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网络问政
首页 > 政务公开 > 民生建设 > 社区教育
本土文化教育17: 太和古洞的传说
发布日期:2018-04-03 11:00 文章来源:清新区教育局 字体大小:【

本土文化教育17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和古洞的传说

高峰

一、桃源仙馆的传说

山青水秀的太和洞,滋润着一方土地,哺育着八方人家,吸引着万千游客,成为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桃源仙馆的旧址所在地叫桃源村,村中住着一户人家,兄长叫桃哥,小弟叫阿源。桃哥从小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在他父母健在,桃哥也乐得清闲。而小弟阿源却截然相反,整天带着心爱的大黄狗上山打猎,下溪捉鱼,帮补家用。阿源对父母和兄长特别的孝顺,性格随和,温文尔雅,是个清纯英俊的小伙子。

后来,桃哥娶了媳妇,更加沉溺于闺房之乐,什么事情也不干了,所有的家务都落在阿源身上。有一天,阿源父母突患急病,不久便双双辞世,家境从此一落千丈。

桃哥在媳妇的唆使下,不断将家产变卖,不出一年功夫,家里只剩下一间旧屋,一头老牛,一只黄狗和几亩稻田。桃哥媳妇又闹分家,最后,兄弟俩经协商,正式分家,兄长桃哥分得旧居一间,老牛一头,稻田五亩,小弟阿源分得牛栏一间,黄狗一只,瘦田二亩。

春耕开始了,村民们牵上水牛,欢天喜地去犁地,桃哥夫妇也懒洋洋地开工。阿源见自己一无水牛、二无农具,不知如何耕田,沮丧之余,坐在村头的大树下打盹。

迷迷糊糊之间,阿源觉得有个仙女驾着祥云来到他跟前,右手拿着拂尘,左手拿着丝巾,一面帮他驱蚊、一面问他为何不去搞春耕。阿源将家事和心事一一倾诉,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流出眼泪。仙女再三安慰,并教给他如何用狗犁田的妙法。

第二天,阿源照着梦境中仙女的指点,找来木料,做了一套农具,套在大黄狗脖子上,然后从挎包里掏出一块香芋头往前一丢,大黄狗便奋力往前冲去,阿源如此循环反复,不到半天功夫,二亩瘦田便犁好了。

桃哥从未犁过田,只知道不停地鞭打老牛,到了傍晚,又饿又累的老牛一头栽倒在稻田里,再也爬不起来了。

桃哥偶尔经过小弟阿源的稻田边,看见阿源的稻田已经犁得整整齐齐,十分惊讶,以为阿源买了一头水牛,便到牛栏找阿源借牛犁田。

阿源再三解释没有买牛,桃哥就是不相信。最后,阿源只好将梦遇仙人,秘授他如何用狗犁田的方法,故犁得如此整齐。桃哥恍然大悟,继而苦苦哀求阿源借大黄狗一用。

阿源开始不同意,但最后经不起桃哥的死缠烂磨,只好极不情愿地将大黄狗借给桃哥使用。

性格暴躁的桃哥死性不改,不到半天功夫,大黄狗被他打得呜呼哀哉,惨死田头。阿源伤心至极,在田头抱着曾经朝夕相处的大黄狗伤心痛哭。最后,找了一个木箱当棺材,把大黄狗埋葬在山坡上,并在坟前种了一丛丹竹。

第二年清明节,细雨纷纷。村民都到山坡上扫墓,凭吊先人,阿源拜完父母之墓,不知不觉来到大黄狗坟前,回想从前和大黄狗一直相依为命,感情笃厚,不觉流出了依恋之泪。他将坟前的杂草铲干净,摆上祭品,虔诚地合掌鞠躬:“人家拜龙山,我拜狗骨。人家拜龙山,我拜狗骨------”拜到伤心处,倚着坟前的丹竹伤心痛哭。丹竹受到颤动,竹叶纷纷落下。说也奇怪,飘洒而下的竹叶落到地上,变成了金灿灿的铜钱!阿源惊讶得目瞪口呆,过了好长时间才定下神来。他匆忙将地上的铜钱捡起,欢天喜地回家了。

不久,阿源在村中新建了一栋住宅,引来了许多羡慕的目光。桃哥见小弟一夜暴富,便三天两头往阿源家里跑,想探测发财秘密。但阿源守口如瓶,桃哥无可奈何。

清明节又到了,阿源照旧上山扫墓,照旧在大黄狗坟前哭祭一番,丹竹照旧下一场“铜钱雨”,阿源照旧将铜钱背回家。在暗处偷窥的桃哥见状,猛掐自己的大腿,他以为是梦中所见呢,当他醒悟不是做梦时,以为发财的机会来到了。

