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网络问政
首页 > 清新区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
清远市清新区乡村振兴工作动态(2024年第3期)
发布日期:2024-09-30 11:38 文章来源:本网 字体大小:【

抓好“桃”经济  助推乡村振兴“结硕果”

       近年来,浸潭镇以生态种植为“优势”、绿水青山为“媒介”、气候适宜为“保障”、广袤沃土为“底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培养镇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鹰嘴桃种植业。目前,浸潭镇鹰嘴桃种植面积共4800亩,遍布渔汕村、黄岐塘村、塘坑村、白花塱村等,其中渔汕村种植面积达4000亩,是全国最大的单体鹰嘴桃种植基地,并入选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项目。全镇年均生产鹰嘴桃300万斤,为浸潭镇带来年均约2400万元产值。

       一、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模式

       浸潭镇位于清远市清新区西北部,得益于海拔较高、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水质土质优良等良好自然条件,所种植的鹰嘴桃平均甜度能达到14度以上,口感“爽、香、甜、脆”。2016年以来,为培育镇域特色农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浸潭镇突出镇党委引领作用,基于“补短板、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稳步推进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为模式的特色农业建设,整合8000亩村民土地,开发6000多亩山林地,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并引入广东东方恒力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旗下的腾龙药材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在渔汕村建设鹰嘴桃种植基地。此外,为了完善种植技术服务体系,今年多次邀请区水果技术推广中心、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会同镇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到种植基地进行现场指导,推广合理修剪、套袋增色、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定期开展果实品质与安全质量快速检测,为鹰嘴桃生产过程“保驾护航”。

       二、生态优先,研究栽培新技术

       聚焦绿色生态农业,锚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用心拓宽农民致富道路。一是良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基于当地自然条件与市场需求,对早熟、中熟、晚熟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大力推进以良种研究、良种资源建设、科学栽培、品种改良、肥料配方研究、有机化肥技术与应用、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无公害化技术为主的无公害鹰嘴桃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和加工项目建设。二是统一技术标准。积极与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农业研究所、农业专家达成产学研合作,聘请专业教授对鹰嘴桃种植进行专业指导,不断改良品种、提纯复壮,研究绿色有机培育方式和嫁接技术,致力于以绿色环保方式提高鹰嘴桃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渔汕鹰嘴桃种植基地常年驻扎专业性种植专家十几人,为鹰嘴桃种植项目量身定做最优化的种植方案,成功将鹰嘴桃产量由原来的年均100万斤提升至300万斤,实现质和量的飞跃。

       三、横向布局,延伸产业新链条

       为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浸潭镇推进建设贮存保鲜库等产业配套,目前建有机械冷库、储存通风库6个,冷库总库容1727吨,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存放问题。推动鹰嘴桃种植基地建立桃果分拣、预冷、冷藏、储存、初加工包装流水线,先后与昌大昌超市、百香果、鑫荣懋、元初食品超市等商超和水果生鲜连锁品牌建立业务合作,推动建设完善的生产-销售网络,实现产销有效衔接。

借助新兴的直播销售,渔汕鹰嘴桃远销各地,一场直播带货量高达十几万元,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后续,浸潭镇计划开发果脯、果酒等深加工生产线,延伸产业链条,有效延长鹰嘴桃“品赏期”,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发掘特色,打造发展新业态

       按照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浸潭镇立足“特色山水康养小镇”和“中心镇”发展定位,抓住“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将“桃经济”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深耕农旅融合。一是开展系列“桃经济”活动,以鹰嘴桃经济为主题举办活动9场次,通过开展“桃花季活动”、“鹰嘴桃展销”、“鹰嘴桃采摘节暨项目合作仪式”等主题活动,全方位提升了“桃经济”品牌价值。二是培育研学产业,依托桃源烈士纪念碑,把原桃源邮电所闲置办公场地和空地改造为浸潭镇桃源粤桂湘边纵队红色教育基地,发展“旅游+文化+生态+农业+研学”产业。三是打造新型特色农业旅游,依托4000亩桃花优势,与东方恒力等有实力的公司合作,共同打造集观光、采摘、游玩一体的新型特色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重点发展“三月看花、七月摘果”两个时段旅游链条。同时,积极发展度假旅游项目,在“千影悦”农旅度假区项目中,规划建设压花馆、跑马场、文化馆、萌宠动物园等娱乐场所,增加文旅项目丰富度,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游客。据统计,浸潭镇2024年上半年全镇接待游客达6.8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7.38万元。(浸潭镇人民政府供稿)


