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成效显著。定期组织开展“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安全及应急知识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结合“安全生产月”“全国防灾减灾日”“森林防火宣传月”“消防宣传月”等活动契机,广泛利用新闻、微博、微信等方式丰富应急科普教育,广大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应急避险自救能力不断提高。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督促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和落实岗位明确、清晰的安全生产职责,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安全管理。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帮扶企业,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加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检查执法力度,对无视法律法规、无视政府监管、无视职工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处重罚。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失信联合惩戒制度落实,对失信企业依法依规严格限制或禁入。

  “十三五”期间,全区应急管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积极高效应对新冠疫情和系列重大灾害事故风险挑战。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灾害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从2016年至2020年,清新区未发生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2018年至今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均呈双位数下降,亿元GDP死亡率2020年比2015年下降61.7%,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下降30%的目标。

清新区

事故死亡总人数(人)

GDP(亿元)

亿元GDP死亡率

“十三五”规划规定降幅

亿元GDP死亡率与2015年比较+-%

2015年

31

232.4

0.133

--

--

2016年

35

253.4

0.138

-6.4%

3.76%

2017年

26

274.3

0.0948

-12.9%

-28.7%

2018年

19

288.4

0.0659

-19.3%

-50.4%

2019年

19

272.4

0.0697

-24.7%

-47.6%

2020年

14

275.1

0.0509

-30.0%

-61.7%

第二节 问题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做到既化解既有的存量风险,又防范新兴的增量风险,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十四五”是我区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攻坚的重要阶段,应急管理事业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也要积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矛盾、新挑战。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仍处于不容乐观,各类事故起数,死亡总人数等仍然居高不下,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各类事故灾害事故风险叠加耦合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一)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偏大。2016年至2020年,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61宗,死亡113人,受伤36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16.41万元人民币。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带来的新风险不断涌现,人民群众对安全生产的需求非常迫切,安全生产工作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

  (二)自然灾害风险加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强降雨、强台风、龙卷风、高温、雷暴等极端天气仍是清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其中森林火灾由于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清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自然灾害防御能力不足,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不同程度存在短板,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

  (三)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有待深化。全区应急指挥体系仍有待完善,“防”与“救”的责任链条仍有待衔接,应急管理地方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备,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未完全到位,区域、部门、军地、政企应急联动机制仍有待强化。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管理体系还在建设中,灵活机动的救援队伍还处于磨合期。

  (四)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有待强化。社会公众对应急工作认识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自救队伍建设薄弱,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不足。一旦发生事故,“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问题依然存在,面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手段有限,医疗、交通、后勤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整合。

  (五)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应急管理与政数、气象、交通、公安、消防、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实时获取突发事件信息的处理机制还不健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建设和健全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的工作推进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少,预警能力不高。地质灾害风险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突发事件高风险点的在线监测和远程巡查还未完成。

  (六)应急管理仍存在认知短板。重灾后救援、轻灾前预防,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思想仍然存在。防灾科普宣传覆盖面不足,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全社会风险观念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仍有待增强。

第三节 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第一个五年,我区将进入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明了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在国家发展总体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区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广东特色改革开放体制机制的创新性,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对安全感的需求不断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对“安全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深入人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深入人心。广大群众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意愿日趋强烈,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科技信息化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为首的信息技术将应急管理工作推入快车道。火灾爆炸理论、事故灾难演进理论的发展使得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供了应急管理工作快速发展的理论基础。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理论、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是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推进力。在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的联合发力下,我区保持抗议和恢复生产的双重胜利,取得了抗击新冠疫情的阶段性胜利。新冠疫情激活了社会公众对巨灾的警惕性,应急意识进一步强化,助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加快。

  综合研判,“十四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灾害事故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应急管理工作进入挑战机遇并存的战略发展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为方向指引,把内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动力,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深化攻坚的新征程。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围绕“十四五”时期清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全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更加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1+1+9”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应急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领域改革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切实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落实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度融合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御工作,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以应急管理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着力防风险、建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优势。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坚强保障。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作用,落实行业领域分类监管责任。健全群防群治工作机制,拓宽社会参与渠道,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预防为主、精准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前,成灾之前。实施精准治理,推动精准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风险防控、精准治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深化风险的源头治理,强化风险防治意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可能性角度消除安全隐患。实施精准治理,精准发布预警,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

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引领。积极探索新时代新路径新方法,创新应急管理机制,推动应急管理改革事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应急管理科技创新,以科技信息化推动应急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

坚持系统观念、共建共治。加强全生命周期应急管理,落实全员、全方位应急责任,提升全要素应急水平,强化全灾种应急能力,做好全天候应急准备。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穿始终,强化群防群治机制,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推动我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创新发展,推进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协调统一,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较大灾害事故有效压减,一般灾害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持续下降。

到2025年,清新区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实效性、协同性显著增强,应急管理责任链条有效衔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制不断健全,灾害事故防治基础全面夯实,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安全感持续加强。建设形成具有清新特色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应急管理的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清新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指标表

序号

类别

指标

指标值

指标属性

1

安全

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

3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约束性

4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下降4%

预测性

5

十万人口火灾死亡率

<0.15

预测性

6

防灾

减灾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省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7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8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9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

100%

预期性

10

暴雨预警准确度

≥80%

预期性

11

每百平方公里雨量(气象)站数量

≥5

预期性

12

台风增水预报偏差

50厘米

预期性

13

陆域人口稠密区地震监测能力

1.0级

预期性

14

重点区域林火瞭望监测覆盖率

≥90%

预期性

15

森林火灾受害率

≤1‰

预期性

16

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

<8小时

预期性

17

应急

救援

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5%

预期性

18

灾害事故救援现场应急通信保障率

100%

预期性

19

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区总人口比例

≥0.4‰

预期性

20

森林消防应急队伍达标率

≥90%

预期性

21

内河应急处置现场到达时间

<1小时

预期性

22

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

≥95%

预期性

23

综合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

100%

预期性

24

应急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

100%

预期性

25

应急管理执法信息系统使用率

100%

预期性

第四节 实施策略

  坚持应急管理各主体协同治理。构建党委领导责任、政府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从业人员自主责任、社会公众协同责任“五位一体”多元共治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健全责任落实评估考核和监督管理机制,打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推进城市建设运行、生产生活各方主体共同参与城市安全治理,完善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