桃哥依样画葫芦,对着狗坟“哭祭”一番,口中喃喃自语:“人家拜龙山,我拜狗骨。人家拜龙山,我拜狗骨-----”然后手摇丹竹——飘洒而下的竹叶不是变成想像中的铜钱,而是变成奇臭无比的狗屎。桃哥被“狗屎阵”打得落慌而逃,不禁恼羞成怒,把丹竹全部砍倒,狗坟也夷为平地。

阿源闻讯,悲痛欲绝。在大黄狗坟前静坐三天后,把丹竹扛回家,细心编织成鱼篓,开始了打鱼生涯。

阿源是个乐善好施之人,经常接济贫苦村民。说也奇怪,用丹竹编织成的72只鱼篓,每次鱼获都是满满的,阿源除了自用,一部分挑到集市上出售,一部分送给村民,生活过得挺有滋味。

桃哥见阿源又有如此神奇的捕鱼技术,不禁眼红起来,某个月黑风高之夜,桃哥偷偷下溪检查阿源的鱼篓,想探测秘密,奇怪的是,他连一条小鱼也没有见到,鱼篓里只有几只懒蛤蟆和几条水蛇,气得桃哥怒发冲冠,见一个鱼篓便破坏一个,最后一个鱼篓是放在村头的大榕树下,桃哥见最后一个鱼篓只有几条莽蛇仔,便提回家,准备煮熟当夜宵吃。

桃源村山高林密,山腰上盘踞着一条大莽蛇,平时与村民互不侵犯,今晚它下山觅食,见桃哥捉了它的蛇仔,恼怒之下,一口将桃哥吞下肚。

几天后,村民在半山腰蛇洞门口发现了桃哥的遗物,才知道桃哥已葬身蛇腹。阿源虽然憎恨兄长平时的霸道行为,但毕境血脉相连,手足情深。便带领村民来到山腰,在蛇洞门口点燃柴火,将大莽蛇熏死洞中。

后来,阿源倾尽全部积蓄,在半山腰建起了一间庵堂,名曰“桃源仙庙”,一来祈求上天保佑百姓平安,二来祈求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来祈求父母和兄长的灵魂早日安息,早升西天极乐世界。

阿源后来得到仙人点化,皈依道教,成为“桃源仙庙”的高深道长,最后百岁高寿,无疾而终。

有道是沧海桑田,人世间变幻无常。昔日土地肥沃的桃源村,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被冲得怪石嶙峋,变成钟灵毓秀的观光胜地。桃源村的先民随着太和洞山口的冲积平原的形成,逐渐迁移至山口两侧,形成了“太和”及“乐园”两大村落。而阿源的“桃源仙庙”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湮灭于丛中之中。

一百五十年前,被誉为“开山二十八友”的旅游发烧友,沿太和坑上溯探险,一路披荆斩棘,来到“桃源仙庙”遗址,相传领头的黎学士被一块瓦片绊倒,捡起一看,只见瓦片上隐隐约约写着四句话:一击灵钟响四方,妖邪扫尽保安康,平生行善无灾劫,福有攸归喜满堂。

黎学士心里打了个激灵,心想,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桃源仙庙”遗址了。于是他与“开山二十八友”商议,在此地建一座道观,将与人为善、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不久,一座宏伟壮观的道观矗立在太和洞半山腰上,命名为“桃源仙馆”。从此,“桃源仙馆”逐渐声名远播,成为太和古洞内的名山洞府,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光。

二、望仙石探秘

巍巍太和洞,碧水绕环回。古时的太和洞,层峦叠翠,古树参天。奇花异草,漫山遍野。溯溪前行,泉水潺潺,清澈见底。倘若赤足嬉水,则凉爽惬意,沁人心脾。

在中华亭附近的山溪旁,屹立着一块巨石,长约3米,宽约2米,有一人多高。大石顶上光滑如床。盛夏时节,躺在石上,顿觉凉风阵阵,令人心旷神怡。

相传,有位名叫阿牛的放牛娃,每天从太和洞口一直放牛到大石旁便刚好正午时分,吃过捎来的红薯,便躺在大石上美美睡一觉,直到夕阳西下,才骑上牛背出洞而归。

阿牛每天日出而来,日落而归,不知不觉便过了三年。这年的农历七月初八,阿牛照例在大石上午休。忽然,一阵浓郁的檀香直钻阿牛鼻孔,阿牛霎时精神抖擞,睁眼一看,吓得他张大嘴巴,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原来,在大石下的山溪中,一位妙龄美女正在沐浴。虽然看不见正面,但美女凝脂般的肌肤,浑圆的肩膀,杨柳般的腰肢,莲藕般的手臂,高高翘起的臀部,还有那修长的大腿,一切都是那么完美,令少年阿牛顿时脉博加快,心跳加速,一股热流从心底升起。

美女哼着歌谣,旁若无人地沐浴。突然,一阵山风吹过,将美女挂在树梢上的衣服吹起,在空中盘旋了几个圈,不偏不倚地盖在阿牛头上。

阿牛吓了一跳,不禁“啊”了一声。沐浴中的美女听见人声,立刻将身体藏到水里,她见可牛手中拿着她的衣服,便大声喝问:“何方无礼小子,竟敢偷人衣物,真不知羞耻”!