以农促旅 以旅促农 浸潭镇打造“农旅融合”新样本

       浸潭镇聚焦“特色山水康养小镇”定位,围绕“生态+融合+共享”的发展思路,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导入农旅融合重大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发展格局,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一是筑基础,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浸潭镇农业地域辽阔,农耕文化丰富。经过20多年发展,浸潭镇以培育龙头农业企业为抓手,夯实产业基础。目前,拥有家庭农场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4家。它们集中农村的土地和农民的劳动力,辅以专业的种、养殖技术指导,加上严格的产出标准,让浸潭农产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目前,这些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囊括了鹰嘴桃、稻虾共生、麻竹笋、丝苗米、青花梨等镇域农业产业及特色产业,成为浸潭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排头兵。其中,渔汕鹰嘴桃入选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项目,是全国最大的单体鹰嘴桃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1200亩撂荒地作为丝苗米种植基地,助推丝苗米项目落地投产;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发展麻竹笋产业,延伸麻竹笋产业链,可采摘种植场面积达到4000亩。农业生产经历从分散到集中,从普通到优质的转变,而浸潭农业产业模式则一直探索如何从低端转型为高端的发展模式,这样的探索逐渐落脚到农旅项目培育上来。

       二是聚人才,智才赋能农村发展。浸潭镇积极开展“凝聚人才,谋金点子,助力浸潭发展”交流会,组织在外乡贤、外出青年、大学生畅所欲言,吸引本土人才回乡发展,把村民“金点子”转变成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注重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推出村播人才培育计划暨青年职工直播技能行动,做好合作社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等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以“田间+课堂”的方式,邀请专家服务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创新创业等涉农知识专题培训5场次,受益群众125人次。着力培养扶持乡土人才、实用人才和特色产业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例如,创业青年李志强立志投身农业发展事业,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想法、有干劲的优秀青年返乡创业,深耕现代化农业发展赛道,组建成立浸潭镇“青农会”,为了更好地将科技融入农作物种植,李志强跟青农会社员们多次免费为广大种植户提供知识科普和科技支持,助推农作物种植复产丰收。针对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积极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区科协对接,邀请农业领域3位科技特派员和1位科技人才,开展了田间种植指导工作6次,为粮食丰产丰收夯实基础。

       三是育载体,农旅项目撬动美丽经济。适应旅游消费正向“休闲化、品质化”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规律,浸潭镇推动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立足生态比较优势,在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基础上,浸潭做深“旅游+”农业融合文章,以重大农旅项目的培育为抓手,引导农家乐,转而走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乃至田园综合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全镇现有较大农旅项目3个,产出农产品17种,覆盖32个村(社区)。此外,浸潭镇聚焦富民兴村,重点打造六甲洞下迳村、龙须带水库移民村为清远市乡村运营试点村。引进浪途车文化旅游公司在六甲洞村拟打造全市车文化主题旅游基地,对小华山(农旅融合)风景区进行扩容提质。引进千影悦农业生态旅游公司在白花塱村打造“千影悦”田园综合体项目,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桃花湖自然风貌为基础,开发打造桃花湖观光风貌带,促进旅游业发展持续推动环桃花湖观光风貌带民宿产业。(浸潭镇人民政府供稿)


清新区“三结合”答好水稻丰收“期中卷”

       2024年,清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的精神,积极采取“良种+良法”、“良机+提技”、“人防+机防”结合的方式,持续推动全区水稻稳产高产,虽受上半年持续降雨、阳光寡照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早造水稻监测点平均亩产(干谷)仍达500.8公斤,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各片区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干谷)达579.3公斤,全区早造水稻收获面积17.12万亩,交出了丰收答卷。

       (一)“良种+良法”结合推动稳产高产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品种选择对于粮食生产十分重要,清新区把推广水稻主导品种作为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一招,结合自身土壤及气候环境,精选出“青香优19香”、“南晶香占”、“野香优莉丝”等作为水稻主导品种,大力向种粮大户、广大农户推广。多次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技术与种业推广部首席专家林青山及其技术团队到我区指导粮食生产,同时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科技赋能合作协议,在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顾海永、梁开明、陈国荣等专家指导下,在全区范围内集成推广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水稻稻纵卷叶螟绿色防控技术、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等相关技术,通过合理密植、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强水稻抗倒伏特性等方式向土地多要粮食,“良种+良法”结合,推动全区水稻单产迈上新台阶。

