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实上级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部署要求,切实规范公务接待活动,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提升管理服务效能,2024年12月,清新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实施“公务餐”改革。该改革以“企慧宝”智慧食堂系统为核心抓手,通过制度、技术、协同联动,把全区各镇各单位的机关食堂串联成一个“网上大食堂”,打通全区食堂纵向、横向联网通道,推动各镇各单位食堂之间实现“卡码脸”通刷,构建“定点自费、高效透明”的公务就餐新模式,有效破解传统接待难题,降低行政成本、减轻基层负担。
锚定痛点破题,构建制度保障体系
明确改革框架。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财政局联合制定《清远市清新区“公务餐”改革实施方案》《清远市清新区“公务餐”实施办法(试行)》,将全区各镇、区各直单位食堂设为“公务餐”定点用餐点,规定区内公务人员开展一般性公务活动时,须在定点食堂自费就餐,特殊情况(会议、培训、市外来宾接待)除外,取消传统“带函接待”模式,实现“谁接待、谁出钱”向“接待谁、谁出钱”的转变。规范运行细节。根据实际制定统一公务餐收费标准,在定点食堂设置专门“公务餐”取餐窗口,提供快速就餐通道;统一跨食堂结算标准,确保“三公”经费管理透明化,从源头上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与腐败”。
借力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就餐体系
搭建“网上大食堂”。联合中国工商银行清新支行引入“企慧宝”智慧食堂系统项目,由银行无偿提供设备、系统及运维服务。对食堂物联网智能门禁、识别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串联全区34家机关食堂,覆盖74家机关事业单位及8个镇,服务人群共计8689人,实现“卡码脸”通刷,解决跨单位、跨地域公务就餐难题。优化就餐流程。推行“线上预约订餐+线下刷脸支付”模式,简化传统审批、报销流程。公务人员通过工商银行APP即可完成订餐、支付,系统实时生成订单数据,全程留痕可追溯,大幅提升公务活动效率,避免“审批慢、找票难”等问题。持续迭代系统功能。根据使用反馈问题优化系统功能,解决识别延迟、支付故障、网络卡顿等问题;上线了“整周菜单展示”“跨区用餐申请审核”“扣款通知及订单详情查询”等功能,满足公务人员多样化需求,提升使用体验。
健全协同机制,保障改革落地见效
建立联动推进机制。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与区财政局形成工作合力,召开“公务餐”改革培训会、项目答疑会、进度推进会,统筹协调系统部署、人员培训、问题解决等工作;引导系统运维团队做实服务保障,驻点做好公务人员信息采集、开立账户等前期工作,确保系统与食堂运营无缝衔接。强化动态督查。成立由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区财政局协同的“公务餐”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改革整体规划;建立“公务餐”改革动态督促检查机制,定期核查公务餐消费数据,重点监督“吃而不付、付少吃多”等违规行为,通过“制度约束+技术溯源”双重保障,确保改革执行不打折扣。分层推进覆盖。改革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完成区政府机关食堂(含31个单位)及8个镇食堂系统互联互通并于2024年12月开始试行;第二阶段拓展至34个区直单位食堂,逐步实现全区机关食堂“一卡通”,同时推进偏远片区食堂智能化改造,将派出机构纳入联网体系,扩大服务覆盖面。目前,“公务餐”改革项目将继续覆盖公安系统的18个派出所和警务室及卫生系统各医院(正处于布线和安装阶段)。
改革成效显著,形成可复制经验
成本大幅降低。公务接待支出同比呈下降趋势,经统计2024年上半年清新区8镇接待费用为329528元,2025年上半年区内8镇接待费为18842元,对比节约310686元,极大减轻了基层单位接待费用,预计全区8镇每年可节省接待费用超60万元。效能与廉政双提升。线上化流程使公务活动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监管杜绝隐形“四风”问题,廉政风险有效降低;公务人员对“便捷就餐、透明管理”的满意度较高,树立了党政机关“节俭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提供示范样本。作为全省首个“公务餐”改革地区,清新区通过 “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了一套流程清晰、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改革方案,为全市公务接待管理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