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的行政区域经历多次变更。1988年1月,原清远县除清城、附城、洲心3个镇外,其余25个镇归清郊区管辖。1988年6月,原属清郊区管辖的高田、回澜、山塘、太平、秦皇、三坑、石角、龙塘、源潭、江口、升平、高桥12个镇和银盏、华侨、天堂山3个农林场,以及飞霞管理区划给清城区管辖;清郊区设立太和镇,管辖原属清城区清城镇的黄坑、乐园、周田3个村委会。调整后,清郊区管辖太和、珠坑、鱼坝、禾云、石马、南冲、龙颈、石坎、沙河、新洲、浸潭、石潭、白湾、桃源等14个镇和笔架山林场。全区所辖面积1875平方公里,164个村民委员会,13个居民委员会,24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35万人。1989年1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原由清城区管辖的回澜、三坑、太平、山塘、秦皇、江口、高田、高桥、升平、华侨农场共10个镇场划归清郊区管辖,同年6月6日,市委、市政府决定,高桥镇划归清城区管辖。同年11月,省民政厅批复回澜、三坑、太平、山塘、秦皇、江口、高田、升平8个镇和华侨农场、天堂山林场划归清郊区管辖(天堂山林场,为市林业局直管的国有林场。在今飞来峡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人,原清远县、原清郊区、今清新区均不列入镇、场序列)。1995年7月,升平镇划归飞来峡区管辖,2000年5月,华侨农场改设为清侨镇(保留华侨农场牌子)。2001年11月,升平镇重新划归清...
详情 >
【地理位置】 清新区境位于北纬23°32′46"—24°19′04",东经112°23′41"—113°20′55"之间。地处广东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带。全区总面积2353平方千米,东邻英德和清城区,西连广宁、四会,北接阳山,南面紧靠清城区。城区内太和镇距广州市68千米。距广州新机场40千米。境内交通四通八达,107国道、清连高速公路、清四一级公路、清佛公路等相通。【地形地貌】 清新区境南北长约85千米,东西宽约55千米。北部是典型的石灰岩山区,中部是中低山区,南部以平原为主。最高峰是位于龙颈镇和浸潭镇之间的平坑顶,海拔1181米。【气候】 清新区境靠近北回归线,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1.5℃,无霜期330天以上。降水丰富,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77毫米。降雨量时空变化不均匀,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的汛期,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暴雨频繁。【水文】 清新区境雨量充沛,河流众多。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干支流共有12条,主要有北江、滨江及其支流秦皇河、威整河等,均属珠江流域,北江水系。北江,是流经区境的第一大河,也是广东省主要...
详情 >
清新区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占99%以上。全区有姓氏300多个,其中,万人以上的姓氏约20个,以陈、黄、李、梁、刘、罗、朱、曾、潘、何等姓人数较多。大多数居民以近似广州话的清远白话为日常交际语言,亦有小部分居民讲客家话及鹤话,讲客家话及鹤话的居民大部分能讲流利的清远白话。2023年末,清新区常住人口为61.86万人。
详情 >
【农业资源】 清新区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山多田少,部分镇为石灰岩山区;中部以低山丘陵地为主,部分山冲田段;南部比较平坦,有部分河流冲积田。清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农作物品种繁多,土地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充裕。清新区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特别是水稻种植面积较大;山区以旱粮为主,特别是玉米种植面积较多,是清远市重点粮产区。2023年,清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6.35万公顷,水稻种植面积2.28万公顷;建有清远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传统和新兴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先后获得“中国笋竹之乡”“中国冰糖桔之乡”“中国乌鬃鹅之乡”“中国黑皮冬瓜之乡”“中国优质冰糖桔基地重点县”等称号,“清远乌鬃鹅”“清新冰糖桔”和“清新桂花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远鸡、乌鬃鹅、笔架茶、麻竹笋、桂花鱼为传统土特产。【林业资源】 截至2023年底,清新区森林面积为16.0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862.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8.02%,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5.99万公顷,其中国家生态公益林2.01万公顷,省级生态公益林3.98万公顷;全区林业用地面积约16.47万公顷,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广东清新白湾)、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笔架山、桃源燕子岩、滨江水生生物)、县级自然保护区3个(太和洞、明霞古洞、三坑温矿泉)和省级森林公园2个(太和...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