  坚持闭环运行,螺旋式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水准。应急管理以科学的态度应急,全系统全天候应变,全社会体系化应战,救援队伍精细化应灾,管理团队理性应对危机。强化自我更新和自我学习机制,应急管理水准通过不断地磨练,逐步形成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促进应急管理综合水准螺旋式提升。

  坚持应急管理全要素系统防控,创造安全和谐发展社会。以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领域全部风险因素为管理对象,分区域、分行业领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实现安全要素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区域全覆盖、行业全覆盖、领域全覆盖、灾害全覆盖。运用系统思维、人本思维,底线思维加强安全风险源头治理、综合排查、精准治理,提升应急管理与灾害事故风险一体化防控应对能力,将安全隐患与事故灾难消灭在萌芽之初、成灾之前。

  坚持应急管理全过程管理,确保社会经济与安全管理同步协调发展。遵循安全发展、风险演化、突发事件演变的周期规律,对事前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事中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强化安全生产规划与防灾减灾的源头防控和事后追责与改进,形成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

第三章 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根据国家、省、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结合清远市清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特点进行编制。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主要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地方法规标准体系;全员责任体系;应急宣传教育体系;风险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应急预案与物资保障体系;区域应急指挥救援体系;区域灾害联防体系;应急文化体系。

  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思路遵循:法规标准为标杆,全员责任是核心,宣传教育和风险管控排查为两翼,应急救援体系是重点,应急文化确保体系有效运转。

第一节 地方法规标准体系

  法律规范的是人的行为规范,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的过程中,结合清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法律法规的编制和修订。

  编制《清新区安全生产工作细则》,全局性规范清新区安全生产路线、方针。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清新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明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厘清政府职能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角色,促进清新区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编制《清新区应急管理工作细则》,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责、权利、义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减灾自救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确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管理职责,厘清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推进清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

  完善发布《清新区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规定》,规范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和职责,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限以及发布内容格式。最大程度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减少不必要的信息混乱,最大程度减少灾害事件造谣、传谣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编制《生产经营单位全员责任制实施细则》,在工作中需要提出专门的技术标准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不断提升,提出适应于生产经营单位和地方政府易于执行的地方标准。

  编制《生产经营单位全员责任体系评价标准》,依据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细化清新区生产经营单位全员责任体系的框架和要求,提供生产经营单位责任清单体系化,便于生产经营单位自查,同时易于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开展执法检查。

  编制《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组织管理规范》,充分发挥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力量,明确社会志愿救援组织在清新区开展活动的条件,规范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软硬件条件,确保社会志愿救援组织成为清新区应急救援工作的有益补充力量,合理发展社会志愿救援活动。

第二节 全员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失职追责”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明确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任务责任人,制定本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工作清单。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把安全生产纳入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严格履职绩效考核和失职责任追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制度。定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回头看”,严格抓好事故整改措施和责任追究落实。

  明确行业监管责任,细化部门工作职责任务。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原则,落实各行业领域全过程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及时梳理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监管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消除监管盲区和漏洞。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调度、经常性会商研判机制,及时分析研判重大灾害事故风险,部署针对性防范措施,指导应对处置工作,提高安全监管效能。

  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制度,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有效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双报告”制度。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监管。深入推进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行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摸清重大风险底数,建立重大风险清单,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第三节 应急宣传教育体系

  强化新闻宣传舆论主阵地。依托各级新闻宣传机构,不断加强应急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主流媒体的合作,持续推进清新应急新闻广播、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的品质提升。充分发挥新媒体特长,推动建立区应急管理自媒体系统构建,形成联动发布、相互呼应的自媒体宣传格局。

  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完善重大舆情快速反应和应对处置工作机制,加强舆情监测,深化与第三方专业舆情监测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舆情日常监测报告和分析研判的效能,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把握舆论主导权,提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加大应急管理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报道力度,提升应急管理职业荣誉感。

  加强应急管理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区、镇和企业现有应急管理队伍力量,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管理新闻宣传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应急管理新闻宣传能力。做到及时发布信息,协同有关部门打击谣言发布者,引导全社会接受应急管理正能量。

  借助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应急救援演练周”“防灾减灾宣传周”等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扩大对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安全宣传覆盖面,打造一批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宣传“五进”示范社区,提高公众应急避险意识、风险识别和自救互救能力。

  坚持开展各级政府部门的集体学习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宣传培训工作。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熟悉安全生产动态,掌握应急管理工作进展,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知识。各级政府部门定期开展应急管理知识和安全生产常识的学习,做到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

  持续强化应急安全培训。针对高危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强化安全教育培训管理,要求参加培训人员全面掌握党和国家对应急管理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的最新要求和相应行业的安全管理知识、应急救援知识。通过认真严格考核,确认上述人员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对于工贸行业的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培训,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下,开展全员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和应急管理知识。

  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坚持社会共治,深化覆盖全区的全民安全素养宣传教育,提升公众防灾救灾、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育和引导职业院校加强安全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依托高等院校推进高素质、高水平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训。

第四节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明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按照安全风险管控要求,进行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并对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

  建立并逐步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是风险分级管控的前提,通过系统分析和全面评估城市安全运行风险因素,预先精准把握事故风险的发展演变规律,掌握灾害事故的发展链条,定期公布清新区重大风险及其管控情况。

  遵照省、市在智慧应急和风险综合感知体系的建设中,不断完善风险综合感知网络,提高灾害风险预报准确度,提升风险监测和及时预警能力。利用省、市构建的城市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信息系统,建立清新区的风险点和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并定期更新,建立定期报送重大隐患清单机制,重点涵盖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设工程、城镇燃气、特种设备、消防、旅游、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灾害等领域,实现区域风险信息化管理和资源共享。

  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基本职责。定期检查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协助生产经营单位完成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从源头上防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打造城市安全发展体系。推动实施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建立新风险研判化解机制,强化从源头杜绝安全风险。维护消防、水利、电力、能源、交通、供水排水、通信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开展预警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络,从源头建设本质安全体系。

第五节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体系建设,打造关口前移的安全隐患排查体系。注重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不遗漏任何可能的安全事故隐患。关注安全隐患后果的严重性,聚焦重大安全隐患,以排查治理效果为导向,积极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立足安全隐患排查基本原理,健全城市群安全隐患排查机制。积极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的建设。健全安全隐患排查联动机制,全方位筛选安全隐患,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的协同联动。