阿牛紧张得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答,:“我……我正在午睡,是……是它主动飞到我头上,不……不关我事”。

美女一听,松了一口气,知道阿牛并非轻佻之徒,便娇滴滴地说:“小兄弟,请你将衣物扔下来,然后转过身,闭上眼睛。

阿牛照办。过了片刻,美女便站在阿牛身旁:“小兄弟,睁开眼睛吧!”

原来,这位仙女不是别人,正是七月初七参加完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织女,织女返回天庭途中,看见太和洞一带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特别是那条玉带似的山溪,更是触动了她的凡心,便降下祥云,在溪中“欲涤无尘”,不期然遇上了阿牛。

织女和阿牛谈得十分投契,不知不觉红日西沉,明月东升。虽是一弯新月,但显得格外明朗,两人在大石上彻夜长谈,毫无倦意,不知不觉东方破晓,鸡啼声起。

织女吓了一惊,自己只顾逗留,误了归期。于是忽忙与阿牛道别,驾起祥云,飞回天庭,接受处罚。

织女走后,阿牛每天仍到大石旁放牛,仍在大石上午休,仍然回味与织女相聚的温馨。

时光悄悄飞逝,阿牛变成了老牛,终于有一天,老牛在大石上无疾而终,坐化成仙,灵魂随着祥云渐渐飘出太和洞,飘上了天庭。后人为纪念阿牛,遂将此石命名为“望仙石”。

往事越千年。到了前清咸丰年间,番禺人何良裕抛却红尘,舍近求远,来到太和洞做道士。他静心修养,博览群书,书法日臻成熟。闲暇时坐在“望仙石”上诵经,偶尔也思念红尘中的知已。某日,他独自小酌,喝得性起,便在“望仙石”石壁刻下了四个令天下有情人为之神往在大字。遗憾的是,这四个大字未能保留下来,殊为可惜。如今,在“望仙石”石壁遗址上仍隐隐约约看见“ 彳一二丿”的痕迹,据说,如果哪对有情人能参透或猜到原先的四个字,便会白头偕老,终生幸福。

三、观瀑亭传奇

岁月悠悠。太和洞不知不觉已经历了150年的岁月沧桑。前人在沿溪而上的小径旁建筑了许多凉亭,游人每走一段路程,便可坐下憩息一会,细细品味沿途风光,诗意盎然。你看,每一个凉亭都有一个美妙动人的名字:映日亭、惜步亭、听泉亭、涵碧亭、澄心亭、大观亭、自然亭、观瀑亭等。这些亭子风格各异,特色纷呈,令人流连忘返。

相传,观瀑亭的前身叫“瞻瀑亭”,由城里一个大富翁捐资修建。富翁喜欢游山玩水,每逢初一、十五必定带着妾氏上山进香拜佛,中途在“瞻瀑亭”歇憩用膳。

某年重阳节,太和洞秋高气爽,游人如鲫。富翁携带年青貌美的妾氏、丫环、轿夫、护卫等一干人浩浩荡荡而来,来到瞻瀑亭,富翁照例要在凉亭休息一会,边吃果品边观瀑。由于前几天下了一场秋雨,溪水充沛,瞻瀑亭对面的瀑布如万马奔腾,势如破竹,一道白练从山巅呼啸而下,震天动地,叩人心扉。坐在亭里,仍感受到丝丝清润爽朗的气息扑面而来,惬意极了。

今天,观瀑的人特别多,游人在赞叹瀑布之余也赞扬修亭之人,一位读书人打扮的年青人感慨地说:“如今为富不仁的富翁不少,但修建瞻瀑亭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肯定是个知书识礼、宅心仁厚的大善人,可惜不识尊颜”。

另一位同行搭讪道:“有头面的人是你见的么?城里的达官贵人你认识多少?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你见过多少?不要感慨了,题首诗感谢修亭之人吧”。

“写,一定写,凡热心桑梓的人,我们都应感激他”。

“对啦,修亭之人功德无量,祝他长命百岁富贵千年”。

“……”。

听着别人的赞美,富翁心里乐滋滋的。他本想立即表明身份,只是觉得过于唐突而没有开口。

今年的重阳节,富翁玩得十分开心,他体会到“济世为怀”的价值,他要让游人知道,这个瞻瀑亭是谁修筑的。于是,富翁回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请画师给他绘一幅肖像。然后命人将它悬挂在瞻瀑亭上。

