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网络问政
首页 > 政务公开 > 民生建设 > 社区教育
本土文化教育5:鳌头塔
发布日期:2017-10-31 11:00 文章来源:清新区教育局 字体大小:【

本土文化教育5:                    鳌头塔与晚清碎影

一张老照片牵出一段古塔传奇

刘俊  高峰

  位于清新县太和镇飞水滨江河口西岸的鳌头塔。

2009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在中国游历时拍下的老照片在广州展出,举办方广泛征寻照片中的真实拍摄地点,其中包括一幅摄有古塔的题为“珠江风景”的照片。

广东教育学院退休老教授邓辉对照片中的古塔产生了兴趣,几番求证,邓教授找到了140年前汤姆逊镜头前的那座古塔———清远清新县鳌头塔。该塔位于清新县太和镇飞水滨江河口西岸,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2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外国摄影师、老教授,这一切已经足以构造一个传奇故事。一张140年前拍摄的老照片与鳌头塔有什么渊源?且听邓教授一一道来。

▲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晚清碎影》中的古塔

▲经修缮的鳌头塔位于清新区滨江河口

百年老照片

1869至1872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来中国旅游。汤姆逊被誉为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是第一个用早期摄影术对中国进行珍贵记录的摄影师,其纪实照片集《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在北京、福州、广州等地先后展出。那张《珠江风景》的老照片摄于1869至1870年间,原照片为50×40厘米大小,至今已有140年历史。

汤姆逊来到广州后,沿着北江往内地游历。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

当时的广州依靠珠江,一年四季都可以接纳来往的大货轮,广州与本省其它地区的来往都是通过珠江的几条支流,以及遍布该地区的小运河和水道漕运。

邓辉在他的博客中讲述,汤姆逊纪实照片集在广州展出的时候,主办方将《珠江风景》作为影展标牌置于广州博物馆展厅的进门处,引起无数人的驻足。

有人猜测说,照片中的古塔极有可能是广州琶洲塔或赤岗塔中的一座。由于照片中缺乏明显的参照物,而琶洲塔和赤岗塔也都是九层八角的明代古塔,因此,这张照片里的古塔的身份一时无法确定。

根据汤姆逊游记《镜头前的旧中国》中记载,汤姆逊在中国游玩时曾遭暴徒推入水中,后来被两位好心姑娘搭救,而照片里出现的这座古塔极有可能就是他正准备拍摄的那座古塔。主办方期待热心人士提供相关信息或线索。

邓辉对照片中的古塔产生了兴趣,他从网上下载了那张老照片,反复地揣摩,觉得照片中古塔后面的山影是重要的参照物。他亲自跑到广州的琶洲塔和赤岗塔进行观察,却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拍摄,都无法出现老照片中的山影。

他初步认定,老照片中的古塔既不是琶洲塔也不是赤岗塔。

按图索骥寻古塔

汤姆森在游记中说,他第一次到中国,是从香港溯珠江一条支流经佛山到三水,由此进入北江,沿途观赏如画景色,一直到达英德的观音岩。

据此,邓辉在网上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发现汤姆逊去过的三水、清远、英德都有一座九层八角的古塔,共同特点是都建在河岸上,与《珠江风景》中的景象有相似之处。

经反复比较,邓辉发现三水魁岗文塔前的东平水道和英德文峰塔前的北江比较宽,魁岗文塔后没有群山,文峰塔后的山太高,都与老照片中的情景不符。最后,邓教授锁定了清远市清新县的鳌头塔。

清新县的鳌头塔俗称飞水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位于清城西边飞水口(北江支流滨江的一个入江口)西岸。

汤姆逊在游记中写道,他曾在清远城外过了一夜,“夜里的锣声、爆竹声、求佛的香火味和隔壁船上做饭的炊烟,搅得我们彻夜未眠。”他过夜的地方,应该就在鳌头塔附近,就近拍摄此塔是完全可能的。

