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掠金涛涌,机鸣垄篆新。3月下旬,当清风拂过清新区山塘镇恒平村的田野,翻涌而出的马铃薯如金色浪潮在田间翻滚。农机铁臂挥舞间,6000斤的亩产数据跃然沃土之上。
曾连续多年,恒平村1500多亩良田缺乏耕种非粮化严重,始于2023年的田埂革命,让这片良田回归了产粮的属性,深秋种马铃薯或蔬菜,春种稻,“稻薯轮作”“稻菜联动”,揭开了产业振兴的“新密码”……
大力发展产业,实现强村富民
恒平村下辖10个自然村500多户2300多人,拥有良田1500多亩,人均耕地不到一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绍明表示,由于大多青壮年不在家,每家每户的土地分散等多种因素,村里的田多年没有人耕种。
土地有多分散?徐绍明说,他家七口人,共有三亩多田,分成7块,最大的一块不到一亩,最小的田只有一分多,每块田都分布在不同地方,机械化耕作不可能实现,所以很多群众不愿意种,“大家都把田租给别人来种甘蔗或者冬瓜,非粮化严重。”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产业化发展才是出路。2023年底,徐绍明带领村“两委”干部“昼谈夜访”,深入群众家里,做群众工作,征得大家同意,将1500多亩良田整合流转承包给一家专业农业公司运作。经过一年多的运营,曾经支离破碎的“补丁田”,终成阡陌纵横的“黄金地”。
“还有一百多亩没有整完。”3月底,在恒平村的良田间,工人们正在田中将机械翻出来的马铃薯挑拣、分类、装箱。60多岁的村民张国全正在忙碌,他说,在这里做工一天100元,去年下半年种马铃薯开始,他就开始在这里做工,“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活干,在家门口很方便,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
像张国全一样在这里做工的村民一天最多的时候超过100人。徐绍明表示,土地流转承包最大的好处就是,除了地租之外,解决了村里一些村民就业问题,这些人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超过了60岁,一天工作8小时,劳动强度不大,还能增加大家伙的收入。
富民工作实现了推进,强村工作也没有落下。恒平村第一书记罗卫军表示,村集体有几百亩鱼塘对外出租,加上其他村集体物业出租等收入,村集体一年收入有25万元左右。目前,该村采取“国资委+村党组织+商家”的合作方式,盘活了村委会旧址及周边的闲置用地,规划建设山塘镇腊味加工厂恒平车间。未来,通过开发腊味食品加工技术,还将推出“腊鱼”“腊鹅”等风味制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田里种出产业链,车间酿出共富味”。
提升村容村貌,筑牢幸福底色
距离村委会不到一百米远,3月初马铃薯就已经收获结束的100多亩水田里,插秧不久的早稻已经迎风摇摆。一条马路之隔的恒平四村,规划周正、四四方方,村道和小巷笔直;红砖的村居外墙,经过抛光、上色、防水、点缀装修后,风格整齐划一,看上去赏心悦目;路边的小公园,村民家门口篱笆围起来的小菜园,春日里,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
走进一个丁字路口,一辆大货车经过掉了几坨泥巴,徐绍明看到后,第一时间走进村民家里借来了铁锨和扫把,清理干净。“现在村里环境这么好,可不能因为一点泥巴影响了大家的心情。”他说,现在村民对环境卫生都很爱护。
据了解,恒平村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发展为契机,结合地域优势和特色资源,发展产业的同时,不断提升村容村貌。2024年11月,恒平村正式动工村居的外立面改造工程,在此之前,则进行了“三清三拆三整治”。该村党总支委员李丽梅表示,外立面改造村民都非常支持,但“三清三拆三整治”难度就大很多。
恒平四村的一吴姓村民做建筑方面生意,在自己家门口占道建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棚子,用来存放建筑材料,该棚子就在村口,属于被拆的范围。村民小组长吴永洪多次上门做工作,该村民都不同意,原因是对方建棚子投入了2万多元,拆了以后,建筑材料没地方放。
“我们进行‘三清三拆’是没有任何补偿的。”徐绍明表示,但问题总要解决,后来村“两委”研究后,将属于村集体一处老屋给吴姓村民存放建筑材料,再后来该村民因为其他原因不做建筑业务,徐绍明又通过自己的人脉帮助吴姓村民卖掉存储的建筑材料。这也使“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恒平村先后拆除旧牛栏、猪舍、柴棚等三旧房屋70多间,外立面改造工作也进展顺利,同时,绿化、美化、“四小园”建设等同步推进。如今横坪下辖的10个自然村创建成功美丽乡村特色村1个、整洁村9个。
从产业到人居环境,恒平村正在发生蝶变。从“钱袋子”到“小园子”,这里褪去了落后的蝉衣,唱响了崭新的致富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