  强化更为精准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源头管控,实施更为有力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构建更加严密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体系,推动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机制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强化安全风险源头治理。提前研究判断并化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的安全隐患,防止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的发生。

  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以安全生产的标准化应对各种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导致的安全隐患。持续加强全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全覆盖”,消灭安全隐患的滋生土壤,突出高风险工贸企业标准化持续创建,修订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细则,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安全隐患。

  鼓励大型企业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率先制定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企业安全技术标准。持续推动“平安企业”和“安全社区”创建工作,从源头上确保安全隐患的完全消除。

  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排查机制。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实施危险化学品全链条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责任制,按照“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原则,组织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化工园区实施精准化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分类建立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推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程,依法淘汰不安全产能。加强化工园区、天然气管道、危险货物运输、危险化学品使用、危险化学品储存、实验室使用、危险废物处置等重点环节风险管控,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

  大力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职安全水平,全面消除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动火作业“三个一律”、“一线三排”工作制度,完成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生产储存设施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气体泄漏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安装使用,进一步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自动化控制水平、深化精细化工企业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创新等手段提高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职安全水平。

  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立足于排查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依法建立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依照国家、省、市的安排,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加强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水上交通、城市建设、特种设备、农业机械、渔业船舶安全、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城镇燃气、粉尘涉爆、油气管线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治理工作。

  非煤矿山:提高安全准入门槛,减少安全隐患可能性。坚决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严格控制新建独立选矿厂尾矿库,严禁新建“头顶库”。落实金属非金属矿山第一批和第二批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建立完善矿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优化升级矿山尾矿库“天眼地眼”安全风险预警预测系统。全面推进地下矿山、尾矿库等重点领域安全综合整治。

  消防:持续开展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推动消防重点行业(部门)建立完善行业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规范性文件,落实行业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创新扩大安全议案换排查手段。要求全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逐步实现使用“智能消防云平台”,搭建社会单位的消防物联网,实现日常消防管理、灭火救援智能化,以互联网+技术充分支撑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的落实和有效实施。加强乡村、三小场所、城市充电桩等用电的安全监管,开展消防科普教育“三下乡”“防灾减灾日”“消防宣传月”等活动,全力提升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减少相关场所电气安全隐患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影响。

  道路运输:完善各级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加强道路运输重大安全隐患的会商研判,形成联防联控常态化机制。严防重特大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事故死亡总量,共同推动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程,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和属地管理,加强企业交通安全等级风险预警。全面排查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的桥梁、隧道、边坡、急弯陡坡、长纵坡、临边临水临崖临村镇安全风险隐患,实现重大隐患存量清零。加大执法力度,全面加强“两客一危一重货”重点运输单位监管力度,集中开展专项排查治理行动,重拳打击超限超载、非法改装、黑油站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水上交通:建立健全重点船舶、重点水域、重点时段安全隐患排查长效机制,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标准和运行机制,推行电子巡航、现场巡航相结合的船岸协同监管模式,推动水上联合执法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应急救援力量和网络,加强应急救援协作协同,全面提高水上交通和船舶溢油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抓住安全隐患的源头治理,推动城市持续的安全发展。加强地下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安全管理,加大老旧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力度,规范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建立建筑施工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建筑施工管理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构建涵盖结构、水、电、消防、防雷等环节的建筑施工全过程安全监管体系,强化跨部门信息共享,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构建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点的分级分类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深入开展以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建筑消防、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施工安全专项整治,落实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及安全生产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的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特种设备:充实特种设备监管力量,完善监管体制,从制度上强化源头安全隐患监管。持续推进特种设备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对重点领域和设备开展针对性隐患排查治理,建立以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使用管理人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为核心、特种设备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基础、保险救济和社会救助为保障、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为技术支撑、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为重要补充、政府依法监管的气瓶安全监管体系。

  农业机械:强化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注册登记、牌证核发和年度检验,贯彻落实废旧农机报废制度,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建立健全农机联合执法机制和农机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收集汇总全区农机安全生产信息,实现农机安全监管业务网络化信息化办理。

  渔业船舶:开展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整治,推动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船东(船长)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加强渔业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健全渔业风险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渔业安全治理能力、支撑保障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全区渔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不断完善生产安全应急预案,同时加强执法装备及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安全与应急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和互救自救能力。

  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健全完善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隐患排查的主体责任,明确各类功能区安全生产隐患监督管理职责。严格排查生产经营单位防火间距、安全防护距离等严格符合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综合考虑主导风向、地势高低落差、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统筹企业类型、物资供应、公共设施保障、应急救援、气象灾害防御影响因子等因素,合理布置企业分区,减少安全隐患的积聚和发展。推动入园企业全面实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实施安全风险公告警示,精准排查治理安全生产风险。结合园区产业特点,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公用设施、物流输送、维修服务、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有利于安全生产为原则,完善水、电、气、风、污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公用管廊、道路交通、应急救援设施、消防设施、消防车道等公用工程配套和安全保障设施。全面加强化工园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区域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严格执行化工园区建设标准。推进旧工业园区更新改造。

  城镇燃气:落实全区燃气站场设备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定期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设备的更新维护,保证燃气安全隐患的及时消除,确保燃气设备时刻处于安全状态。加强燃气管理人员的燃气知识培训,明确安全作业规范,防治燃气作业的不安全行为。进一步提升燃气市场管理信息化,加强全天候实时视频监控,规范管理城市公用燃气设施、LPG站、LNG气化站以及燃气企业,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对清新区内自建燃气设备设施进行生产用气的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相关部门报建及验收手续未齐全前,禁止生产经营单位使用,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强化燃气压力管道的定期检验,加快老旧管网、场站等设施更新改造。切实开展行业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强燃气用户使用环节特别是“三小场所”用气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燃气专业应急抢险队伍建设和应急抢险设备物资配备,提高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市民安全用气意识,持续开展燃气安全教育,减少居民再燃气使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

  粉尘涉爆:加强粉尘涉爆生产经营单位除尘环保项目源头把关,严格安全评估和审核验收,确保粉尘收集、输送、贮存等环节的环保设施设备符合粉尘防爆安全标准要求,落实安全隐患源头防范工作。进一步排查涉爆粉尘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状态,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以粉尘作业场所10人及以上企业为重点,聚焦除尘系统防爆、防范点燃源措施、粉尘清理处置等重点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粉尘爆炸重特大事故发生。