再看老照片中的内容,在远处山岭的衬托下,宝塔巍峨耸立,宝塔前古树葱郁,河水较为丰满,应处于夏季,河边上还有一名披着一件袍子的男子,像是一名僧人,或者是当地的农民。

当时正处于中国的晚清时代,闭塞保守的中国人也许还不知道汤姆逊手中的东西是什么玩意,觉得这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拿着一件施法的物件正在摄走自己的魂魄,于是惊慌之间把汤姆逊推入水中。

这些内容在汤姆逊的游记中没有写得十分清楚,今天也只能仅凭想象。

据史料记载,清远鳌头塔曾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摄于7年后的照片中的塔显得较新,这也是照片中宝塔即是鳌头塔的一个佐证。

2009年10月,邓辉特地来到清远鳌头塔。先在塔下盘桓,察看塔的各面各层的开门情况,发现向南一面的二层、四层、六层、九层开了门,与照片中的塔面向镜头的一面完全相同。

然后他走下塔台,来到干涸的河床。当倒退着向南走了数百米后,他惊奇地发现,眼前的景象与照片中的景象十分相像,尤其是山的轮廓完全一样,甚至老照片右侧的小土丘都还存在,只不过上面长满了芦苇。

邓辉教授激动地举起了照相机留下宝贵证据。然而,历经140年的世间沧桑,新旧景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明显的是,飞水已经改道,枯水季节时不再从鳌头塔下流入北江。新塔尖与旧塔尖也不尽相同。

原来,2007年的时候,当地政府曾对鳌头塔进行重修,当时谁也不知道汤姆逊为鳌头塔留下了靓影,也没有参考老照片中宝塔的样子,因而并没有完全按照原样修复。

至此,邓教授找到了140年前汤姆逊镜头前的那座古塔。

 

巍然一塔势参天

鳌头塔在清朝咸丰和同治年间被称为清远新八景之首,其“鳌头”的名字,有一个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

相传,滨江河口与北江交汇处,有一条凶恶的鳌鱼经常吞噬过往船只,严重影响了清远城和滨江人民的生计,于是,地方乡绅集资在西岸建造了一座塔,以镇住鳌头,令它动弹不得,故称为“鳌头塔”。

鳌头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永州通判钟于田倡建。鳌头塔高29.7米,共九层,为八面楼阁式,每面宽3.4米,建筑面积55.8平方米。砖砌,五平列狗牙砖出檐,下塑花纹,第二层刻有“高占鳌头”四字。

钟于田怎么也没有想到,4鳌头塔一柱擎天地矗立在北江河畔,经历了420年的岁月洗礼,成为清远人民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鳌头塔建成后,清远学子连登会榜,一时传为佳话。邑人皆称此塔钟灵毓秀、灵光四溢。自此以后,鳌头塔遂成为清远学子们心中的“圣地”,赴考之前必来拈香跪拜,祈祷许愿,祈求不负众望,一路凯歌高奏,中举人,继而进士及第。更希望应验那句箴言:登鳌头塔———独占鳌头。

鳌头塔成为清远地域标志后,塔下便成了风水宝地。气势恢宏的鳌塔寺建起来了,寺内的准提阁金碧辉煌,寺南的回清阁清幽雅致,每天吸引着众多香客和游客。每年的春日庙会,鳌头塔下总是引来众多文人骚客,处处莺歌燕舞。

420年来,鳌头塔多次重修,如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由清远分守道陈贽组织重修;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火烧毁后由知县张象乾组织修复;雍正七年(1729年)鳌头塔毁于飓风,四年后由知县夏宗谨组织修复;以后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同治元年(1862年)因毁于战火而先后两次重修。

曾任苏州知府和安徽兵备道加按察使衔的邑人郭志融撰写的《同治重修鳌头塔落成诗》道出清远士子的心声:

