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教育8:
中宿居:隐藏中宿古县历史遗存的古村落
▲清远龙颈镇的中宿居,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
高峰/撰文摄影
当你来到北江河畔政府广场的时候,一定是游览一番,尽情欣赏那飘逸的凤凰雕像和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的壮丽风光。也许,你会对广场前大理石雕刻的华表产生兴趣。你看,它那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纹饰。远远望去,凤凰雕像和华表柱身仿佛置身白云江水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已经成为我们清远的地标。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清远的前身脱胎于中宿古县,在清远2124年的历史文化中,有701年建制的中宿古县作为清远县的青春少年,它为清远县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根源,清远的古村落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为了寻找中宿古县的根源,笔者查找有关资料、拜访有关专家学者,最后亲临中宿古县的发祥地——清远市清新区龙颈镇中宿居寻根,虽然不是沉湎于对远古的回忆,也不是陶醉于昔日的辉煌。但面对中宿古城墙的遗址,凝视中宿古县的历史背影,仍然产生许多美妙的遐想。
寻找中宿古县遗址
清代学者顾祖禹著的《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卷101)记载:“中宿废县,(在清远)县西北六十里。汉置县,属南海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改属始兴郡,仍曰中宿县。宋、齐因之。梁析置清远县,又改置政宾县,移东官郡治焉。隋平陈,郡废,县属广州。唐武德六年,并入清远县。《志》云:今(清远)县东十二里有中宿山,中宿县以此名。”
有关中宿县的历史,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在岭南设九郡,置中宿县,隶属南海郡,中宿县由此而开埠。清远县西北六十里之地,乃昔日之池水乡,今日之龙颈镇也。乘坐现代交通工具,只需30分钟即可抵达,然而在古代,却要花几天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清远属百粤之地。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属南海郡;汉初,属南越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中宿县;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置清远郡,辖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护五县,清远之名由此而始;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清远郡及其所属的中宿等县,置清远县、政宾县;唐武德六年(623年),政宾县并入清远县,属广州府;南汉及宋、元、明、清均承袭之;1988年撤清远县置清远市(辖清城区、清郊区、佛冈县、阳山县、英德县、连州市、连南县和连山县),原清远县境分置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1992年清郊区改设为清新县;2013年,清新县改设为清新区。中宿县存在了701年;政宾县存在了33年。
近代和现代的一些文史专家曾就中宿县治遗址作过研究,其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古中宿县治地在现在的清城区;二是认为在今清城区古城居委会一带;三是认为在清新区龙颈镇中宿居。二十一世纪初,经省、市文史专家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寻找,从简短的历史文字记载中分析,从实地的考察调研中论证,中宿县治遗址基本上确定在今清新区龙颈镇东郊滨江河畔的中宿居一带。
其实,中宿古县不仅仅存在于中宿居那些文化堆积层的废墟之中,更多的是遗存于史籍典故里,有正史,也有野史,但均反映了中宿古县所处的时代风貌。
笔者终于来到这个曾经繁荣了七百年的古县城遗址。今天的中宿居古村落位于龙颈圩东郊,占地约五平方公里。站在村的北门,只见门楼上镶嵌着三个外柔内刚、猷劲稳健的楷书麻石匾额“中宿居”。尽管匾额上的题书没有署名和落款,但“中宿居”三个大字依旧让笔者产生无限的遐思。
门楼正面悬挂着广东省文联颁发的“广东省古村落”牌匾,门楼内镶嵌着由清新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政宾县遗址”告示牌,告知世人这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门楼后面仍保留一段完整护城墙,陪同的黄敏华村长说:“这些护城墙,村里还有三四段,最长的一段有一百多米,在村的西门”。这些护城墙,也许有人会认为是古中宿县城的旧城墙,但不管是遗存于西汉抑或明、清时期,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旧城墙以黄泥、粘土、碎沙石等混合夯结而成,这些先进的中原建筑技术源于东汉时期。如今在滨江山区里的民居建筑仍沿袭这种“舂墙”技术。
泽荫亭与社稷神
中宿居原名中宿围,又叫城国村。黄氏族人在明代定居此地后,将中宿废城设计为一个“七星伴月,九曲回环水”的堪舆风水格局,而泽荫亭、社稷神与古井分别代表八卦阵中两个天眼。