  天然气管线:建立完善天然气长输管道保护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大天然气长输管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排查整治占压、安全距离不足、超期服役等安全隐患。开展天然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强化法定定期检验,提高长输管道定期检验覆盖率,加强管道安全设施维护保养。加大对管道周边乱建、乱挖、乱钻等破坏损害油气管线及附属设施行为的惩戒力度。优化天然气管道高后果区可视化实时监控系统,加强高后果区识别及其分级管控措施。

第六节 应急预案与物资保障体系

  坚持应急预案优先原则。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抓手,提出强调应急预案的建设工作。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的完善和提升是重点,全盘考虑应急救援的需要,将地方政府应急救援预案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水平。通过地方政府预案合理分配区域性应急救援资源,达到应急救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持续提升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建设。严格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20)的要求审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同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9年)的要求开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特别强调与地方政府的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衔接配合,着力解决应急救援的统一协调,全方位构建新时代应急预案体系。

  创新应急预案演练方式。不断完善应急演练制度,推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工作常态化综合应急演练。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协同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定期开展联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扎实推进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转变,以练促训,以练强战。

  强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综合应急演练,协同多部门加强多灾种、规模化的演练。组织开展跨区域的应急预案演练,鼓励采用“双盲”“桌面演练”“数字演练”“仿真”等形式多样演练方式,组织开展人员广泛参与、处置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推动应急演练常态化,根据演练情况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坚持集中管理、统一协调、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以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分类分级负责制为抓手,以采购供应、统筹储备、产能动员、调度运输一体化网络为支撑,建立集中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有效整合全区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统筹形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森林消防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专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协同、社会志愿应急力量为辅助的覆盖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按照适应“多灾种、大应急、全链条”的要求,编制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努力构建覆盖海上、水上、陆上、山上、楼上、空中的抢险救援力量布防立体网,健全快速调度机制,提升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快速高效救援能力。出台应急队伍参与救援的补偿、保险等规章制度,为各类应急力量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

  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系。编制清新区应急物资保障规范,构建上下联动、协同配合、调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行应急物资保障分类、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各部门分工协作责任,加强基层一线保障能力建设。开发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数据服务平台,促进应急物资信息资源共享。

  按照装备模块化建设要求调整优化落实建筑火灾、石化火灾、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山岳救助、水域救援、指挥部、生活保障8类保障模块装备器材,提升装备质量性能,配备消防应急救援专业队“专、精、尖”装备。

  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规划,企业应足额储备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地方政府定期开展应急救援物资的检查工作,指导企业合理储备应急救援物资。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建立平战结合的物资采购机制,依法完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期间政府紧急采购制度。分类制订重点应急物资清单,逐项编制“供应链地图”,建立应急物资设备生产企业名录,确保主要重点应急物资及其关键原材料、关键技术供应可靠。

  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按照国家标准和建设要求,综合考虑清新区的风险等级和特征、经济规模、人口基数、应急物资属性等因素,科学合理规划各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的品种、规模、结构,形成以多点保障,侧重基层,灵活调配为原则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保障格局。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健全健全共建共享的应急物资保障储备体系。

  完善应急救援物资调度运输机制。按照“统分结合、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要求,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紧急运输机制。强化铁路、公路、水路等应急物资运输保障,发挥邮政系统、物流企业配送优势,提升物资紧急运输配送能力。完善应急车船“绿色通行”制度,推广运用高新技术配送装备,提升运输时效。

第七节  区域应急指挥救援体系

  立足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城市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提升防控能力,从更高层面推进区域应急管理指挥协同机制建设。明确应急指挥机构的人员和职责,持续推进应急管理领导值班制度,协调跨部门的应急指挥联动机制,保证区域应急指挥机构随时可以运转。

  强调应急管理部门人员的“一岗多能”,提升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高素质、快响应应急救援队伍。持续保持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形成“专精结合”的队伍配置,随时能够投入应急救援工作。

  借助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的开发和建设,以系统整合促进区域应急指挥救援体系的业务融合,集成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等业务应用场景,为区域应急救援指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充分运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成果,深化数据智能应用,推进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灾害监测预警、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灾情评估等场景的运用,提高灾害预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速度。

  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科技新技术在平台系统建设、全域感知网络建设、应急通信网络建设中的应用,落实应急指挥系统的“一体化”和应急联动的“一键通”功能。

  落实应急救援指挥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充分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专业团队技术力量,共同参与应急救援指挥协同的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先进技术融合,聚焦应急管理实战需求,贴近应急管理实际业务场景,构建长效、开放的“产学研用”技术联合创新发展模式。

  推进应急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应用,结合本地需求加强应急安全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指挥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应急指挥科技产业群与合作机制。大力推广应用应急救援指挥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和材料,推进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全面提升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在“高、精、尖、大”与“小、巧、智、便”结合上下功夫,开发满足应急救援及各类特殊险情环境的特种救援作业装备,切实提升企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

  积极运用省、市推进实施的安全生产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协同“一体化”、应急联动“一键通”等功能。推进“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应急管理模式创新升级。改进隐患排查、执法检查模块功能,实现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全流程、规范化网上办理,不断提升监管效率。推动5G通讯频段、超高清视频、计算机视觉识别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应急监管在偏远地段、特殊环境等情形的智能预警和协同指挥。推进“智慧安全生产”“智慧三防”“智慧森林消防”等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森林消防通讯指挥和无人机巡查监控系统的更新升级建设,增强森林火灾“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森林消防智能化水平。

  完善突发事件分级响应和“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提升灾害事故处置效能。强化军地应急联动机制,优化对接渠道和方式,进一步提高军地联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鼓励区域协调联动合作机制。建立应急资源与应急救援力量共享。大力推行“双盲”演练,强大力推行“双盲”演练,强化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战检验。强化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战检验。

第八节 区域灾害联防体系

  加大区域应急指挥与协调联防保障力度,提升事故灾难一线指挥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应急、公安等专网通信资源共享和保障能力,定期开展区域应急指挥调度演练,打造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应急通信联动机制。

