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教育13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塘腊味
陈 露
每年秋冬时节,大多人家或酒店的饭桌上,摆上一盆或蒸或炒或焗的金黄油灵的山塘腊味,满桌飘香,那份“流口水”般的食欲的感觉,自然而然地一筷子夹上一件便往嘴巴里塞去。入口清香、咀嚼回甘,那管油灵,吃了再说。
山塘腊味能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它的质地、色香、味道甚得称赞外,或者与它的历史源远、工艺巧究、制作自然有着莫大的关系。大约是清末民初,山塘镇及至清西平原区,已是较为富足的“鱼米之乡”,养殖生畜家禽较为普遍。再加上平原区域阳光充足,日暖风和,制作腊味存放便成为每家每户为备年节及来年开春之食用。久而久之,每年秋冬时节,稍稍有些劳力充足的人家,屋前屋后的竹杆上,皆挂着一列列金黄油灵的腊肉、腊鸭、腊肠之类的腊味。
新中国成立后,山塘供销社聚合了一批老、中、青的腊味师傅,制作技术更臻完善。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山塘腊味成为国家上调入京的著名“农副产品”。为此,山塘供销社的社员“劳动积极分子”甚至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的专门接见。
改革开放后,山塘腊味更放异彩,慢慢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行业,至今,年均产量约有十五吨。当然,与那些机械化生产的腊味生产商家比较,这一生产数字算不上什么,但难能可贵的是山塘腊味的生产一直坚持作坊式手工制作,从肉料的选择,到腌制、起挂等流程,以及通过自然风干、凉晒等工序。故而它才成为了一种民间工艺技术,才成为了一种不可多得的民间美食。
山塘腊味的食用方法有多种,但通常也不外是蒸、炒、焗这三种基本方法。清蒸,是保持腊味原汁原味的最好食法;炒,则可配之以时蔬果豆,甚至腊味炒饭,也是一番美味的品尝;焗,少年儿童最为喜爱,当那份腊味的清香渗入白米饭里,就变成了孩子们“隔离邻居饭燋香”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