据《黄氏族谱》记载,中宿围黄氏始祖黄永兴,号粤天,道号千一郎,乃原籍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鼓楼官田村居住,系峭山公后裔。黄永兴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携弟永富、姪惠琳及妻儿等离闽入粤,水陆并进,历尽艰险,抵达河源。结茅成屋,劈竹为栏而居。但黄永兴醉心于游猎,喜欢带上鹰犬出行。他在地图上得知端州之境岩岫云起,峰峦罗列,心想此地必是怪禽异兽都来聚会之地。于是与弟引犬泛舟,直登崇山峻岭之巅,沿岭而行,遍游深山幽谷,由近而远,乐而忘返。某日,在追逐禽兽之时,忽见青山郁郁葱葱,土地广袤,寂无人居。黄氏兄弟极目远眺,聆听林涛,顿生在此定居之意。突然,前面道路走来一位鬓白媚皎、黄衣驼背的老人。黄永兴便上前问道:“兹何土也”?老人答:“黄沙水也”。黄永兴又问:“兹土何属”?老人答:“这是清远地方了”。黄永兴便系犬收猎,缓步而行,顺流而出迳口,直达清远,才知出海口为政江。于是整顿行囊,回河源接妻子谭氏等人来清远中宿废城落籍定居,生五子。为了纪念中宿古县,黄永兴将居住地命名为“中宿围”,四大城门上分别镶嵌楷书麻石匾额“中宿居”。如此算来,门楼上的“中宿居”三个大字,至少也有540年历史了。
如今的泽荫亭,是在明代基础上重修的清代建筑,位于村中心一个种满莲藕的池塘边,旁边有一株五百岁的古榕。古榕枝繁叶茂,姿态婆娑,虬枝屈曲盘旋。每到夏天,古榕与荷花随风摇曳,真有“珍卉含葩而笑露,虬枝接叶而吟风”的胜景,坐在亭里乘凉,自然是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已经被清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泽荫亭,飞檐挂角,庄重古朴。亭内正上方悬挂着一块烫金大字的牌匾“泽荫汾渝”。这块牌匾凝聚了黄氏家族的密码和对后裔的期望。寓意中宿围开基始祖黄永兴的恩泽像绿荫一样为后裔提供庇佑,更因为远祖黄峭山有功于社稷,儿孙们也能享受祖先们的功劳所带来的庇护和恩赐。
黄永兴的远祖黄峭山,胸有谋略,跟随唐朝陇西郡王李克用高举平乱辅唐旗帜,以军功被唐昭宗封为千户侯,参管江浙、两广军务。次年,晋封为工部尚书。汾水出自山西大原晋阳山,是黄氏远祖黄峭山取得功名之地,渝的本义是“捷径水道”,暗喻黄永兴的家族能平安经水道从福建到达清远中宿围,是祖先的庇佑。
泽荫亭背后,还有一个直径约20厘米、高约30厘米的石香炉,供奉着一方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社稷之神”神位。黄敏华村长说,每逢春节、清明、中秋、冬至等这样的传统节日,全村男女老少都来拜祭“社稷之神”。凡嫁入中宿围的女子,在婚礼当天就要来拜祭。特别是每年春耕开始时的“社日”和传统节日“尝新节”则更为隆重。
中宿居的“社稷之神”是古时县官对土地公举行祭祀大礼的地方,后来演变成一般的乡村习俗,旁边一般种有榕树护卫神位。中宿居并非是惟一供奉“社稷之神”的村庄,在清新区三坑镇陂头新东村,还有一座建于清代、保存完好的“社稷之神”,那里曾经是威正县的属地。
历久弥新“尝新节”
中宿居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古村落,这里风光秀美。滨江河从远处的群山欢腾而下,流经中宿居,流出了一个古中宿县治,还流出了一个名闻遐迩的香樟林。滨江河畔的香樟林绵延一千多米,绿树翠堤,从远处望去,像是一幅长长的绿色织锦。春夏之日,走进河畔,绿荫如盖,流水潺潺,实在有说不尽的清爽和惬意。
黄氏家族有一个传统民间习俗,每到夏季水稻开镰之时,要选一个好日子举行“尝新”祭祀活动,用新收获的稻谷碾米,煮成白米饭,做成糍粑等,敬天敬地敬祖先,感谢上天的恩赐和祖先的福佑,然后筵请四邻乡亲共尝,分享丰收的快乐。这就是黄氏家族一年一度的“尝新节”(也叫“食新米”)。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至六月初六这段时间的节气日(当地人叫分龙时分),黄氏乡亲们选定这一天为当年的尝新节。
中宿居还是清远黄姓的发祥地之一,每年都有许多黄姓宗亲回村寻宗祭祖。黄氏自明代成化元年(1465年)迁来清远后,五百多年来一直在此繁衍生息,并将尝新节风俗习惯从祖居地带来中宿居。
按黄氏家族传统,上造水稻开镰必须先择吉日。他们把头一趟割下的稻谷碾成米,煮成白米饭,先盛三碗,点上香烛。放在竹制米筛里,置于村中泽荫亭社稷坛神台上祭天地,而后再盛三碗。点上香烛,分别拿到家中神堂和炉灶上,供祭地方神、祖公神和灶神。祭毕,还要增加几碗好菜好酒,请亲邻一起品尝新米。品尝时,要请本家长辈先“动筷”,以示尊敬老人,祝贺老人健康长寿。尝新米时,客人越多越好。
黄氏族人的尝新节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在节日这天,新米饭要先喂给狗吃,然后全家才能进食。这是因为相传五谷是狗带来的,据说在很久以前,黄氏先民在迁徒中,因遇风浪,船被打翻,粮食全部落入海中。正当大家为将来的生活发愁时,有人惊喜地从狗尾巴上找到了几粒谷种,于是把它种在地里,精心护理,收获了许多粮食,黄氏族人度过了难关。还有一个说法,中宿居的黄氏始祖是由猎狗带路,长途跋涉从福建上杭经广东河源而到达清远滨江山区。因此,黄氏族人为记住猎狗的恩德,每年尝新节,煮熟的米饭先给狗吃,以示酬谢。
中国自汉代就有“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的说法,说明古人已注意到人与食物的关系。黄氏族人的稻文化,让我们了解到从福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奥秘。他们意识到,饮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既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又会影响到人的精神。以稻作为主的农耕文化,不但有旱稻和水稻之分,还有豆、麦、黍、稷、芋、竹、蔬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明、清以后,番薯和玉米又开始成为黄氏族人新的主要农作物。
