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网络问政
首页 > 政务公开 > 部门动态
清远市清新区乡村振兴工作动态(2024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5-02-06 15:49 文章来源:本网 字体大小:【

清新区乡村振兴驻太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全覆盖完成镇情村情调研和防返贫监测对象首轮走访工作

       近日,清新区乡村振兴驻太平镇帮镇扶村工作全覆盖完成对太平镇各村(社区)的实地调研和防返贫监测对象首轮走访工作。按照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有关通知精神,第二轮驻镇工作队全体队员于8月8日进驻后第一时间开展调研走访工作。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现场察看等方式,用1个月时间全面了解太平镇23个村(社区)的党建工作、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收入、民生服务等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同时深入听取村干部有关发展计划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队坚持把筑牢防止返贫工作底线放在首位,积极开展全面排查和动态监测,全覆盖走访已退出的17户防返贫监测对象,了解其家庭成员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查看帮扶政策落实情况等。此轮调研走访共收集了包括村发展用地指标不够、村集体缺乏资源资金、部分村民小组食水保障不足、个别低保户房屋漏水等28个问题,并按轻重缓急有序协调处理。此外,工作队运用调研成果,协助镇农办完善《2024-2025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计划表》6项。通过调研和走访,工作队掌握了较全面的工作对象信息,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工作队将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有关工作任务,全力协助镇党委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一是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协助开展典型镇、典型村培育。二是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大力开展撂荒耕地整治、防止耕地“非粮化”以及持续对三类监测对象进行动态监测。三是统筹谋划帮扶项目,推动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加强驻镇帮镇扶村资金使用监管,指导扶贫项目和扶贫资产管理。四是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好清远研学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秦皇片区红色研学品牌,大力扶持虾稻、渔稻共生等项目,推动水果、麻竹笋、南药、灵芝种植及加工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注重党建赋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增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效能。六是协助镇党委、政府做好乡村振兴其它工作。(驻太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供稿)


典型村迎来了“CEO” “产业第一书记”引领村踏上致富快车道

       东社村,坐落于清新区禾云镇,坐拥于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23年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为全面贯彻省、市、区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工作要求,加快东社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禾云镇党委制定《关于选派禾云镇“两新”党组织党员担任村级党组织“产业第一书记”工作方案》,选派广东粤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于洪江同志担任东社党总支部“产业第一书记”,以党建促发展,探索发挥“两新”党组织党员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中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新农人”巧变“带头人”,走好产业振兴“致富路”。东社村共有10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754户3195人,常住人口1600人,其中60岁及以上700人,占43%。村庄老龄化、空心化严重,农田细碎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的耕作模式......在计划到禾云镇东社村创办企业前,来自山东寿光的“新农人”于洪江已经对粤北地区农村的整体情况和突出问题有了大致了解。于洪江与东社村“两委”干部多次下田、进林、入户,和村民交心,摸清了东社村土壤、气候、河流、农作物等自然资源优势和短板,为发展大棚蔬果种植项目落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3年底,于洪江向镇党委提出,要把党籍从山东转到禾云,并申请建立粤好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以“两新”党组织引领赋能,带动产业项目进一步发展。建立党组织后,作为支部书记的于洪江持续运用基层党组织书记“十个思考”,主动靠前服务产业发展,为东社村产业发展和联农带农出谋划策,探索出乡村运营的“东社模式”。粤好公司党支部和东社村党总支部联合镇党建、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盘清资产资源,理顺产业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农田周边排水灌溉基础设施,全面开展土地流转整合和闲置地整治,助力村庄农田实现由“零散”向“连片”的转变,切实解决产业项目建设的痛点、难点、堵点,将东社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300多亩土地整合整治,建成了连片的农业温室大棚后,让东社村走上产业振兴的“致富路”。

       二是“领头雁”激发“新动能”,精耕联农带村“共富田”。于洪江联合东社村打造以现代农业技术种植优质无公害绿色水果、蔬菜为主,结合观光、采摘为辅的粤好农业清远果蔬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总规划占地约1000亩,一期投入1500多万,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果蔬大棚100亩,实现年产优质无公害绿色水果、蔬菜约200万斤,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把“粮袋子”“菜篮子”变成增收的“钱袋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为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效益化,于洪江经常与东社党总支书记韦志亮到村里,挨家挨户地进行沟通,了解每一位村民、种植户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新型特色蔬果种植产业化的意愿,热情地向种植户们传授新型特色蔬果种植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通过向村民、种植户科普新型特色蔬果种植这种“新质生产力”,于洪江不断地引领当地种植户从原来种植普通型农作物,转型升级为标准化种植的贝贝南瓜、哈密瓜、黄玉西瓜等高附加值型特色蔬果产业,带动沙河片区周边种植户30余户参与到新型特色蔬果种植产业化的建设中。

       禾云镇党委在东社村产业发展中,也通过政策和资金给予大力的支持,并借助广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力量,把闲置的原东社小学改造成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中心,汇聚各方资源重点打造现代设施农业项目。随着产量的增加,大棚基地也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围绕“南瓜IP”,适时推出了南瓜干、减脂南瓜棒等广受消费者喜爱的新时代特点农产品,逐步形成了东社村独有的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大林、格坳等村小组的村集体年固定收益实现递增。