  健全区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的跨区域协同联动,全面树立灾害事故区域联防协作理念,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打造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继续巩固和提升粤北片区森林防灭火工作联动协作机制,增强粤北片区森林交界联防联控,在突发事件信息、应急资源、应急处置及善后工作、应急演练等四个方面进行合作,按照全省 “一盘棋”思路,推动粤北片区应急协调联动 机制向实质化方向不断完善,实现毗邻区域应急救援与灾害防控合作的全面覆盖,构建快速反应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建立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管理机制,认真核查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定期考核其运行状态,确保社会志愿救援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程度保持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装备水平和救援能力。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发动社会力量支持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合法有序发展。完善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管理,建立滚动式管理,促进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良性发展。

第九节 应急文化体系

  坚持文化导向作用,设计具有鲜明特色的安全文化和应急文化基本体系,积极宣传安全价值观和应急价值观。运用各种手段宣传安全价值观体系和应急价值观体系,树立社会群体安全价值观,初步取得应急文化的认同感。利用各种机会介绍应急救援基本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公众逐渐接受共同的应急价值观念。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积极倡导安全行为规范,自觉履行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并主动向员工介绍正确的应急管理观念。引导各级党委政府相关人员关注安全生产,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借助社会力量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发挥文化影响能力,不断推进应急文化深入人心。创建安全文化和应急文化体系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让社会公众认同安全价值观和应急价值观。以安全文化和应急文化为纽带,最大程度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形成全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和应急价值观,不断促进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的认同,最终形成巨大的安全生产向心力和应急管理凝聚力。

  注重文化激励功能,通过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发更多的人去履行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和应急管理责任。强大的安全文化力和应急文化力能使社会各界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效应,自觉履行安全生产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通过发挥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智慧能力,使安全生产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成为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强调文化的行为规范作用,按照科学的观点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寻找到最佳的安全生产工作方法,得到最佳的安全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软性的安全文化和应急文化约束力确保生产经营单位所有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开展工作,最大程度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强化应急安全宣教工作。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推动应急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全面提升全民应急安全意识。加强应急安全宣传教育阵地、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加强与各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媒体的合作,强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公益宣传阵地建设。健全应急管理普法机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从安全价值、安全伦理、安全认同、安全意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扎实推进应急安全文化宣传。

  强化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以“安全生产月”“森林防火宣传月”及重大节假日为契机,大力倡导森林防灭火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森林火灾危害性、火灾报警电话普及和相关法律责任的宣传教育,在主要入山路口、森林公园内、林缘边等增设防火警示牌、横幅和标语,大力推广“护林码”使用,主动对接宣传、教育和旅游等部门,提高全民防火意识,从源头上禁止火种进山,让森林防火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强森林法律法规普法宣传教育。

  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科普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节点,每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活动,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辖区内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单位积极组织开展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等防灾减灾活动,提高公共民众防灾减灾意识。

  完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理顺安全培训机构备案制登记管理工作,规范安全生产培训秩序,提升培训质量。充实安全培训专家库,以教材编写、教案规范、教员培训为抓手,从源头规范提升“三项岗位”人员培训实效。组织、指导、监督好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与证书管理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规范安全生产资格考试工作程序,加强考评人员和专家的管理,确保安全生产考试客观、公正。

  实施全民安全素养提升行动。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工程,加强企业安全人才培养,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集中的地区建设一批安全生产技能实训基地,提升从业人员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安全生产培训考核机构建设,加强安全培训考核网络化建设。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应急与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育、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强化社会公众应急救护能力培训,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第四章 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围绕应急管理事前科学强化风险防范与预测预测、事发及时开始企业自救和政府相应、事中的有效组织救援、事后快速回复和精准救助。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时间轴,突出源头防范,涵盖各级党委政府、生产经营单位以及社会志愿救援组织,有效解决应急管理工作的难点和痛点。

第一节 风险防范能力

  提升风险辨识能力,加强源头管控能力。安全生产风险以及应急救援风险需要遵循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结合清新区实际情况开展全域范围的风险辨识,从宏观层面掌握风险状态,为后续的决策以及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性信息。

  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机制。根据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全区的安全生产实际辨识得到的安全生产风险以及应急救援风险,开展安全风险的定性定量分析,确认全区高风险区域。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强化高风险区域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设,落实重大风险隐患挂牌警示、督办制度,落实风险管控“四早”和隐患整治“五到位”制度,定期公布重大风险隐患管控情况,重大风险隐患实时监控率达到100%。持续增加高风险区域应急救援预案和救援队伍的配套,政府职能部门与生产经营单位合力将高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提升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管控能力,指导开展区域性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管控自查工作。风险不高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管控机制往往不够完善,需要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联合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风险管控活动,提升普通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管控能力,突出强调生产经营单位在风险管控工作的主体责任。出台风险分析防范指导性文件,明确细化各行业领域、各种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规范及标准,推动生产经营单位风险分级管控规范化、标准化。

  健全风险源头防范化解机制,推进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常态化自然灾害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充分运用信息科技,以全域感知为目标,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将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纳入监控管理防范范围,真正把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风险消除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强化风险常态化管理能力建设。牢固树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念,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推进风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应急管理从事后应对向风险预防管理转变。修订完善全区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突出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综合提升全区安全生产风险和应急管理风险的防范能力。全面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防范数据库,全区自然灾害重点风险防范点数据库,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生产风险防范系统。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打造城市安全发展空间。加强城市综合安全建设,形成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发展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依据城市风险编制和评估结论,持续优化城市各类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助力推进城市安全风险防控信息化能力优化升级,确保城市安全运行和精细化管理。

第二节 应急管理监管能力

  落实应急管理部门职责,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依法强化应急管理部门防范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完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和执法监察装备标准化体系建设,厘清执法管辖权限。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一线执法人员履职能力,切实提升应急管理监管执法能力。

  提升监管执法能力。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根据统一执法目录、执法事项清单落实应急监管的执法活动。完善应急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和“互联网+执法”等系统的使用。健全“执法+服务”机制,对重点企业、重点功能区实施“一企一策”“一区一案”指导服务。强化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鼓励各地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依法规范收集、固定相关证据材料,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

  提升灾害事故调查评估能力。结合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制度,落实灾害事故调查工作指引,细化行业领域事故调查工作程序,从严开展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健全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评估机制,推动事故调查延伸到政策制定、标准修订、制度完善等方面。建立完善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机制,细化各灾种调查评估办法,推动重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重大灾害事故复盘评估机制,强化复盘评估结果运用。