黄敏华村长欣喜地说,中宿居是清远著名的民俗文化村之一,曾经多次成功地举办过民俗文化节活动,接待过各级领导、文化学者和新闻媒体;中宿居同时也是广东省最具魅力的古村落之一,2013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贺岁剧《龙北村的牛人牛事》就是在此地拍摄。
书香门第 声名远播
独自行走于中宿居的大街小巷,往往会迷路,因为整个村落都是以八卦象数设计。然而,迂回曲折的巷道中,散落着数十间祠堂、家庙、书院、草堂、精舍、别墅,令人叹为观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愚轩黄公祠”,题书匾额的是大名鼎鼎的清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状元夏同和。夏同和字季平,号用清,又自号狮山山人,清代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人。他与武状元曹维城、文状元赵以炯、探花杨兆麟称为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以他贵为状元的身份为一间乡村祠堂题匾,可见当年黄氏家族的显赫。据说光绪丁未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夏同和游历广州,正在广州经商的黄氏家族老板重金聘请同窗好友夏状元为自己的祠堂题字,并亲自到中宿居剪彩。据查,夏同和在广东只题了三块牌匾,“愚轩黄公祠”乃其中之一,是弥足珍贵的文物。
在愚轩黄公祠东面,有一座黄大夫家庙。陪同的黄敏华村长说,昔日的黄大夫家庙规模宏大,并附设了一间晚香草堂,供族中弟子读书。可惜的是,经过“文革”十年浩劫,黄大夫家庙只拆剩第一进,晚香草堂被毁,只留下一块篆书体的“晚香草堂”和一块隶书体的“青云直上”麻石牌匾。
中宿围的私塾非常有名气,除了吸收本族弟子就读,还接纳了龙颈圩的富裕人家弟子求学。私塾一般都在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远县在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中宿围多为富贵之家,能聘请老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家塾;加上黄氏家族有不少秀才、贡生、举人、进士,他们解甲归田后,就在村中开办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传授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宿围的私塾逐渐消失。如今,漫步与村中巷道,仍可见到瑯祖家塾、耕隐别墅、崇善精舍、丛光精舍等旧址。
说到中宿围的精舍,还有一个“陈献章清远收徒弟故事”。陈献章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自由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
宋以来的程朱理学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陈献章在思想学说的创立,打破了程朱理学原有的理论格局,使明代的学术开始了新的阶段。
陈献章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坛。这时候,陈献章的名声远播,四方学者都纷纷前来要求执弟子之礼,入学受教。陈献章设教十余年,经常来清远飞来寺、滨江中宿围、水东村等地招收学生。陈献章虽然一直隐居,一边侍奉老母,一边致力讲学,但培养了不少人才,不少清远学生得益于他的教诲,成为朝廷的栋梁柱石。
由于中宿围黄氏开基始祖信奉道教,所以村中建有北帝大庙、东莞庙等庙宇和崇善、丛光等精舍。中宿围的精舍最初是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来成为信奉道家的人修炼的场所。陈献章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所以有“心者,精之所舍。”说法。难怪黄氏家族的先贤赞赏“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位于崇善精舍东侧的耕隐别墅,是黄氏先贤聚会论道,吟诗弄月的地方,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保留了原貌。大门上方的墙壁上,还隐约见到前人留下的诗句:“春景桃花隔岸红,夏天荷叶在池中;秋风丹桂香千里,冬雪寒梅伴老松。”记录着春夏秋冬岁月轮回和昔日的荣耀,充分体现了黄氏先贤那种乐观主义精神。
笔者手记:
昔日的中宿围,从古中宿县治演变而来,还有幸成为隋朝政宾县的县治,是不可多得的古村落,其文化遗产值得后人好好珍惜和保护。站在村西一栋四层高的洋楼顶,可以清晰地看见远处蜿蜒而过的滨江河,可以鸟瞰整个中宿围的建筑结构,可以看到纵横交错的巷道。虽然村的四周被分割成几个水塘,但从其规模和结构脉络中,仍可领略到从前中宿、政宾县城的护城河轮廓。
中宿围的地理环境优越,村的四周是一大片开阔的农田,农田的外围的奔腾不息的滨江河,最外围则是绵延的群山。倘若从古代军事战略的角度考虑,农田、河流、山脉无疑是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我们不得不感叹,古时的中宿县城,其实就是一座战时堡垒,进入粤地的一座屏障。随着岭南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清远的政治中心不断向平原区南移,抛弃一座武力的城池,建设一座经济的城市,的确是必然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