某日深夜,一场狂风雷暴突袭太和洞,造成山泥倾泻,不知哪里飞来一块巨石,不偏不倚击中瞻瀑亭,令凉亭倾刻坍塌。

富翁闻报,婉惜不已,立即捐款重修。

又到重阳节,重修后的瞻瀑亭绿瓦飞檐,在太和洞的所有凉亭中,是最漂亮的一座,富翁重绘的肖像又高高挂在凉亭之上。游人更加喜欢瞻瀑亭,这里整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富翁重游太和洞,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到凉亭前,他根本挤不进去,只好令轿子停在凉亭外一处树荫下,体会做善事后的乐趣。

忽然,凉亭里传出一阵议论声:“哗,新亭比旧亭更加漂亮,更加宽敞,实在感激修亭之人”。

“听说修亭之人是个大富翁、大善人、济世为怀、热心公益”。

“唉!可惜苍天无眼,好人短命,令大富翁过早离去”。

“此话何解?”

“你看!遗像也挂出来了,以前的旧亭有挂吗?”

众人默认这种猜测,还有人提议向富翁“遗像”默哀三分钟,众人皆从。

见此情景,富翁心里猛一激棱,手里的东西也掉在地下。他已无心上殿进香,下令打道回府。

翌日,富翁病倒,卧床不起,久治无效,奄奄一息。

太和洞得道高人闻讯,前往探视。见面后递给富翁一个包袱,笑言道:“芸芸众生,渺如尘土,功名利禄,过眼云烟,施主何必介怀?”

富翁闻言,打开包袱,突然有如神助,精神一振,竟下床与高人品茗,众人皆奇。

原来,包袱之物是被人称为“遗像”的瞻瀑亭上之肖像。俗语说:心病还需心药治。高人解开了富翁的心头疙瘩,富翁自然百病消褪。后来,富翁将一半家产赠予寺庙和施于善举,九十而终。

许多年过去了,瞻瀑亭在历史长河中未能抵挡风雨的冲刷,早已荡然无全,只留下了一个美妙的传说。

为了复活这个美妙传说,后人在瞻瀑亭旧址上重建了一座凉亭,名曰“观瀑亭”。亭角飞檐,琉璃镶嵌,气宇轩昂。倚亭观瀑,凭栏看山,其乐无穷也。清远一著名诗人的楹联更给这凉亭增添了气势恢宏的意境。

“一瀑飞来银汉外,千人仰望玉屏中”。

壮哉!观瀑亭!

四、普渡众生的慈航石 

在幽静、清爽的旅游胜地观音阁右侧,有一块酷似宇宙飞船的大石,当地人称之为“慈航石”。说起“慈航石”,民间还有一个美妙传说呢。

相传观世音菩萨的前世是在天庭玉皇殿上担任巡天员的慈航大士。慈航大士接受如来佛祖的委托,每天驾着祥云在凡间上空梭巡,偶尔摇身变成凡人,度醒苍生,点悟百姓的从善之道,使之脱离苦海,修成正果。

在太和洞附近,分布着两个村庄,一曰“泰和”、一曰“乐院”由于这两个村庄赌风甚烈,故不时有因赌而家散人亡的消息传上天庭,玉皇大帝甚为震惊,立即派慈航大士下凡间巡查。

泰和村的张龙和乐院村的李虎是一对著名的赌徒,逢人便赌,已赌得债台高筑,家徒四壁,某月农历初一,张龙和李虎闲来无事,结伴同游太和洞。下山之时,两人在慈航石旁边小憩。两位赌徒“本性难移”,不一会便说到打赌上。

然而,两人家中早已家空物净,只剩下新婚不久的贤慧妻子,他俩最后商议:以妻子为赌资,归赢方所有。

张龙说;“今天的打赌就是我讲故事,但不准你插嘴,否则,你老婆就输给我了,这叫做‘听古不准驳古’,知道吗?”李虎当即应诺。

张龙说:“从前,我家有只大鼓,供奉在太和洞观音阁内,是我家的‘传家宝’,可厉害啊!初一打一下,响到十五,十五敲一下,响到初一-------”

“哇,吹牛!哪有这么大的鼓?”李虎忍不住插了一句。

“好啦,你又赌输了,明天我到你家领老婆了。”张龙兴高采烈,李虎却懊悔不已。

慈航大士正在旁边的丛林里休息,把张龙和李虎的打赌过程听得一清二楚,于是,抢先一步,来到乐院村李虎家,教李虎的媳妇如何应对。

晚上,李虎垂头丧气回家,其妻装作十分奇怪,追问缘故。李虎一一告知,说十分后悔参赌,假如能避过此劫,从此一生戒赌,勤劳耕作,养家活口。其妻听后,劝他放心休息,明天一切事情由她应付。