  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防范专项执法行动,紧盯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关键环节,运用执法约谈、重点督导等方式,加强执法监督工作的指导协调,依法查处曝光典型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杜绝生产经营单位的风险。

  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管辖权限,明确各级执法范围和执法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精准执法。理顺有关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执法权配置,探索跨领域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和委托执法。建立镇级、功能区应急管理工作检查与县级专业执法协调配合机制,依法赋予必要的监管执法权限。健全应急管理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

  加大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等社会主体的培育扶持力度,明确协同责任,健全应急管理监督管理机制,促进各类组织进一步发挥应急管理协同作用。制定实施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指导性目录,引导并推动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探索建立第三方机构及专业技术人员服务质量星级评价机制,统一向社会公开应急管理技术服务机构名单,完善管理制度、标准及评价体系。

  完善信用承诺、“黑名单”、联合惩戒等制度建设,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完善事故调查及整改评估机制,跟踪评估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推进安全生产“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安全感。

  全面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工作制度。严格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条件。严控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调整,实施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全面提高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职安全水平,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紧急切断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装备和使用率必须达到100%。完成城镇人口密集区中小型企业和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大型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程。危险化学品领域从业人员中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具有化工、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监管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人员的75%。

  立足于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完善责任链条、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能效,全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道路运输、交通运输(铁路沿线、邮政和城市轨道交通)、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危险废物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同步开展粉尘涉爆、有限空间、特种设备、水务工程、电力、旅游、城镇燃气、油气管道等领域安全监管。

  提升应急管理队伍专业能力建设。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分级分类精准执法,提升应急管理队伍专业能力。加强安全监管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大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增强执法力量,完善镇级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管理队伍。持续引进和培养构建与清远发展相匹配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等高素质专业化应急管理人才,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 灾害预测预警能力

  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安全生产事故、灾害预测预警能力。认真研究风险发生演变的基本规律,结合国内外灾害发展演变研究成果,尽可能提升全区风险和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

  按照不同类型安全生产风险、灾害风险的特点,遵循各类事故、灾害的发展、演变规律,运用不同类型的灾害(事故)预测预警模型。按时间轴依次标记灾害的孕育、生成、发展、突变、成灾,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持。

  充分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理论,深入开展基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灾害后果严重性衡量标准的风险分级管控,提炼整理灾害(事故)风险关键信息,奠定风险(灾害)预测预警的理论基础。开展风险综合评价,通过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评价以及区域安全生产评估得到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分级矩阵。开展持续的灾害监测和各类灾害事故风险评估,划分全区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分布矩阵,为清新区灾害预测预警提供理论性指导。

  加强全域覆盖的生产经营单位风险智能监测感知网络建设,持续监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关键信息和数据。突出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交通、建设施工行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监控,完善生产事故预测预警体系,及时将生产安全隐患信息传送给生产经营单位,为消除风险隐患提供及时支撑。风险隐患信息同步传送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风险隐患信息将专人跟踪,负责落实。

  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气象、水利、国土等部门共享数据,针对高风险地区加强监测监控,及时做出高风险致灾因素的预测预报预警,为多部门联合防范自然灾害提供精确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推进灾害实时监测能力建设。推动风险监测预警机构建设,强化区域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管控和预警信息发布。加强气象灾害敏感区、森林火灾敏感区、水旱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重点灾害风险区域的监测站建设,逐步实现江河洪水、山洪、台风、暴雨、雷电、内涝、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实时综合监测。推进城市电力、燃气、供水、排水管网和桥梁等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健全应急管理部门风险会商研判机制。引入专家库资源,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开展风险的预警预测工作。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形势综合研判,落实汛期、节假日、高森林火险期等重要节点加密会商制度。发挥行业部门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灾害事故发生规律、分布特点及衍生关系研究,及时预测趋势,精准预判风险。

  强化预报预警信息精准发布能力。加强生产经营单位高风险致灾因素的预测预报预警,根据安全系统工程和事故致因理论,尽量提高事前智能分析判断能力。联合多部门开展自然灾害关键信息监控机制,明确自然灾害事故预报预警判断准则,落实自然灾害事故预测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制,实现各类自然灾害事故信息“早发现、早报送、早预防”。

  建立大型活动风险提示告知机制,完善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制度。落实重大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制,明确重大灾害信息发布的流程,审批人、发布人责任,提高重大灾害性信息发布质量和效能。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进一步加强短信、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移动互联网、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等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完善应急“一键通”信息快速报送系统,有效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第四节 减灾自救能力

  要求生产经营单位以各种形式开展风险自评工作,明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严重程度,提出明确的对策措施。应急管理部门提供统一格式的《清新区生产经营单位减灾自救报告表》,列举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风险,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安全技术措施,减灾自救队伍和物资,减灾自救工作程序等内容。

  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减灾自救工作第一责任人,以明确文件发布宣传,并在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应急管理部门审核生产经营单位减灾自救报告表,综合评估减灾自救效果,并提出整改意见。

  突出生产经营单位减灾自救队伍建设,明确减灾自救队伍的组成信息。定期组织开展减灾自救处置工作训练,不断完善减灾自救工作流程,形成以生产经营单位减灾自救队伍为核心紧急应急响应力量,在应急管理部门和综合应急救援组织达到灾害现场前的主要救援响应力量。持续开展灾害自救知识培训。生产经营单位全体员工了解常见灾害的处置方法,会报告灾害信息,能使用应急设备,完善生产经营单位减灾自救队伍梯队。

  统筹生产经营单位减灾自救物资的配备。根据不同类型事故灾难,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合理配置减灾自救物资,以期灾害事故发生之际能够尽快投入使用,最大程度减少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

  强调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突出减灾自救的针对性,定期演练减灾自救现场处置方案,落实应急处置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监测技术,持续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做到灾害事故早发现、早处理。梳理需要监测的各类灾害参数指标,持续收集灾害监测数据,提炼灾害参数的预警区间,做到早预警、早响应。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灾害信息上报机制,启动灾害自救之前向应急管理部门上报灾害信息。

第五节  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健全完善应急响应的“一盘棋”机制,推动灾害事故应急响应规范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不断完善应急值班值守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健全应急信息报送机制。最大程度缩短清新区应急响应时间。

  构建灾害信息预警发布机制。确定灾害信息预警信息上报和审核机制,确保灾害预警信息真实、准确。建立灾害预警信息触发条件,提炼各种渠道收集的灾害信息,准确判断灾害发生、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供技术保障。

