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教育11: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新八音锣鼓
陈露
▲八音锣鼓演奏场境/摄于清新县浸潭镇
“清新八音锣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汇而产生的一种民族器乐吹打乐,主要分布在今清新区滨江山区,尤以浸潭镇的为盛。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显示了清新区滨江地区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清新八音锣鼓”又叫“八音班”、“嘀打佬”。始于清代的仪仗性和行进式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专门从事民间婚嫁喜庆、迎神赛会的助兴活动。因其由打击乐、弦乐、弹拨乐、竹管乐等不少于8种民族乐器组成,以锣鼓为核心而得名。主要乐器有:班鼓、高边锣、镑锣、大钹、砂笛木鱼、大笛、唢呐等。
“清新八音锣鼓”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变化,其谱系已变得十分复杂,其传承也是非家族性的。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原则,是松散型的传承关系。“八音”师傅在传承中只对那些自愿学习的人员在家里进行教习,一般不收费用,纯属是自娱自乐的性质,因此,很少有正式意义上的“师徒关系”。
“清新八音锣鼓”是一种纯粹的民间吹打乐,其基本特征是“流畅、高昂、激烈、明快”。主要由《大开门》、《小开门》、《大八音》、《小八音》、《行径锣鼓》、《贺寿》等传统曲牌构成。
“清新八音锣鼓”是清新区滨江地区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学习和汲取中原文化并与本土文化交汇融合,创造和发展的一种地方音乐品种,是清新区滨江地区人民精神形态的表现,一种文化的认同。就其源流、形制、乐器、曲牌、传承等方面,对进一步探索本地音乐文化的传承历史,理清其发展脉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