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清新区浸潭镇把“百千万工程”与助推绿美乡村建设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将资源禀赋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系统推动绿美生态建设从“点上”示范向“面上”铺开拓展,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相统一、互促进,为打造“特色山水康养小镇”增添绿色动能。
一、搭好“谋绿”框架,构建多元参与格局
(一)精准摸排,制定“绿色版图”。镇村干部对辖区内适宜增绿植绿的空闲区域进行全面摸排,充分利用“四旁”“五边”,精心制定乡村绿化“一张图”,标注植树点位,制定“一村一规划,一村一图纸”,实行挂图作战。经前期摸排,浸潭镇计划在2025年新增绿化点位84个,规划植树3.6万棵。
(二)广泛宣传,营造“绿美风尚”。动员32个村(社区)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乡贤座谈会、村民小组长会议等,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商议乡村绿化工作目标、任务和实施计划,动员党员群众认种认捐,齐心推进乡村绿化建设,目前累计筹集捐款约26.2万元。
(三)凝聚合力,共注“绿色力量”。以党建联建为抓手,积极联系各级单位参与乡村绿化,省市区镇村企六级联同响应,省委社会工作部、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员会、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区直结对共建单位、镇村干部职工、群众、粤海集团以及种植大户等多个单位积极参与,共开展6场大型乡村绿化植树活动,种植脆蜜金桔、龙眼、杨梅、闽楠、茶花、樱花树2520棵,全镇上下掀起新一轮植树热潮。
二、发挥“兴绿”效益,探索绿富共赢路径
(一)构建“企农”合作模式。浸潭镇积极与各村经济果树种植大户沟通协作,全面梳理种植计划,探索“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协同管理、共享收益”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农户的参与热情。例如,千影悦农旅度假区与管护农户签订“分红”协议,种植三华李1000棵;新寨村种植大户规模种植坚果约400亩、1万余棵,独石福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黄金果、红宝石果近2000棵,覆盖面积百亩,直接带动了周边百余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
(二)探索“五三二分”机制。白花塱村委会大塘村推行“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将约30亩土地转化为种植杨梅、龙眼等经济林木的基地,收益分配采取“五三二分”原则,即管理企业、合作社获五成,参与管护的村民得三成,村集体保留两成。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共建共管共护共享的长效机制形成,还显著提升了农户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三)用好“和美积分”经验。将“和美积分”制度融入乡村绿化,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苗木管护,今年,浸潭镇五一村在多个村小组种植小叶紫薇、宫粉紫荆等苗木363棵,通过“和美积分”激励机制,确保村民深度参与植树与后期管护,并明确苗木最终归属村集体与村民共有,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忱。
三、充实“植绿”内容,实施“一一二三”行动
(一)构筑一个核心景观走廊。在白花塱村省道沿路培植葱郁的樟树绿化带,融合生态涵养与休憩功能,升级为兼具文化展示、自然观光功能的立体化“绿美碧道”,让群众与游客在移步换景中尽享诗意栖居。
(二)绘就一个缤纷花树长廊。在桃源高速出口至桃源圩8.3公里沿线,计划栽植2580棵小叶紫薇,绘制“春观嫩芽、夏赏繁花、秋览彩叶、冬凝雾凇”的场景,打造集生态研学、文旅体验的农文旅康产业。
(三)打造两个春色大道。繁荣乡村绿化文化内涵,规划在大陂头至大夫田、云岗围村种植600棵玉堂春,大陂头至根竹坑路段种植900棵玉堂春,分别打造总长1.2公里、2公里的“春色大道”,以植物语言诠释乡村美学生机。
(四)编织三色生态长廊。在107国道沿线(五一村至曾屋村段)种植黄花风铃木44棵、紫薇83棵、宫粉紫荆69棵,450米花树景观带已成型,形成三色交织的生态长廊,实现景观和自然和谐共融,绘就植物多样、绿色充足、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
四、做好“护绿”文章,健全长效管护制度
(一)组建“三绿”护林队。充分调动镇村党员干部、社会团体、群众等人员的积极性,成立植绿工作队、护绿志愿队、养绿管护队。驻村工作组、村干部等组成植绿工作队,常态化开展乡村绿化活动;团员、巾帼志愿者等人员成立护绿志愿队,向群众普及乡村绿化知识;党员、群众组成养绿管护队,认领树木定期巡查,落实浇水、施肥、隐患排查等养绿工作。目前,共有199名人员加入“三绿”队伍,通过种植抚育、定期巡查等方式,掀起全面植绿护绿养绿热潮。
(二)构建全链条管护机制。制定《浸潭镇乡村绿化后期管护方案》,建立健全绿化养护管护制度和巡查考核机制,按照“谁种植、谁管护”和“属地管理、网格管护”原则,将绿化项目纳入管护机制,确保苗木的正常生长。
