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教育6:
清新县域,岭南文化源头之一
陈露
为探索清新县远古文化史迹,笔者从先民遗址、古墓葬的实地考察到文物及零星的资料鉴阅中发现,有岭南史学专家认为,清新,乃至清远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由于清新(清远)处于北江水系的独特位置,并通过西江水系与岭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肇庆端州相连一体,在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上,受其辐射和影响较大。从已出土的文物材料中可理出其文化史迹的发展脉络。
何为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体系。岭南文化的特征是“务实、开放、兼容、创新”。其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其文学艺术雅俗并茂,岭南画派、粤剧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电影最先从岭南传入;其教育虽起步较晚,但中西并重;其宗教,葛洪在罗浮山炼丹,创金丹道教理论;惠能在韶关南华寺创中国化佛教——禅宗南派;清远飞霞山首创儒、释、道“三教合一”;伊斯兰教、佛教最早从海路传入岭南;其农业,明清之际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为中国最早的生态农业……
为更全面了解清新县文化史迹概貌,笔者走访了清远市博物馆。文物专家、广东省文博学会理事黄敏强介绍,在清新县发现和出土的历代文物特别多,从史前初民遗址到春秋战国时期及历朝各代的古墓均有发现,可以说,清新县(原清远县的主要行政区域)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悠久的地方。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史前初民遗址和春秋墓葬。单史前初民遗址就有三处:一处是位于沙河北社村圆岗围,是1962年发现的,故叫“圆岗围遗址”;一处是禾云镇田心村一个叫“猫儿洗脸”山岗上,是1982年12月发现的,定名为“猫儿洗脸山岗遗址”;一处是1983年在三坑坑坝村元岗头发现的,故称为“元岗头遗址”。三处出土的物件中大多是磨制的石器,器形有石镞、石凿、石环、石剑、石锛、石锄等,陶器有罐、盆等泥陶。经专家鉴定,皆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的发现,告诉我们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距今约五千到一万年间,清新县这片土地已有我们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了非常丰富的新石器时期文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笔者为攒写本文,分别寻找这三处清新县先民遗址,也是岭南地区的先民遗址,但由于遗址没有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史迹已难辨其形。从零散的文字资料中发现,考古学家和史学家的分析认为,这些石器说明清远一带的先民们在约五千年以前,正从狩猎阶段向农耕阶段过渡。但比中原进入农耕时期晚约一千年左右。将目光放远一点,在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岩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就是岭南最早的原住民,距今已有13万年。1958年,在广东南海发现了“西樵山文化遗址”;1977年在佛山又发现了“河宕文化遗址”,这都是新石器时期早期文明的足迹。专家认为,由此及推,清新县(清远)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水系下游,无论气候或地理环境更适合先民的生存,因此,这块土地当仍存我们未被发现的重要文化史迹。
1962年3月和1963年10月,考古学家在清新县三坑镇马头岗分别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M1墓和M2墓。M1墓出土器物有青铜器25件,几何印纹陶器6件;M2墓出土器物43件,其中青铜器39件。最令当时考古界惊动的是在两墓中均发现了青铜乐器。M1墓有乐器钲一件、钟五件;M2墓有钟七件。这些乐器与中原发现的同时期编钟已十分类似,但又有区别,无论形状或音色已融入了岭南越族特色。估计墓主是当时较大的奴隶主。
三坑马头岗春秋墓葬是广东省发现最早的先秦墓葬之一。它们的发现对研究广东地区先秦时代的社会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铜文化是奴隶社会成熟的象征,史学家们通过对马头岗墓葬的研究认为,从出土的非常成熟的青铜器中可以看到,岭南地区是从原始部落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发展的,而不是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从原始部落一下跳进封建社会的。考古学家杨荦在1963年《考古》第二期上著文说:“马头岗墓葬整批周代青铜器、石器和几何印纹硬陶器在一起出土,在广东尚属首次。这里的夔纹、方格印纹硬陶器还仅见于我省,其它地方尚未见到。”中山大学著名教授商承祚和容庚认为:“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打击乐器,是广东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一种打击乐器。这批青铜器具有南方青铜器的特点,和中原地区所出者有一定的区别。”如此成熟的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当时奴隶主(部落酋长)阶层对文化的取向,既采楚越文化之长,又融入了岭南本土特色。同时也证明了岭南地区在中原周代时期已存在国家文明形态雏形,而非纯粹的南蛮部落。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岭南与中原的早期文化大融洽。史学家通过对这些古墓葬和出土物件的研究认为,岭南地区的早期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商周和吴越文化冲破山岭隔阂、带动土著部落和半奴隶社会不断进步的融合史。