       三是“领头雁”激发“新动能”,精耕联农带村“共富田”。于洪江联合东社村打造以现代农业技术种植优质无公害绿色水果、蔬菜为主,结合观光、采摘为辅的粤好农业清远果蔬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总规划占地约1000亩,一期投入1500多万,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果蔬大棚100亩,实现年产优质无公害绿色水果、蔬菜约200万斤,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把“粮袋子”“菜篮子”变成增收的“钱袋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为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效益化,于洪江经常与东社党总支书记韦志亮到村里,挨家挨户地进行沟通,了解每一位村民、种植户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新型特色蔬果种植产业化的意愿,热情地向种植户们传授新型特色蔬果种植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通过向村民、种植户科普新型特色蔬果种植这种“新质生产力”,于洪江不断地引领当地种植户从原来种植普通型农作物,转型升级为标准化种植的贝贝南瓜、哈密瓜、黄玉西瓜等高附加值型特色蔬果产业,带动沙河片区周边种植户30余户参与到新型特色蔬果种植产业化的建设中。

       禾云镇党委在东社村产业发展中,也通过政策和资金给予大力的支持,并借助广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力量,把闲置的原东社小学改造成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乡村振兴人才服务中心,汇聚各方资源重点打造现代设施农业项目。随着产量的增加,大棚基地也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围绕“南瓜IP”,适时推出了南瓜干、减脂南瓜棒等广受消费者喜爱的新时代特点农产品,逐步形成了东社村独有的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带动大林、格坳等村小组的村集体年固定收益实现递增。(禾云镇人民政府供稿)


打造“1+2+3+4”矩阵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高标准建设

       近年来,清新区石潭镇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立足“生态农业研学小镇”发展定位,根据市、区关于镇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工作部署和《清新区石潭镇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方案》,结合现有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自然资源禀赋,坚持“提质、培优、引项目”的工作思路,依托“1+2+3+4”工作方法,高水平打造“十里稻浪 茶果飘乡”乡村振兴示范带。

       一、探索镇域名片,打造一个镇域产业园

全力打造石潭镇镇域现代农业产业园。根据《石潭镇镇域稻茶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方案》,围绕“稻、茶、果”三大产业核心,形成了镇域产业园和乡村振兴示范带“带园共建”新模式,通过沿线市政升级改造、沿线建筑提升、沿线景观改造、沿线精品特色村创建、美丽圩镇改造,融合镇域稻、茶、果三大核心产业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乡村建设成果。

       二、突出因地制宜,聚焦两个成效

       一是聚焦乡村治理成效。2023年,石潭镇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紧扣基层治理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推进数字乡村升级建设。目前,石潭镇已在第一批培育典型村的联滘村安装了多支AI监控,旨在将其打造为AI监控标杆村,并拟在全镇范围内安装700多支AI监控,从传统治理到数字化智慧升级。二是聚焦乡村建设成效。充分利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力量,在清新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石潭镇建设以“十里稻浪 茶果飘乡”为主题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大洛村、西安村、格水村、蒲坑村和联滘村5个行政村共15公里,沿线打造了9个特色村,并在联滘村建成总长约2.6公里的“彩虹道”,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三、推动三产融合,抓好三大核心产业

       一是丝苗米。立足广东省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清远市)建设,石潭镇深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聚力建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镇,2024年将完成1.3万亩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同时,我镇紧紧围绕绿色高产高效百亩攻关田和千亩示范片工作,石潭镇蒲坑村水稻绿色高效创建项目通过验收,促使“小田变大田”“低产田变丰收田”,助力清远市五大百亿丝苗米产业高质高效发展。二是蒲坑茶。近年来,石潭镇多措并举助力蒲坑茶产业发展,通过升级改造茶园、统一技术规范、完善配套设施、探索茶旅融合等途径,加快蒲坑茶产业链提档升级。目前,石潭镇蒲坑茶产学研一体化项目正式完工,标志着石潭镇第一个乡村研学基地建成,盘活利用原蒲坑小学打造成汇聚农业研学、乡村康养、(蒲坑)茶文化科普教育、(蒲坑)名优农产品展销等多种功能的蒲坑茶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三是澳洲坚果。石潭镇以典型村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发展带动整村发展,规划在大坑村、格水村周边新增种植相对连片澳洲坚果约5000亩,聚力打造石潭镇农文旅融合“坚果村”。为推动坚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石潭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农村科技特派员紧密联系,与广东远夏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澳洲坚果优良品种引种、繁殖与示范,为石潭镇澳洲坚果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及时雨”。

       四、积极破题突围,紧扣四大振兴

       一是破题环境振兴。紧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抓住村庄清洁行动工作契机,通过巧用公益“小岗位”发挥人居环境“大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激发村民“主人翁”以上,实现村村干净整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吸引青年归巢。二是破题基建振兴。充分利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作用和资源,逐步完善镇域各村居的基础设施,切实回应群众诉求,在G107石潭段沿线加装了224盏太阳能路灯只是起点,终点是实现石潭乡村未来面貌焕然一新。三是破题就业振兴。把握实施“百千万工程”重要机遇,引导联滘村、南楼村、中所村、大围村参与土地流转,主动探索流转模式,焕发闲置土地价值。依托广东省丝苗米跨县集群产业园(清远市)辐射带动作用,以“土地流转+带动就业”的方式,化解当地群众就业难题,带动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多渠道实现增收。四是破题集体振兴。探索整村运营路径,带动村集体资产、资源活起来,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整合流转土地近1500亩,以盘活联滘小学为核心区,以乡村运营激发乡村活力,盘活村集体及村民的闲置资源、资产,激发群众主动参与运营的热情,通过抱团联合、与民分利,促进共同富裕。(石潭镇人民政府供稿)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网站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