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启动以来,广州市驻清远市清新区禾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根本,推动“广州所能”对接“禾云所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汇聚帮扶单位、地方政府及农村群众三方合力,共同打造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花鸟小镇”,蹄疾步稳推动兴业强村富民一体发展。
一、突出规划引领,锚定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乡村振兴,规划先行。2024年7月,由广州市委办公厅牵头,市国资委、广汽集团、广州产投集团组成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入驻禾云镇后,立足实地调研,邀请专家把脉,形成了驻镇帮扶“1310”行动计划,其中“1”是聚焦“走前列,当样板”目标,“3”是整合帮扶单位、地方政府、农村群众三方力量,“10”是攻坚芳香产业、生态农业、农文旅融合等10项重点任务,咬住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聚焦强村富民,推动村(社)抱团发展增动力。工作队立足“禾云所需”,发挥帮扶单位各家所长,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对接,协调广州市属24家国企前来考察,促成香水柠檬项目相关上下游企业与禾云镇签约合作。为加快培育本地农业龙头,指导和推动禾云镇沙河片区11个村(社区)抱团成立清远市清新区千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千润农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带动农民广泛参与、共同致富。如助力仙草种植等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工作队牵线搭桥,加强与广州国企对接,发展“订单式”产业,带动农户参与种植、实现就业。2025年以来,东社、南社、西社、北社、井建等村仙草种植总面积达170亩。同时,工作队借鉴粤黔协作打造“芳香产业”的经验做法,引进落地芳香作物种植项目。今年4月,北社村下车经济合作社与千润农业签了土地租赁合同,目前已完成120余亩土地流转,用于发展芳香作物种植,为青山绿水增色添彩。
三、强化“典型引路”,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沙河鸟笼工艺是沙河片区一带传统竹器编织技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足沙河鸟笼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特色资源,为让沙河鸟笼更具生命力,让传统非遗焕发新活力,投入帮扶资金在禾云镇旅游驿站打造沙河鸟笼手工艺文化主题展馆。发挥广州组团帮扶优势,积极拓展“广州企业+禾云资源”合作模式,推动禾云镇与广州城投集团合作,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相结合,打造沙河鸟笼与广州塔联名产品,拓宽沙河鸟笼应用场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共同擦亮非遗“金字招牌”,有力有序推动沙河片区农文旅融合示范区“规划图”变成“实景画”。(驻禾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供稿)
近年来,清新区围绕“实施乡村运营推进兴村富民”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坚持区级统筹部署,各镇合力推进,各村具体实施,全力推进“兴村富民”行动,找思路、强基础、树典型、建制度,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从“资源沉睡”到“全面激活”,以“三个突出”工作举措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走出了一条“区域协同合作、资源统筹利用、村企合作共赢”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点燃“兴村富民”新引擎。全区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合计达8776.53万元,同比增长3.4%。
一、突出目标集成,谋划“系统性”乡村运营思路框架。清新区紧盯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传承清远改革精神,强化目标导向,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乡村运营不断向中心任务看齐靠拢,以乡村运营推动企业与村集体及村民实现“共赢”。一是聚焦农业转型提质。出台《清远市清新区贯彻落实〈清远市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清远鸡、桂花鱼、丝苗米、南药四个20亿农业产业,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全面转型升级,争取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新经验”。二是聚焦乡村转型发展。积极促进区域、镇村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联动发展,出台《清远市清新区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总体实施方案》,按照《清远市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之乡村振兴示范带总体规划(2023-2027年)》,科学谋划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将乡村振兴示范带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集成载体和示范窗口,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清新样板。截至2024年底,全区达到“基本建设”标准的示范带4条,4条示范带累计建成美丽乡村331个,发展民宿60间、农家乐40个,发展特色农文旅项目7个,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0个,辐射带动农户约12.2万人。三是聚焦农民持续增收。出台《清远市清新区实施乡村运营推进兴村富民方案(2023-2025)》,引导村集体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联合经营、劳务协作等方式参与发展,进一步促进“兴村”与“富民”同频共振。
二、突出要素集成,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发挥先发优势,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实行内外联动、相互促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走内生性乡村振兴之路。一是打好“市场化改革+集体经济”组合拳。抓住村级集体经济这个“牛鼻子”,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营途径,用好“飞地抱团+”“共富体”等特色强村载体,努力破解村集体单打独斗的困局。三坑镇依托桂花鱼产业与市场的区位优势,组织全镇14个村经济联合社与清远市泓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清远联兴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整合全镇大小养殖主体,同时引进清远鳜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饲料、动保产品销售及养殖技术服务等业务的具体运营,为全镇桂花鱼养殖主体提供专业服务,形成统一外销、保质保量的窗口,实现区域化资源共享。2024年,三坑全镇养殖桂花鱼2152.3亩,同比2010.7亩增长7.04%。二是打好“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组合拳。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退出制度,大力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利用,集成农村建设用地改革,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共建共享。浸潭镇六甲洞村彭屋村小组鼓励引导农户将村内闲置宅基地、林地、田地委托给六甲洞村经济联合社,打造集体产业项目。2023年9月,彭屋村“七十三家房客”民宿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多万元收益。三是打好“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组合拳。石潭镇依托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打造电商直播主阵地,引入先进的数字直播技术,以“AI数字人直播+电商+贸易”新业务模式布局农产品电商,有效拓展丝苗米、蒲坑茶、澳洲坚果、“一点红”番薯等特色产业销路,为特色农产品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向全国各地。
三、突出平台集成,打造多元化运营模式。从实际出发,找准与当地三农发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改革路径,积极鼓励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特别是探索以村或者联村为单位成立“强村公司”,通过打造完整的可运营的平台,整合闲散资源资产,实现抱团发展,全区累计培育村级或者联村公司20家,带动村集体以及村民双增收。一是探索跨村联营模式。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强化党建引领,突出市场导向,通过“组织联动、产业联兴、利益联享”的跨村联营、抱团发展方式,探索“村党组织+企业+村投公司+农户”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化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如禾云镇指导11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抱团成立强村公司“清新区千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成立产业党组织,与清新区聚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联手打造红松茸种植基地。目前,基地首次试种的10亩红松茸喜获丰收。2025年,该强村公司将充分发挥好产业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及村级“头雁”的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联农带农,计划扩种200到300亩红松茸,发展200多名村民共同种植,带动50人以上就业,打造禾云特色红松茸产业品牌。二是探索强村自营模式。对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实行以村集体单独成立强村公司发展产业项目。如三坑镇湴崀村全资投资成立村级强村公司--花有信公司,该村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化身农村职业经纪人,通过整合和盘活村内优势资源,从探索在“农光互补”项目基础上发展“板下经济”、到盘活全镇凤眼果资源打开销路打响名堂,带领湴崀村从无到有逐渐搭建起了农业产业板块,2024年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高达13%以上。三是探索村企联建模式。村集体与龙头企业合作组建强村公司,进一步整合村内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延伸产业链,强化乡村发展“造血”功能。如太平镇山心村与清远市红映谷研学农旅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强村公司“清远市山心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按照30%:70%的股份比例投入及享受年终利润分红,进一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益拓宽了新路子。2024年山心村集体收入同比增长122%。(区农业农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