(三)打好“认种管”组合拳。制定全链条机制,通过开展乡村绿化培训、支持乡村绿化苗木、举办乡村绿化主题植树活动、建设主题林、打造“美丽庭院”、开展乡村绿化“回头看”活动,全力保障乡村绿化工作顺利开展。(浸潭镇人民政府供稿)
随着春回大地,太平镇各村抢抓农时,掀起春耕备耕热潮。农户们面朝土地背朝天、互相配合,平整苗床、播撒稻种、支拱膜、覆泥压边,一套育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在田间地头铺展开。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关系着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太平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力夺取粮食丰收,推动落实20536亩粮食和油料种植任务,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的稳步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党政同责,严守“部署关”
太平镇紧盯农时、抢早抓要,做到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一是及时召开粮食和油料生产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动员大会,成立春耕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好粮食生产工作和耕地保护工作,为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注入“强心剂”。二是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任务落实到岗。一方面通过事前摸底,了解种植需求,将任务分解到村小组、落实到地块。另一方面,建立“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的三级责任体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解决用水、农资、技术、应急等方面需求,全链条保障春耕生产。三是坚持挂图作战,进度上墙,按照时间节点销号推进。太平镇延续往年挂图作战的方式,督促各村每周落实粮食生产进度上墙,锚定目标、压茬推进,全力以赴抓好春耕生产工作。
二、优化服务方式,树立种植标杆,强化“培育关”
太平镇始终坚持树标杆、做示范、强引领,持续培育与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企合作、交流学习。一是推广托管模式,实行社会化服务。目前太平镇累计流转1500多亩耕地给广东稻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种植示范基地,主要推进水稻、马铃薯、小麦、蔬菜等农作物种植,确保粮食稳产保供、提质增效。二是打造育秧示范点,开展早稻集中育秧。通过镇级财政投入资金12万元,村委会作为实施主体的模式,开展集中育秧工作,因地制宜安排了共20亩育秧面积,打造了以楼星村、大楼村、蒲兴村为代表的科学化育秧示范基地。通过打造示范点,以一批高质高效高产示范样板,充分调动了农户春耕积极性,带动扩大早稻面积。
三、夯实生产基础,坚持三向发力,筑牢“保障关”
(一)开展农资巡查行动,确保春耕农资市场及时足量供应、农资质量安全。通过核对资质、查阅台账、检查商品等方式,重点对辖区内13家农资店开展全面排查,进一步加强对农资店的监督,有效净化农资市场经营环境,杜绝假冒伪劣产品。
(二)保障农田基础设施,确保灌溉水源充足。发动企业、村等力量协助完成4.5公里、315立方米的农田灌排沟渠及2.1公里、9600立方米河道清淤工程,有效保障灌溉渠网安全畅通,确保群众和良田能及时用上水、用好水。此外,对全镇6座中小型水库及3个山塘、19个小水电站、4条堤围等水利工程,以及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工作落实情况、河道行洪安全问题等进行排查,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春耕做好基础设施保障。
(三)落实技术帮扶,实现“藏粮于技”。为推动农业技术落地生根,邀请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选种、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春耕前,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到太平镇开展系列科技帮扶活动,针对农户提出的问题逐一解答和技术指导,提出多项科技帮扶措施。如在龙湾村,特派员团队指导种植户实施先进的滴灌、管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供先进的机器人采摘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在稻旭农业示范基地,特派员团队针对土壤肥力问题,指导农户进行土壤改良;在金门村,针对部分玉米田发育不良的问题,特派员团队做出专业诊断及改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技术下乡活动,为农户们提供了科学、实用的种植知识,将高校智慧转化成了田间地头的生产力。(太平镇人民政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