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解读

《广东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时间: 2020-01-20 11:44   来源:本网   发布机构:   点击:-

文件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我省制定出台《广东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强调“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2018年底,经报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30条),这是第一个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的文件,明确了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和政府各方责任。为确保我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取得实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贯彻落实。
二是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链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而当前“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却成为了影响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的两大痼疾。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发展素质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对于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具有重意义,是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的有效举措。
三是回应群众关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我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校内减负行动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新问题,亟待解决。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是回应社会关切、顺应群众期盼的重大针对性举措,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系列政策措施的重要一环,对我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需要我们对减负工作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
一是减负不是让学生没有学习负担。学生完成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是其应尽的学习义务和应付出的必要努力,合理的负担是学生开发智力、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这不应该视为过重学业负担。减负是要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造成的不必要、不合理的过重负担。
二是减负是要优化学生的合理负担。减负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应按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减负,有减有增,优化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负担保持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之内。要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坚持因材施教,提供选修课程、弹性作业和帮扶辅导,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保障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三是减负要坚持综合施策、多方联动。首先,学校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质增效,精准分析学情,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解决好学生学习上“吃不饱”、“消化不了”、需求多样等问题;其次,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完善“黑白名单”制度,切实减轻校外培训造成的过重课外负担。第三深入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帮助孩子设定人生目标,防止盲目攀比送孩子参加不必要的校外培训。第四,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不片面以升学率考评学校和教师;要深化中高考命题改革和招生入学改革,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不出超标难题怪题,规范招生入学秩序,缓解竞争压力。

文件的主要内容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社会、家庭、政府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能取得实效。因此,《实施方案》分别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政府四个方面综合施策共提出了22项减负举措。同时,为确保减负能够落到实处,提出了5项具体保障措施。共27条工作举措。

一是学校方面:学校是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切实承担起“减负”的主体责任。《实施方案》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并围绕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从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范普通高中招生行为、规范学校编班行为、加强学校课程管理、从严管理教材教辅、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科学合理布置作业、规范统一考试及评价时间、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等十一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各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义务教育学校要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实行常态均衡编班。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学校要落实同步招生。学校要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按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科学编排课程并公布课程安排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教材教辅材料管理规定,切实加强中小学教材和教辅材料管理。要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校园学习类APP的有关要求,规范校园学习类APP使用管理。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设计并落实好基本教育环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要加强学生电子产品进校园管理,合理控制电子屏幕开展教学时间。要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强化作业面批讲解并建立完善学生学科作业量情况摸查制度。要规范统一考试及评价,严格控制统一考试次数,不得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要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离校时间,不得组织学生在节假日集体上课或考试。保障学生睡眠时间。要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要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二是校外培训机构方面:校外培训应当是对校内教育的补充和有益延伸,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泥沙俱下,必须通过加强监管引导走向规范。因此,《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并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和强化在线培训监管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各地要依法依规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审批登记,开展专项治理,强化日常监管。要参照校外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要求,同步治理校外线上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中小学校外线上教育培训的备案管理制度,督促中小学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加强行业自律、有序开展业务。

三是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观念的改良,可以为中小学生减负乃至为整个教育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实施方案》提出要联动推进家庭教育,并从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培养孩子健康生活习惯、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实施方案》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锻炼习惯,注重培养自理能力,保障休息时间。加强家庭交流互动,注重言传身教,合理设置期望值。《实施方案》同时指出,要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四是强化政府监督管理:政府是中小学减负工作的管理部门,在减负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政府监督管理,并从克服片面评价倾向、严格活动竞赛管理、加强“进校园”活动管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支持做好校内课后服务、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六方面,要求各地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对学校的增值性评价,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要从严控制和管理全省性中小学生竞赛活动,坚决查处违规竞赛活动。要建立完善各类“进校园”活动的备案管理制度,并实行清单式管理,定期公布活动清单。要严格培训机构审批登记,落实年检年报制度并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执法检查。要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主责、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机制。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入学制度,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确保《实施方案》落地见效的保障措施

减负措施是否能够落地,取得预期的成效,保障是关键。《实施方案》提出了五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应把“减负”作为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纪委监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各司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落实中小学生减负工作责任。

二是开展自查自纠。各地要针对区域内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情况全面开展摸底分析,制定出台中小学减负实施方案,对造成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行为开展自查自纠,建立问题工作台账,及时销号整改。通过多种手段全面掌握学生学业负担情况,探索建立学生学业负担监测系统,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学生减负工作评估。

三是强化督导检查。把中小学减负工作纳入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估内容,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通过自查、随机抽查、实地督查等多种方式对地方开展减负工作进行督导,对减负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问责。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通过广播电视、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对中小学减负政策宣传解读,多层次多角度宣传科学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和社会转变观念,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严禁各类新闻媒体炒作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率,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中高考状元。

五是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各地各校要向社会公布监督、投诉电话和邮箱等,畅通反映情况渠道,引导广大学生家长共同监督减负工作,切实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对造成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行为零容忍,举报一起查处一起。


相关政策原文:http://www.qingxin.gov.cn/qyqxjyj/gkmlpt/content/0/983/post_983565.html



您已选择离开清新区政府门户网站,接下来跳转至的页面与本站无关。 4秒钟之后将自动跳转到新页面,请您稍候…… ×

网站导航

底部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主办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清远市清新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运维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件:

粤公网安备 441803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4418030003

[粤ICP备0505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