  健全灾害事故应急响应机制。健全完善灾害事故统一响应、分级响应、提级响应等应急响应制度,健全完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程序,明晰各职能部门应急处置职责,落实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属地责任。编制危险化学品、矿山、火灾、交通、地震、地质、台风、洪涝、森林火灾等灾害事故应急响应手册,推进应急响应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应急响应社会动员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在信息报告和协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

  坚持实施应急值班值守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关键岗位24小时专人值班值守、节假日“五个一”值班值守、特别防护期值班制度。健全完善应急联合值守机制,建立统一指挥、合理决策、及时反馈工作制度。推动建立高风险时段应急备勤分级响应机制,完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备勤值守机制。

  完善应急响应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健全涉灾害事故部门和各种救援力量之间信息互动机制。完善信息接报处置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多渠道信息报送机制,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

第六节 灾害救援组织能力

  不断完善灾害应急救援机制,以生产经营单位自救为起点,综合救援队伍为主力军,社会志愿救援组织为重要支撑的应急救援队伍。优化子特定灾害救援队伍建设,创新共训共练机制,不断扩大专项救援队伍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组织开展大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应急响应决策和执行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提高响应速度和现场处置能力为核心,强化综合应急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应急救援实战演练。

  推进综合救援队伍的建设,配齐装备设备,完善训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队伍训练,打造具备抗洪抢险救灾、地震及地质灾害救援以及森林火灾扑救的区级综合救援队伍。加强区域危险化学品、水上搜救、特种装备、防汛、防火、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推进“一乡镇(街道)一队”消防力量建设,推动行政村(社区)小型消防救援站建设。

  建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按照“统一形象标识、着装要求、训练大纲、战斗力标准”和“四个统一”原则,重点建设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防汛抢险、抗震救灾、矿山、电力、交通、通信、物资保障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推进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推动应急救援能力由“单一救援”向“一专多能”转型升级。

  创新应急救援队伍的共训、共练、共战机制。建立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志愿救援应急组织交流合作机制。为社会志愿救援组织提供场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提升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的救援能力。定期开展综合救援队伍和社会支援救援组织的联合应急演练,强化应急救援联合作战能力建设。定期与生产经营单位子救援队伍的联合演练,熟悉各类灾害事故的协调救援工作。

  打破部门和建制界限,由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建立健全统一调度、快速集结、密切协作、优势互补的战时协同合作机制。生产经营单位灾害自救队伍负责前期的救援,阻止灾害事故的快速发展。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负责全区各类灾害事故的救援工作,承担救援工作的主力军。社会志愿救援组织突出专业性,发挥特色优势,协助综合性消防救援完成灾害的救援工作。健全军地联动机制,提高军地抢险救援协同应对能力。

  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实施应急救援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应急通信装备、应急救援专业机械、应急专用车辆等技术装备,建立成系统、成规模的应急救援装备网络。依托城市应急救援中心,分类储存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城市内涝等灾害救援装备,提高装备集成化专勤化水平。全面加大复杂环境下救援破拆、生命支撑、便携式单兵救援等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推进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现代化建设。

第七节  灾害恢复能力

  健全灾害救助资金预拨机制和救灾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完善特殊群体人员临灾转移、易受灾人群救助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受灾群众自救的救助体系,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初步救助时间不超过8小时。协调、参加灾害事故救助资金救助制度的完善,每年进行灾害救助资金预算上报,跨部门协调解决受灾人员的吃、住、行等生活保障问题。

  提升医疗救援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协助卫生健康系统提升灾害事故现场检伤分类救治和大批量伤员快速安全转运的能力。协助完善灾害紧急医学救援站点建设,配备急救单元,有效提升第一时间现场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伤员救治能力。强化灾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防范灾区发生公共卫生次生灾害。

  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科学开展灾害损失等评估,统筹规划受灾区域重建和配套政策,对接精准扶贫、对口支援、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政策,提升恢复重建精准性。强化灾区生产经营活动恢复重建服务指导,突出抓好灾后复产复工安全风险防范化解。积极探索引入市场化手段,鼓励多形式金融资本参与灾后重建,推进灾区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推进完善灾害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各类涉灾商业型险种,提升市场机制下灾前预防、灾中减损、灾后补偿的保险服务水平。监督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全面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积极鼓励灾害高危区域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投保自然灾害保险。灾害事故发生后,协调保险公司及时将理赔款足额、按时到账,确保受灾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推动保险风险分担。实施工伤预防行动计划,按规定合理确定工伤保险基金中工伤预防费的比例。建立完善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等惠民保险政策。

  探索建立灾害群体的社会捐助体系,鼓励引导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举办各种活动,大力倡导社会力量对受灾单位和个人的关爱,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

第五章 重点工程

  围绕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战略性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带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安全文化示范引领工程

  充分借鉴先进地区安全文化引领经验,积极推进安全教育场馆和安全体验场所建设。以高危行业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生产经营单位自建安全体验基地和社会资源投资建设的安全体验场馆,分期分批支持建设交通运输行业驾驶员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建筑施工作业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非煤矿山作业人员安全科普体验馆,危险化学品作业人员安全科普体验管,有色冶金行业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烟花爆竹销售人员安全教育体验馆,确保全区高危行业全体作业人员参加安全科普体验活动,针对性地引领高危行业作业人员安全意识,逐步建立高危行业作业人员的终身安全教育体系。

  寻找合适的场所,协调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清新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体验中心(或基地),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向全区中小学生提供适应未成年人的安全生产常识和应急救援基本知识,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引入第三方机构,制定全民公益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行业安全科普体验馆,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合理安排行业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全民安全宣传教育,打造全民安全文化素养提升引领工程。

第二节 清新区应急指挥分系统

  完善清新区应急指挥分系统建设。清新区应急指挥分系统基于清远市应急指挥平台系统的基本框架,满足清新区应急综合指挥需求,集中配套应急指挥会商分系统建设、音视频融合指挥调度子系统、融合通信系统的建设。

  持续完善应急指挥分中心、指挥信息网络以及卫星信息网络等信息化建设,提升清新区应急管理值班值守、指挥调度、视频会商、专家会商、融合通信能力和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提升全区应急指挥和通信保障能力,为清新区应急管理提供高效、稳定、可靠的网络通信保障,推动全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跨越式发展。

