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教育2: 清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远三人燕尾龙舟
文/图 陈 露
清远是“中国龙舟之乡”,龙舟竞渡,源远流长。据民国《清远县志》载,明代清远“扒龙船”之风已遍布各乡。明代天顺年间(1457—1464),清远一位县丞杨琛在清远峡江口,即白庙鱼村,观端午龙舟赛后曾作一词《龙舟竞渡·水龙吟》:“冽水新涨浮花,柳阴稠绿波痕腻。一声雷鼓,半空雪浪,双龙惊起,气压鲸鲵······”由此可见,明代清远人民对龙舟竞渡已非常热爱,且气势磅礴。传承至今已五百多年矣。
清远龙舟主要分两种,一是游龙,以杉木所造的大型龙舟,舟首刻有龙头,舟尾摆龙尾。设25桨,其中单一桨为龙尾者,加锣鼓手和舵手可乘坐40人。游龙均以大江大河为活动地点,如北江河,或清新县的滨江河。二是“三人艇”,因形似燕尾,故俗称“燕尾龙舟”或“禾艇”。一般舟长9.3米,艇宽(中间宽度55厘米,艇头宽度28厘米),舷高25厘米。杉木制作。“燕尾艇”是清远一种独特的“龙舟”,赛艇活动明代已开始盛行,主要分布在今清新县山塘镇和今清城区的龙塘镇。
为深入了解“三人燕尾龙舟”起源和如今的传承状况,我们多次到山塘镇开展“三人燕尾龙舟”的田野调查和考察。
一、“三人燕尾龙舟”的起源调查
清新县山塘镇地处清西平原区,水网纵横,东临北江,南接佛山三水区,总面积84.6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2007年人口数据)。成镇建制有六百多年历史。
我们在山塘镇马鞍村开展调查,走访了当地一些老人和人称“西王”的三人燕尾龙舟赛冠军得主、年仅45岁的薛海祥,以及燕尾艇制作民间艺人、年逾70岁的薛金德。从我们调查所得,归纳起来,关于“三人燕尾龙舟”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传说和根源。
1.劳动起源说
山塘镇地处低洼,且水网纵横,洪涝年年有。每当稻谷收成时节,多是洪涝之时,为便于收割稻谷,老百姓只能撑一小艇泛游田间,探手收割露于水面的稻谷。故又把这种小艇称作“禾艇”。久之,为与天公抢粮食,减少损失,村与村之间,族人与族人之间自发形成赛艇活动。
2.赶鬼起源说
山塘镇的村落大多建在内河旁边,古时,每逢洪涝,“水鬼”成为肆虐生命的主要罪魁祸首。为了驱赶“水鬼”,村落之间自发组织“禾艇驱鬼队”,青年、壮年齐上阵,撑着自家“禾艇”从村的河上游往下游驱鬼,且大量燃放鞭炮,擂鼓助威。岸上站满村中老弱妇孺,老人敲着铜锣,妇孺在呐喊:“赶恶鬼啰”,“赶衰鬼啰”。随后,同一河流上的第二条村落,第三条村落又以相同形式继续在河面上赶鬼。如此往复,久之形成惯例习俗。
二、“三人燕尾龙舟”的仪式和比赛规则
1.起龙仪式
当地人习惯把起龙仪式称为“出艇仪式”。且仪式简单,并没有太复杂的程序。通常是准备参加比赛的当天上午(比赛一般安排在下午进行)举行“出艇仪式”:
(1)把“燕尾龙舟”轻轻抬放在河边,然后艇主对“燕尾龙舟”和河水燃香礼拜。
(2)采摘一束柚子叶插在艇头,以示驱邪。
(3)燃放鞭炮,艇主双掌合十祈祷。
(4)响锣,大声叫喏:起艇啰,得胜啰。响锣的节奏很讲究,且以老人敲打为主,响锣的节奏一定要为“两密一长”,反之会认为不吉利。
2.比赛规则
(1)比赛时间
“三人燕尾龙舟”的比赛时间传统上并没有规定在端午节期间,我们从其起源的调查中推测,“三人燕尾龙舟”的流传,与纪念屈原的端午龙舟没有直接的联系。从明代中叶至清初,清远端午龙舟竞渡活动已成规模,但凡有江河水泊之处,均见龙舟争渡,百舸击水。山塘一带传统“赛禾艇”也加入到端午赛龙舟活动当中。民国《清远县志》载:“邑人好竞龙舟,各乡皆然,装为龙头龙尾,率以数十人扒之。亦有小艇三五人扒之。”
(2)比赛规则
传统的“三人燕尾龙舟”比赛规则一般不固定比赛时间,没人追赶时结束,圈数多者获胜。因而比赛时间持续到第二天,出现挑灯夜战的壮观场面。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比赛规则改为在规定时间内圈数最多者获胜。
(3)比赛奖品:
奖品一般有烧猪、锦旗、罗伞和奖金等。除了锦旗、罗伞和奖金规定了比赛等次外,获得第一名者可第一个到领奖台选择烧猪,随后是第二名、第三名和其他名次,依次各自选择烧猪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