回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但肥沃的岭南地区却成为大秦帝国“心中的痛”。就在秦朝立国两年之后,即由大将屠睢统领大军南征,然而南越民族非常刚烈骁悍,他们不愿臣服,实行坚壁清野,部落战士从山林或者水路出击,打得秦军不知所措,最后用诱敌深入之计,在山谷设伏,以夜战大败秦军,连主帅屠睢都被杀死。《淮南子》一书记载了这一场著名的战役,谓“伏尸流血数十万”,这是秦军荡平六国时都未曾遭受过的重创。秦始皇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发现秦军的弱点除了不擅山地战和水战之外,还在于补给线太长,粮草运输相当困难。秦始皇就派军队和民工开凿了水运工程──灵渠,将湘江水引入漓江,然后通西江又汇入珠江,一举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从而解决了南下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灵渠的建成,虽然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对南方的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是端州成为岭南文化主要发祥地的重要原因之一。灵渠,是中国人继万里长城和都江堰之后所创建的伟大工程。继而,秦朝再次南征,任命任嚣为主帅,赵陀为副帅,领军50万“略取岭南”。公元前214年,中国的统一霸业遂告完成。秦始皇在统一岭南四年后去世,而在统一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天下苦秦久矣”,各路义军揭竿而起,风云际会,不出两年,秦王朝就灭亡了。公元前204年,赵陀在任嚣死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正式竖旗建立了南越国。
南越国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割据政权;推行郡县制,将中原先进的封建制度推广到岭南;施行“与越杂处”、“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原移民与本地越族人民融合;推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归附西汉中央政权,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这时,南越国紫气东来,五岭雄关如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中原的兵燹与匪患的南伸,在天下大乱之际,唯有南越一处国泰民安,经济昌荣。南越国的疆域包括了两广、海南的全部和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和越南的一部分。据史料记载和文物发掘,南越国在中原战乱连绵的年代里,致力发展生产,使得落后的岭南已经追平,至少是大大拉近了与中原生产力的距离。难得的是,赵陀对民智的开发,文化的扶植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相传他活到百岁高龄。在他的治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作为一个独特语系,开始形成,其特色是中原的语言结合当地越族的土语,是汉越文化的混合体。今日的粤语保留了最多的中原古汉语,其原因就在于此。至汉武帝时,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的南越国被汉所灭。
在这一百年间,真正的岭南文化已经扎下了根系,并且开枝散叶,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一脉。汉朝以后,“越族”的名称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被“粤”字所取代。只有她衍生的独特文化被永久地保存下来。至东汉时期,岭南地区的文化已相当发达。而清新县(清远)在东汉时期的文化并不逊色于岭南沿海。从清新县发现出土的“新州东汉墓”和“江口东汉墓”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佐证。1974年2月在新州围背山(土名青仔山)发现的东汉墓,出土了丰富多式的陶制器物16件。其中引起学界注目的是一座建筑模型屋内有三个陶俑在工作的陶作坊一座和陶水井一口。专家认为,从器物的纹饰和工艺技术等资料足以说明其陶艺技术水平已与中原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1977年5月,在江口黄洞村石角岭发现的东汉墓,出土铜镜3面,首饰8件,陶器23件。其中有玛瑙、绿松石的饰物原料,这些在当时中国还未有出产,当是外洋的舶来品。可见在东汉时期,岭南沿海地区,包括清远一带,与东南亚的商品贸易和文化交往已相当繁盛。
自汉朝以后,岭南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上与中原地区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