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浸潭镇将动员各方力量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充分调动老干部、老党员、老支书、退役军人、乡贤、村民小组长等各界力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凝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各项工作合力,形成群策群力的生动局面,推动社会力量在“百千万工程”工作中实现同频共振。
银龄力量助力乡村发展
邻里矛盾调解、政策宣讲、志愿服务、基层治理……在浸潭镇,活跃着一支由老干部、老党员、老支书组成的银发志愿服务队伍。为进一步激活“银龄力量”,浸潭镇坚持党建引领,注重用心服务,构建“1+3”联动模式和党员首议制度,持续激发银龄力量的新活力。老干部、老党员和老支书等群体,组建“乡村发展智囊团”,定期开展座谈会,让他们凭借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百千万工程”、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出谋划策。今年以来,已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30余次,协助镇平安法治办调解矛盾纠纷12件。
在浸潭镇文化站开展的“七彩假期”公益课堂上,退休党员、退休干部主动返乡担任志愿者,将自身学识化作滋养童心的甘露。课堂上,志愿者老师从控笔练习、姿势纠正到运笔技巧,都手把手指导孩子们,鼓励他们通过反复临摹,体会“横平竖直”中的力道与韵律。墨香弥漫中,孩子们专注练习,老师随时示范点拨。这种互动教学不仅传授了书写技巧,更让孩子们在一笔一画间感受到汉字结构的对称之美与线条的灵动之韵,将规范书写升华为艺术感知。
退役军人扎根基层
在“百千万工程”、乡村治理、产业发展领域,退役军人的身影同样活跃。他们凭借在部队中培养出的过硬素质和丰富经验,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全镇共有“兵支书”6名,“兵委员”8名。
在白花塱村,有一位“老班长”——“兵支书”陈桂新。为推动村中产业发展,陈桂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流转土地,逐村逐户与村民沟通,在郑上、郑下、大塘、寨脚等自然村流转数千亩土地。同时,他立足本村资源挖掘特色,成功引进清远市语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麻竹笋加工项目、必成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标准现代立体农业产业项目”以及千影悦农旅度假旅游等三大项目,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白花塱村成功入选“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作为村里产业发展的“领头雁”,陈桂新见证着党建引领下特色产业从起步到兴旺的历程。
为切实解决村民饮水难题,大树墩村党总支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兵支书”陈仕夫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敲门行动”,逐户摸排用水需求,召开党员大会集思广益;积极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建立党员责任岗,全程跟踪项目进度。通过“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民生实事办理效能,有序推进大树墩村新建自来水厂建设。
乡贤带活乡村经济
依托资源禀赋,浸潭镇以大力推进新乡贤回归工程为契机,以“民宿+”为切入点,引导众多乡贤回乡反哺,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在建设运营民宿的同时,浸潭镇结合各村特色,依托乡贤资源,积极引进农事体验、研学旅行、拓展团建等配套项目,丰富了旅游业态,带动周边村民入股投资、就业,并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形成了民宿带富产业链,激发共富活力。
毗邻浸潭镇龙须带水库的横畔村,将乡村民宿确立为核心产业。返乡乡贤牵头注册“又壹村民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统一规划改造为高端湖景民宿集群。成立“横畔乡村运营中心”,集中盘活村内民宿与农副产品资源,并与桃花湖等周边景区串珠成链,构建完整旅游产业链。同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24年,横畔村成功创建生态村,现已建成湖曦云栈等2家精品民宿,另有2家正在施工,累计提供十余个就业岗位;其中湖曦云栈2024年营业额达180万元,接待游客3500人次。
“小组长”带头办好身边实事
浸潭镇聚焦村民小组长“四做到”,充分激发“神经末梢”活力。推动村民小组长带头组织文娱活动、志愿服务等,凝聚村民共建和美家园的热情,夯实发展根基。大陂头村坎下村小组反映黑底化工程的乡道路基过高引发的雨水倒灌问题,村长郑镜清主动到村党总支部汇报情况,并与镇级业务部门积极沟通,提出路基改造设想,协助相关部门在48小时内完成路基降高和管网疏通,解决雨水倒灌问题。浸潭镇创新制定了《浸潭镇“和美积分”实施方案》,把乡村基层治理事务转化成具体的积分项目。村民通过参与项目获取积分,记录在“和美积分存折”,可兑换相应的物质奖励,村民小组长引导群众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转习惯、以习惯化新风,全镇已有205户常住村民参与“和美积分”活动,开展“我是值日生”“清洁家园行动”186次。
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乡村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接下来,浸潭镇将继续深化“五方力量”的汇聚与融合,不断探索创新参与机制,为“百千万工程”注入更强大的动力,书写更加精彩的实践答卷。
附图:
(退休干部加入“乡村发展智囊团”定期开展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