  整合城市交通干道监控系统,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监控系统、各类商超监控系统,建筑结构安全、消防安全监控系统,打通不同系统风险隐患信息传输堵点,加快城市安全信息的顺畅通达,为启动应急救援赢得宝贵的时间。通过大数据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提升源头治理安全隐患的能力。

第三节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程

  实施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程,掌握自然灾害隐患底数;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高抗震防灾能力;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提升自然灾害救援专业化技术水平。

  落实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任务,开展气象、地质、地震、水旱、森林火灾、森林火灾、洪涝风险隐患排查,调查区域经济社会重要承灾体信息,掌握历史灾害信息和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形成清新区自然灾害防治区划和防治建议,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实施地震易发区中小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建筑物抗震、安全鉴定工程,完成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网络、电信网络、水库大坝等重要设施加固工作,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升抗震防灾能力。实施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参与自然灾害体验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安全素养和应急防范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通过采取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和专业监测等措施,按轻重缓急对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综合治理。实施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治理工程,降低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增加地质高风险区域安全监测装置的数量,全方位监测地质变化状态,及早发现地质风险,为紧急疏散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第四节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优化城市消防站、小微型消防站建设布局,形成城市建成区10分钟覆盖及快速反应能力,乡村建筑发生火灾,消防救援力量20分钟到达。提升应急指挥救援能力,综合消防救援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指挥分工明确,物资储备充分,体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永不言败”的钢铁战队。

  配套完善森林消防直升机基地、起降点建设。配合开展森林航空救援队伍管理,协助森林航空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正规化、标准化建设,保障森林航空消防直升机靠前驻防,进一步强化森林空中巡逻、侦察火场、空中指挥、吊水灭火、索降灭火、载水灭火和其他抗洪救灾、低温冰冻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

  建设新一代X波段双极化气象雷达监测网、村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完善灾害天气综合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智能化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和新型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加强水文、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完善气象灾害公共安全综合监管服务系统、山洪灾害气象风险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旅游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交通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北江航运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农业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系统、森林热点遥感监测服务系统、抗旱灭火应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布局及作业指挥系统等。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强化规划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作,形成规划实施整体合力。强化应急管理的人、财、物投入保障,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强化监督评估,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推动应急管理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土开发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

  清新区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制订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创造有利条件,形成整体合力,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第二节 强化要素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将规划作为政府优先实施项目和财政重点支持对象,强化应急管理的人、财、物投入保障,建立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管理资金动态增长机制。要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政策研究,积极争取省、市级财政投资支持。开辟社会化、市场化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扩宽多元化筹资渠道。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强化规划对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的引领和战略导向作用。加强应急管理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与各专项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针对规划建设内容科学制订计划进度,明确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合理配置资源,全力推进实施。

第四节 加强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清新区应急管理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要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重点评估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要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附件1 

项目工程表

类别

名称

建设项目

安全文化引领工程

交通交通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

依托相关单位或社会资本,建设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验场馆,针对专职驾驶员和社会公众开放,提升交通安全意识。

建筑施工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

依托相关单位或社会资本,建设建筑施工安全宣传教育体验场馆,针对建筑施工人员,同时兼顾社会公众,全面提升建筑安全知识。

非煤矿山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

依托相关单位或社会资本,建设非煤矿山安全宣传教育体验场馆,主要针对梅妃矿山从业人员,兼顾有兴趣社会人士开放,提升矿山安全意识。

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

依托相关单位或社会资本,建设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安全宣传教育体验场馆,针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同时开发危险化学品你使用专区,针对社会公众普及危险化学品储存使用安全知识,提升公众安全意识。

有色冶金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

依托相关单位或社会资本,建设有色冶金安全宣传教育体验场馆,针对有色行业从业人员,兼顾有兴趣社会公众开放,提升有色冶金生产安全。

烟花爆竹安全科普教育体验馆

依托相关单位或社会资本,建设烟花爆竹安全宣传教育体验场馆,针对烟花爆竹经销人员和社会公众开放,提升烟花燃放安全意识。

中小学安全教育体验馆

依托相关的单位,建设中小学安全教育体验馆,以中小学省常见危险危害入手,宣传普及安全知识,以情景体验方式学习安全知识。

应急指挥救援提升工程

清新区安全应急指挥分中心

建设清新区安全应急指挥分中心,向上连接省、市指挥中心,向下连接现场指挥部,发挥信息中转优势,协助省、市完成各类应急指挥任务。

清新区应急物资保障系统

建设清新区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对接清远市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以信息系统为先导,盘活管好应急物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综合立体观测能力提升工程

北斗自动探空系统、灾害性天气实景监测系统、闪电定位监测系统、风廓线雷达观测系统、GPS/MET观测系统、GPS/MET观测系统、生态湿地气象观测系统、生物舒适度观测系统、微波辐射观测站网。

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快速发布系统、灾害联防共享系统、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升级改造。

附件2 

  名词解释

  1. 安全生产“一线三排”工作机制:“一线”是指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三排”是指排查、排序、排除。

  2. 自然灾害防治“一体三预”工作机制:“一体”是指科学有效、从上到下、左右贯通的应急指挥体系;“三预”是指事前预判、临灾预告、短临预警。

  3. 化工行业特殊作业“四令三制”:四令即动火令、动工令、复工令、停工令;三制即有限空间作业票制、值班室(中控室)24 小时值班制、企业领导带班值班制。

  4. 动火作业“三个一律”:所有企业动火前一律不准进行交叉作业,一律清除现场可燃物质,一律检测可燃气体含量、保持良好通风,严防交叉作业动火引发爆炸、火灾事故。

  5. “两客一危一重货”:公路客运、旅游客运、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及重型货运车辆。

  6. “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7. 风险管控“四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控制。

  8. 隐患整治“五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时限到位、资金到位、预案到位。

  9. “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实行一个指挥中心、一个前方指挥部、一套工作机制、一个窗口发布。

  10. “五个一”应急值守机制: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报告、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抽查、一事一处理。


相关政策解读链接:《清远市清新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您已选择离开清新区政府门户网站,接下来跳转至的页面与本站无关。 4秒钟之后将自动跳转到新页面,请您稍候…… ×

网站导航

底部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主办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清远市清新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运维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件:

粤公网安备 441803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4418030003

[粤ICP备0505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