       (二)“良机+提技”结合助力稳产高产

       清新区坚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让农业跑出“加速度”。加大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力度,组织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手、农技推广骨干、农业产业带头人等参加专题培训进一步提升技能、增强内驱力。“良机+提技”结合,使农业生产更有底气,也为粮食丰收在望到丰收到手颗粒归仓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人防+机防”结合确保稳产高产

       清新区紧盯水稻播种、移栽、拔节、抽穗、成熟等多个生长关键阶段,会同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有关专家组成农技轻骑兵勤下水稻生产一线,脚沾泥土,手捧稻谷,化身“诊疗家”,靶向施策,耐心指导,“面对面”传授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技术,截至7月23日,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团队已累计派出技术专家到清新各镇开展技术指导45次,各级农技人员到田间一线指导农户2231人次,用“人防”筑起单产提升“保障网”。同时,为有效破解今年早稻病虫害偏多的难题,对项目实施地进行统防统治,除通过传统人工喷药方式进行防控外,还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飞防工作,充分发挥无人机飞防便捷、高效、安全的优点,“人防+机防”相结合切实打好“虫口夺粮”保卫战,进一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砥砺奋进新征程,争先实干谋新篇。下一步,清新区将继续奋楫争先,持续加强水稻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优质农机推广力度,全力提高全区晚稻单产水平,为中国饭碗贡献更多清新粮,奋力绘就一幅粮食丰产丰收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清新区全产业链推进发展清远鸡产业发展

       近年来,清新区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做强清远鸡产业,形成集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推动清远鸡出栏量不断增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3年,全区清远鸡出栏量3101.36万只,综合产值约17.15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区清远鸡出栏量1616.92万只,综合产值约10.75亿元。全区共有规模以上鸡场218家,其中出栏量超100只的大型规模鸡场3家。

       一是做实品质种苗“硬”支撑。大力培育种业企业,提升规模化、专业化、本土化育苗能力,提高育苗成活率和种苗质量。着力推进种业创新,通过生物科技与信息、智能运算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逐步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夯实清远鸡种业基础。目前,全区共有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鸡场4个,其中省级清远鸡保种场1个,2023年共繁育优质清远鸡苗约3000万只。针对鸡只易发的白血病(死亡率高达10%-20%),引导、支持龙头企业爱健康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清远鸡抗白血病群体抗性基因提纯复壮研究,着力攻关禽白血病感染难题,培育人才7人,发表论文2篇。

       二是建设产业园区“强”载体。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以财政资金5000万元撬动4家清远鸡龙头企业投入近6亿元,推进清远麻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成集立体生态养殖、饲料生、屠产宰加工等为一体的清远鸡产业园,实现肉鸡养殖增产1170万羽/年、鸡饲料产量2万吨/年、加工屠宰能力达3000只/时,力促全区清远鸡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区有清远鸡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区级龙头企业2家,有出栏量超100万只的大型肉鸡养殖基地3个。为解决鸡粪污染问题,配套建设以畜禽粪便为原材料的有机肥生产线,年产达4000多吨,推动变废为宝。同时,投资1.2亿元开展广东南粤黄羽鸡产业集群相关项目建设,通过建设清远鸡标准化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立体生态养殖、屠宰加工、饲料加工、标准化基地、加工及电商销售一体化示范基地、熟食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等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园提质增效。

       三是发挥联农带农“实”效应。积极推进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清远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成功创建5个广东省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培育清远鸡养殖家庭农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联农带农模式,以“订单养殖”带动农户积极发展清远鸡标准化养殖。目前,已培育清远鸡农民专业合作社106家、家庭农场21个,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四是延伸发展链条“壮”产业。以清远鸡品牌为基础,依托龙头企业,通过现代工艺手段,打造标签化、产业化的预制菜品牌。爱健康公司建成产能可达1万份/天的预制菜生产线,参与建设的“盐焗清远鸡”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成功入选10个广东省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项目之一。目前,全区有清远鸡预制菜生产企业2家,主要产品有盐焗鸡、冬菇鸡、五指毛桃鸡、豉油鸡等多款预制菜产品以及“预制汤”新品,不断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2024年上半年清远鸡预制菜(汤)的产值达约2300万元。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报: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农办、市乡村振兴局);

送: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区人大、区政协主要领导。

发:区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

中共清远市清新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4年8月19日印发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网站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