一枝矗立大河横,阅尽沧桑世几更。忽放笔花飞海水,全收佳气入江城。云间月照珠光动,天半风来铃响清。今日振衣登绝顶,便窥空阔想飞行。

为了营造歌舞升平的喜庆气氛,清远知县于同治元年(1862年)出榜重新评定清远新的“名胜八景”,文人墨客踊跃参与。经过评选,清远地域标志鳌头塔以“鳌塔晴烟”荣登榜首,其余七景是:松岗听雨、凤台朝旭、仙源飞瀑、笔架看云、峡口春帆、古寺晚钟、犀潭印月。

因为新八景是在咸丰至同治年间评定,故史称“咸同八景”,今人一般称之为“清远旧八景”,以区别于1987年评定的“清远新八景”。

清朝清远举人郭钟熙写的《凤城八景》中的《鳌塔晴烟》诗篇,至今仍被后人反复吟诵:巍然一塔势参天,矗起文峰障大川。定有奇人钟间气,常多瑞色袅晴烟。低笼密树浓于染,偏爱斜阳淡欲燃。拟赋凌云闲眺望,映波奚啻笔如椽。

鳌头塔1962年被清远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清新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探幽

 

鳌头怀古

北江下游,江面宽阔,水流平缓。徜徉其间,恰似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今天的北江,江水清澈见底,宽阔的河滩上,河砂细滑。

伫立塔下,临水听风,仿佛看到昔日塔下一派歌舞升平的胜景,仿佛听到清远文人骚客临水而吟的壮美诗篇。

你看,420年前的这一天,是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十一月十五日,清远城风和日丽,碧空如洗,城西滨江河口西岸,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上至县令,下至文人骚客,黎民百姓,相聚于鳌头塔下,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

永州通判钟于田位居上座,他看到由他倡议、集资建造的鳌头塔一柱擎天地矗立在北江河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鳌头塔建成以后,四年之间,清远学子连登会榜,一时传为佳话。邑人皆称此塔钟灵毓秀、灵光四溢。自此以后,鳌头塔遂成为清远学子们心中的“圣地”,赴考之前必来拈香跪拜,祈祷许愿。

巍巍鳌头塔,一柱擎苍穹。鳌头塔成为清远地域标志后,塔下也成了风水宝地。气势恢宏的鳌塔寺建起来了,每天吸引着众多香客和游客。明军在寺外设有兵营,派兵驻守鳌头塔,因此,鳌头塔又多了一项功能———军事望台。

鳌头塔在北江河畔安详地矗立了63年后,遭到兵灾毁坏。其时明朝已亡,满清军队在明降将吴三桂的引领下,挥戈入关,横扫中原大地。顺治七年(1651年)正月,“平南王”尚可喜攻克清远城,至此,清远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五年的战争,给清远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直到顺治十一年(1655年)清远城才恢复了生机。清远分守道陈贽拨款重修鳌头塔及其附属建筑。这是史载的第一次重修。

咸丰七年(1857年),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各地贫民相继起义,由农民领袖陈金缸、练四虎领导的红巾军接连攻克封开、广宁、四会、阳山、连州,直逼清远城,红巾军与清兵及地方民团展开了激烈的对垒,最后,红巾军攻克清远城,迫使清远知县程兆桂服毒自杀。

作为清远城防前沿阵地的鳌头塔地区,战况尤为惨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鳌头塔、奎光阁、回澜庙、奎文阁、回清阁、鳌塔寺、准提阁等名胜古迹被全部摧毁。残垣败瓦,惨不忍睹。

同治元年,为庆祝清远城的“光复”,清远知县动用公款重修鳌头塔,这是鳌头塔的第五次重修、也是最后一次重修,与上次重修仅距22年。

战争给清远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清远的文物古迹给予毁灭性打击。站在鳌头塔下,望着眼前这片野草丛生,杂树环绕的废墟遗址,内心尽是惆怅和悲伤。

俱往矣。历史的风烟已逝,多少风流人物,已随滚滚江水远去,惟有鳌头塔依然默默地镇守在江边,见证着清远发展的历史。登高远眺,滔滔北江,巍巍古塔,构成了壮丽的画面,令人精神振奋,顿生无限自豪之情。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网站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