第二天,张龙欢欢喜喜来到乐院村李虎家,向李虎妻子说明原委,并追问李虎去了什么地方。

李虎妻子焦虑地说:“唉呀!大事不好了,昨晚我家跑失了一头牛,伸头过河吃了河东的10万顷禾苗,他正在到处找牛呢------”。

“阿嫂,天下那有这么大的牛呢?”张龙说。

“嘿!没有这么大的牛,那能蒙得住你家那么大的鼓?”李虎妻子说。

张龙霎时恍然大悟,却又哑口无言,只好怏怏离开。

后来,李虎经慈航大士的点化,渐渐走回正途。夫妻两人男耕女织,生活渐丰,后来拥有良田万顷,乐院村成了人间乐园,后人干脆将乐院村叫成“乐园”村。

张龙眼见李虎改邪归正,他也不甘落后,带领全家人辛勤劳作,家境渐富,为了纪念慈航大士的告谕:“天下太平、和气生财”,后人也把“泰和”村改为“太和”村。

张龙和李虎的后裔为了纪念慈航大士,将慈大士停留过的大石叫做“慈航石”,并在旁边建庙供奉,让后人永远铭记普渡众生的慈航大士。

五、观音阁传奇

观音阁,是太和洞最幽静、最清爽的胜景之一,前有洞门牌坊,后有桃源仙馆,一脉清泉,汇合于此,仿如“双龙吐珠“,风水极佳,左右西旁山谷环绕,清润气流在此交汇,空气特别清新、爽快。

相传观世音的前世慈航大士向佛祖立下宏愿,希望转世凡间普渡众生,点悟从善之道,令众生脱离苦海。

于是慈航大士来到太和洞转世,做了一位樵夫的女儿,名叫妙善。妙善是个心灵手巧的姑娘,白天随父亲到深山老林捡柴,采摘野果,晚上将木柴裁切整齐,扎成一捆捆,每逢初一、十五与父亲一道挑柴出城,换些粮食、蔬菜度日。后来,父女俩在山路旁结庐而居,闲暇时妙善在居所门前煮些开水,免费招呼上山打柴的樵夫,深受樵夫的称赞。

有一天,妙善在门前招呼路人,忽见一位老态龙钟的长者,手柱拐杖、肩背葫芦,步履蹒跚地从远处走来,妙善见状,便热情上前招呼。老者也不客气,喝过茶,又说肚饿,连妙善剩下的最后一碗红薯粥也要吃完才告辞。妙善热情相送,转过一个山坳,老者从背囊掏出一本书,双手递给予妙善:“这是一部医书,我老了,送给你吧!”妙善接过,正要多谢,但老者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原来,这个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在天庭上专门炼长生不老药的太上老君。他从西天返回南天门,路过太和洞,见妙善人品好,便专门点化她,并赠她医书,希望她学成后能治病救难,保一方平安。

妙善果然聪慧,所读医书过目不忘。平时治病救人,施医赠药。慢慢地,附近四乡八村的村民都来找妙善看病。由于人大多,妙善将自己所住的居所辟作庵堂,一边给人治病,一边传播慈悲为怀的思想。

妙善的善举,激怒了城里一个卖药材的财主,他重金聘请了一个女魔,令她潜入太和洞,欲置妙善于死地。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山风呼啸,整个太和洞漆黑一片,忽然,一阵敲门声把妙善惊醒,原来是后山的阿旺气喘吁吁地跑来说,他媳妇难产,生命垂危,请妙善出手相救。妙善二话不说,挎上药箱便走,她老爸也紧跟其后,一路相伴。

妙善忙了大半夜,终于把阿旺的媳妇和儿子从死神的手中救下。天将破晓,妙善父女二人才离开阿旺家。

刚转过山坳,妙善见半山腰火光冲天,定神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居所,她霎时伤心得哭了起来。

附近四乡八村的村民见妙善的居所被焚,十分同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一座崭新居所重新建筑起来。

城里坏财主见状,又叫女魔到太和洞,伺机进行破坏。这天妙善恰好上山采药,只剩下妙善父亲看家。女魔扮成老太婆,步履难艰地走进屋,想讨点水喝,妙善父亲一边烧水一边招呼女魔坐下。忽然,女魔指着门口说:“你看,门口的鸡蛋多大”。妙善父亲不知是计,便走出门口捡鸡蛋,鸡蛋好像故意捉弄妙善父亲,你进一步,它就退一步。慢慢地向山下滚动。

