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网络问政
首页 > 政务公开 > 民生建设 > 社区教育
本土文化教育14:笔架茶制作工艺
发布日期:2018-03-15 09:00 文章来源:清新区教育局 字体大小:【

本土文化教育14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架茶制作工艺

                 高  峰

俗语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管是儒、道、释,还是诗、词、歌、赋,都可以从中找到与茶相关的内容。茶文化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支流,其历史之悠长,犹如茶叶留给人之口感,甘甜绵长。

纵观清远,无论是高端的茶楼酒肆,还是临街嘈杂的大排档,从寻常百姓人家,到装修古朴的茶庄,最常见的饮品,不是普洱茶就是笔架茶。如果能够有闲情逸致喝喝茶,不仅享受品茶的乐趣,还能润泽出一个城市安逸、悠闲的个性。

笔架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朝便畅销海外,饮誉九州。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清远游飞来寺时,就吟过“愿为中宿客,漫品笔架茶”等佳句。历朝历代,清远城的茶商巨贾,对笔架茶的购销十分看重,每当茶季来临,他们都以高价争相购买,往往供不应求。

《清远县志》载,“清远茶以笔架山为最,三伏炎热,经宿如故,其解暑消滞之功无与伦比,若收藏年久,旧茶可以治病”。清远县(今清城区、清新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5℃,全年无霜期320天,年平均降雨量2215.7毫米,温暖多雨。笔架山茶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群山青翠,郁郁葱葱,云雾缭绕,阳光漫照,土壤肥沃,表土疏松,酸度适宜,为茶叶形成良好自然品质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笔架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黄建锋说,笔架茶传说是百花仙子掉下的茶花。在笔架山最高峰——海拔800多米的北流顶南侧的美丽村庄根竹园小溪旁,我们静听黄建锋讲述笔架茶的美妙传说。北流顶为笔架山群峰之冠,清远著名的土特产“笔架茶”,就产于北流顶尖峰。

谈起笔架茶,黄建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他们历代口耳相传的神奇传说。话说蓬莱仙岛的百花仙子,一日接到王母娘娘谕旨,命她速赴“蟠桃盛会”,携备百花仙子为王母娘娘做“百花衣”贺寿。是日,百花仙子至百花山,折了一百枝鲜花,然后架起七彩祥云匆匆向西而去。当她路经笔架山的上空时,不小心掉下一枝茶花,恰好落在北流峰尖峰顶。从此,茶花植于土中,长得枝繁叶茂,常绿不枯。茶树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香飘千里;叶子在星月辉映下,晶莹透亮,灼灼生辉。后来,笔架山茶树被人们发现,便摘取其叶作茶饮用,且代代相传。

虽然这是传说,但笔架茶确实独具特色:其茶色红而不浊,甘美清香,性温和,能解暑,素以“七日不挂杯”著称,它还能消滞化痰、提神生津。

笔架茶“七日不挂杯”的特性,曾引起专家们的研究兴趣。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有位专家来到笔架山根竹园实地考察,他认为笔架茶属于青茶一类,叶形尖、细、长,根植土质是细石、粗沙、黄泥等,生长之地“终年泉水淙淙,朝朝雾海茫茫”,茶根长期得到清泉的滋润,茶叶受到雾气的荫滋,这种“云雾茶”含碱量比较大,因此“性滑”而“不挂杯”。

据黄建锋祖传的《制茶秘笈》记载,笔架茶的传统制法是采用铁镬炒青,明火熏干的方法。杀青、初揉后用松柴明火烟熏,吸入烟味,再在竹箩内用炭火焙干。制好的毛茶富含辛辣味,不能饮用,需在袋内放置1~2年,再进行复制,复制时将茶装入袋内,置于锅内隔水蒸几分钟后进行复揉,将外形条索理好,最后复焙。做好的茶谓之旧茶,饮之醇甜可口,回味无穷,极耐冲泡。

“笔架茶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层次感年年不同。今年喝这个茶是一个味,明年喝就不是这个味了,到后年又有不同。而且,不同的人存放,它的味道也不同,如果不受潮,口感会越来越醇。”黄建锋一边喝着茶,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笔架茶的各种学问,从他的语气和神情中,不难看出他对笔架茶的痴迷。在他的叙述中,笔架茶似乎被赋予了灵性,“今年的汤色是这样,明年的汤色可能厚一点,再往后一年,它会更加醇香,越能品尝到它的甘甜味和清香味。”

笔架茶的变化实在难以想象,正是这随时可能给人惊喜的想象空间,却给人带来了无限乐趣。采访完黄建锋,品尝过他的笔架茶,更让笔者热血沸腾。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网站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