女魔见妙善父亲离开,操起炉堂里的火种,准备点火烧屋。

“你想干什么?”突然,门口传来一声断喝,吓得女魔手中的火种也掉在地下。原来是妙善,她刚采药回来,见有人放火烧屋,怒发冲冠。

女魔见状,转身就逃。妙善顺手操起门口的荷树枝紧追不放。女魔见状,摇身一变,恢复其本来面目——蜈蚣精,气势汹汹地朝妙善扑来。妙善一个急转身,手中的木棍向后横扫,只听“卜”的一声,木棍正中蜈蚣精头部,蜈蚣精倾刻倒地。妙善一个飞身跃起,用尽全身力气,把木棍对准蜈蚣精的头部插下,只听“吱”的一声,蜈蚣精头破血流,被木棍牢牢地串在地上。妙善又操起另一根荷树枝,刺破蜈蚣精尾巴,把它牢牢地钉在地上。

村民见妙善杀死了阴险残暴的蜈蚣精,纷纷聚集庆祝,妙善屋前成了欢乐的海洋。

妙善在太和洞生活了十八年,历经种种磨难,终于长大成人。她晨钟暮课,一心向佛,最后得到了如来佛祖的点化,和父亲一起竭尽全力为太和洞周围的山林百姓治病救难。后来她升往天界,被佛祖赐号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正是“立志愿为天下雨,洒向苍生作永春”。

妙善成为菩萨升仙后,她的居所被当地百姓称为“观音阁”,终日香火鼎盛,令人称奇的是,那两根刺杀蜈蚣精的荷树枝,竟枯木逢春,重新长出嫩枝。经过数百年的生长,如今已长成几十米高、合抱不过的古老荷树,对称地耸立在观音阁门前,令绿瓦飞檐的观音阁更加显得幽雅宁静。如今,游人入山,大都虔诚地参拜以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以求得到心灵净化,保佑合家安康,幸福吉祥。

每逢初一、十五,观音阁挤满了上香的游人。香火鼎盛的观音阁,带着人们的美好祈愿,在古老的太和洞上空缥缥缈缈地升上天际,升上浩翰无垠的太空。

六、程知县自杀之谜 

程兆桂,乃清朝咸丰年间的清远知县,琴棋书画,颇为精通,此人喜欢游山玩水,吟颂诗篇。相传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程知县捐出俸银四十两,资助创建太和洞。竣工之日,他亲题“别有天地”和“太和洞”,分别悬挂于桃源仙馆和洞门之上,足见其对太和洞的厚爱。

相传第二年中秋,程知县在一班衙役的簇拥下,带上三个女儿及两位妻妾,浩浩荡荡来到太和洞上香祈福,抽签许愿。

因为咸丰年间,满清皇朝日渐衰落。国内农民揭竿而起,国外帝国主义步步进逼,被迫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可谓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身为清远知县的程知县只好听天由命,寄希望于神灵保佑。只见他双手摇签,口中喃喃自语:“如果神仙能保佑我顺利完成知县任期,我一定捐出家产,重塑金身。”

程知县抽得一支下下签,签文曰:“二三遇赤荒,寒冬稻枯黄,孤魂呼无口,见城不见王。”程知县不解其意,解签的道士也吱唔其词,无法解通,最后赐了一条三角形红布巾给程知县,吩咐他每天佩带在脖子上,以祈逢凶化吉。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农历十一月,一支红巾军攻陷英德后,挥军南下,从鱼坝出迳口,直逼清远城,把驻守在迳口、黄岗一带的清兵打得溃不成军。清军大败后收缩防线,退守县城。

红巾军攻陷清军设在城郊芋头岗的最后一道防线后,军威大振。面对兵临城下的红巾军,程知县忧心忡忡,整天腰佩宝剑,在县衙里指挥作战。

红巾军把清远城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城,终于在第十天下午攻破北门城楼,蜂拥入城。程知县见大势已去,命令亲兵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二个妻妾全部杀死,以免被辱,而他自己也趁隙引颈自刎。

几个亲兵措手不及,眼睁睁看着程知县血溅县衙。一个亲兵顺手抓了一把禾秆灰捂在程知县的脖子上止血,另一个亲兵背起程知县便跑,随着逃难的人潮涌出西门。

也许是命中注定,程知县被太和洞道士赐以三角形红布巾后,整天佩带在脖子上,虽然他也不知何用,但一想到此巾能避凶祛邪,也就心安理得了,他的几个亲兵见县令佩带此物,也就有样学样,照戴不误。

红巾军十万大军攻城掠地,清远城内尸横遍野,残垣败瓦满街都是。前面又有一队红巾军冲过来,程知县的几个亲兵心想:此命休矣。正想束手就擒,谁知一个头目朝他们大声喝道:“救护所设在西门岗,快去快回!”

原来,红巾军头目看见他们几个颈系红巾,背着一个伤员,以为他们是救护队员。正是这条红布巾,救了他们的性命。

程知县的几个亲兵逃过一劫,在城外找到一个郎中,替程知县洗伤敷药,简单包扎后,连夜乘船逃往太平乡大埔岗郭氏家族避祸。据郎中透露,程知县因为有颈上的红布巾阻挡了剑锋,所以没有伤及大静脉,侥幸留得一条性命。

红巾军攻陷清远城后,不久其主力部队西征广宁、四会,只留下一千兵丁驻守。在城西三十里太平乡大埔岗郭氏家族避祸的程知县探得消息,立即召集郭氏大埔岗房和黄洞房(今飞来峡镇)的郭氏乡勇,日夜操练,并不断联络各路乡民组成“光复军”,准备光复清远城。

除夕夜晚,城外的“光复军”与城内的居民里应外合,打开城门,向城内的红巾军发起猛攻,红巾军摸不清情况,只好从北门逃出城外。

郭氏子弟兵在光复清远的战斗中英勇善战,荣立首功,程知县大加赞赏,赏赐甚丰。退到迳口的红巾军对郭氏子弟兵恨之入骨,下命把安葬在迳口“猛虎下山”的郭氏祖坟大肆破坏,起棺扬骨,令人不齿。

清远城光复后,程知县站在县衙里感慨万千,想起死去的亲人,才领悟了太和洞道士的签文:“二三遇赤荒”——暗示程知县的二个妻妾三个女儿在咸丰六年遇上红巾军(二三得六,赤即红也)。“寒冬稻枯黄”——农历十一月已是寒冬季节,稻谷早已枯死(禾死),暗指“程”字已砍去一半,程知县有性命之忧。“孤魂呼无口”——暗指“程”字砍去一半后,继续砍去头(口字)。“见城不见王”——暗指砍去“程”字中的“王”字,表明清远城的“王爷”、知县程兆桂已被逐出县城,流落他方,县城已无“王”管。

四句签文把“程”字拆得完美无缺,隐喻了程知县的个人命运。相传后来程知县心灰意冷,再也无心仕途,便封金挂印,将个人财产全部捐给太和洞,最后浪迹江湖,不知所踪,印证了“见城不见王”的真谛。

后人以程知县为例子,认为太和洞求签十分灵验,便成群结队,纷沓而来,令太和洞声名远播,成为一方圣地,成为善男信女心灵的一方净土。

七、“挥戈杀敌处”的神秘传说

在太和洞中华亭附近,有一块如屏障似的巨石,古称“望仙石”,石壁正面刻有“挥戈杀敌处”五个大字,相传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刘绍武师长的题辞。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依然刚劲豪放,斩钉截铁,十足的铁划银钩,驻足观之,令人精神振奋。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激战,为了纪念此次战斗,刘师长决定刻石纪念。

据史料记载,这里一场艰苦的血战。公元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最残酷的战略相持阶段,刘师长率领国民革命军在清远迎击来犯之日军,由于敌我双方军力悬殊,国军在琶江口与日军激战三天后主动撤出战场,退入迳口太和洞。日军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定“乘胜追击”,追到“望仙石”前,正中了刘师长的“关门打狗”之计,“望仙石”上的两挺机关枪如秋风扫落叶般向敌军怒吼,埋伏在半山腰上的国军一齐向日军开火,霎时间,“望仙石”前弹痕累累,血肉横飞,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第二天,刘师长想起日军被打得一败涂地的情景,非常高兴,挥笔写下了“挥戈杀敌处”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以纪念抗日将士英勇杀敌的功绩。

传说,国军撤走后,“望仙石”附近经常闹“鬼”,而且越传越神奇,令人谈“鬼”色变。据富贵人家王公子透露,某日中午,他和几个大户人家的公子到太和洞游玩。回家时在“望仙石”旁遇见一位相貌端庄的妙龄道姑挑着木炭迎面走来,道姑步履矫健,丰满的胸脯逗得王公子垂涎三尺,趁着擦身而过的一刹那,王公子伸出“碌山之爪”朝道姑的胸脯抓去。只听见“啊”的一声,王公子左手握住右手,痛苦地弯着腰,掉进路旁的山溪里。

道姑羞得满脸通红,骂了一声无耻,便头也不回地朝太和洞内走去。

众人七手八脚地拉起王公子追问缘故,王公子惊魂未定,口颤颤地说:“道姑的胸脯摸不得,一摸就被雷劈”。

有些好色之徒有点不相信,伺机在路上占道姑的便宜,结果都落得个王公子般的下场。因此,在太和洞流传了一句口头禅:“太和洞道姑——摸不得”。

有个道士偏不信邪,想偷窥道姑到底有何奥秘,选择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悄悄地潜到道姑的居所旁边,趁着道姑洗澡时从门隙偷窥。就在道姑转身之时,道士见到了道姑那双雪白而富有弹性的乳房。突然,一道灵光从道姑乳房闪过,道士突然觉得下身被人狠狠地掐了一下,他大吃一惊,强忍剧痛,狼狈而逃。

老道长听完道士的述说,觉得事有蹊跷,于是师徒两人静悄悄地来到道姑居所窗前,侧耳聆听。突然,屋里传出喁喁私语和娇滴滴的呻吟声。

老道长火冒三丈,怒发冲冠。立即传命太和洞所有道士道姑把居所团团围住,然后进屋捉拿奸夫。奇怪的是,任凭他们挖地三尺搜过数遍,连奸夫的踪影也见不到。惟见年轻女道姑头发凌乱,衣衫不整走下床来,气得老道长下令女道长连夜审问道姑。

女道长厉声喝问:“清风,明明听见你在居所里和人说话,但却搜不到,难道你中邪了么?你从实招来!”

名叫清风的年轻女道姑羞答答地说:“我也觉得奇怪,每天晚上都做梦,梦见一位年青的国军战士和我一道上山采摘野果,下溪游泳,晚上同睡一床,然后------”

“呸!呸!清风,你真中邪了。”女道长连呸几声,打断清风的话头。然后转过头来对老道长说:“道长,准备法器替清风驱邪吧。”于是,众道士将清风五花大绑,押到“望仙石”前,点起篝火,由老道士手摇铃铛,作法驱鬼。

老道士左手摇铃,右手挥剑,一轮“上窜下跳、群魔乱舞”,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何方鬼魔速现形!”念完,剑指清风,口喷“魔水”。

突然,一声惊雷,大雨滂沱,篝火尽熄。吓得众道士抱头鼠窜。老道士猛然觉得下身被人狠掐一下,一阵剧痛霎时传遍全身,吓得他魂飞天外,魄散九霄,扔掉手中木剑和铃铛,转身便跑。清风身上的绳索也自行断裂,大雨过后,清风独自一人回去。从此,又多了一句口头禅:太和洞的道士——铃铛都丢鸠埋(铃铛也掉了)。

第二天,清风向女道长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原来,在国军与日军激战的那天早上,清风从另一个山头挑炭回太和洞,突然遇到两个日本兵,吓得她丢掉木炭,转身便逃。

两个日本兵看见“花姑娘”,立即双眼发光,穷追不舍。清风到底跑不过日本兵,很快被跑在前面的日本兵双手抱住,就势一滚,便倒在草丛里。只见日本兵右手用力一撕,清风的上衣霎时被裂开两半,露出两只雪白的乳房,日本兵迫不及待地施淫威,眼看清风就要被日本兵凌辱。在这紧急关头,埋伏在路旁的潜伏哨——广西籍国军侦察班长赵勇一个箭步跃起,右手锋利的匕首朝压住道姑的日本兵脖子狠命一划,左手的匣子枪朝站在旁边观看的日本兵胸膛就是一枪。中枪的日本兵身体晃了一下,也同时扣动了扳机,赵勇不幸腹部中弹。

这是一场闪电般的短兵相接,待道姑清风清醒过来时,两个日本兵已死亡,国军赵勇也身负重伤。

清风不顾一切地抱住赵勇:“国军,你千万不能死,我背你回去治伤。”说完,撕下布条替赵勇包扎好伤口,背着他一步一步地朝太和洞走去。

这时,太和洞方向已枪声大作,炮声隆隆,战斗已经打响。赵勇因为流血太多,逐渐进入昏迷状态。他断断续续地说:“我快-----不行了,你---放下我---吧。”

清风将赵勇轻轻地放在树荫下草丛里。望着满身鲜血的国军,清风哭了起来。赵勇仍然断断续续地说;“姑娘,我求你---办一件---事,如果我------牺牲了,请你---将我的灵魂带回我家乡---广西----防城----”

“我答应你”清风哭着说:“你还有什么未了却的心愿都告诉我,我替你去完成吧”。

“可惜---我活了---二十年,仍未----找到----老婆。”赵勇强忍疼痛,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可惜啊。”

清风突然止住哭声,一本正经地说:“国军,你放心吧,我决定嫁给你,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说着,将赵勇紧紧地抱着。

赵勇躺在清风的怀抱里,安详地合上了双眼------。

听完清风的叙述,女道长热泪盈眶。决定在太和洞做一场法事,超渡赵勇以及为抗击日军而战死沙场的中国军人的亡灵。同时,同意清风还俗,护送赵勇的骨殖回广西老家安葬。

从此,太和洞“望仙石”一带再也没有“闹鬼”的事发生了。而游人对“挥戈杀敌处”的石刻也吟咏甚多,感慨万千,唏嘘不已。现抄录几首,权作结尾。 

(一)

挥戈杀敌壁题词,不是诗文胜似诗。

字字铿锵荥福地,玄门无俗亦神驰。 

(二)

将军立马在崖旁,劲笔龙飞闪剑光。

一页南疆歼寇史,太和山水永流芳。

(三)

八年抗战弃农耕,马策长歌哭帝京。

憔悴百年家国恨,香拈一炷泪纵横。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网站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