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浸潭镇渔汕村的四千亩鹰嘴桃基地绿意盎然。作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建设项目,这片土地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厚望,持续释放乡村振兴的蓬勃动能。
继7月23日首场农技特派员“把脉开方”专题指导取得显著成效后,8月28日,浸潭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再度联合清新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邀请广东省农业乡村农技轻骑兵、高级农业技术员梁世居走进基地,开展以“科技入户,提质增效”为主题的鹰嘴桃种植技术专题培训,为鹰嘴桃精细化管理和绿色生产注入新动能。
技术融合:前期培训初见效,本期聚焦新难题
今年首场鹰嘴桃技术指导活动中,农技特派员叶国军深入田间,重点针对鹰嘴桃修剪、疏果、水肥管理等关键技术进行手把手教学,受到农户广泛好评。基地负责人黄颖诗表示,通过首次培训,工人们对“长枝修剪”“合理负载”等技术要点掌握明显提升,树体结构优化初步见效,果实品质改善稳步推进。
在此基础上,本次培训更聚焦山地规模化种植中的痛点难点,推动鹰嘴桃管理进一步走向标准化、绿色化。培训伊始,梁世居总监立即深入基地开展“田间问诊”。他仔细查看树势、土壤状况和枝叶生长,结合前期技术落实效果,指出当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场教学:精准示范操作,解决技术难题
活动现场,梁世居仔细察看树势、土壤和枝叶现状,不放过任何细节。他指出:“鹰嘴桃是桃类中最需要精细管理的品种,尤其在咱们这种山地环境下,必须采取更科学的管理方式。”他还现场演示了“埋施”技巧,强调要在树冠外围采用放射状或对角沟施的方式,并深入讲解了“冬肥秋施”的重要性:“山区气温低,肥料分解慢,秋季施入基肥可以让树体提前储备养分,到来年春季迅速转化为生长动力。”他还根据基地土壤特性,详细介绍了有机肥与化肥的科学配比方案,为农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黄世居巡查时发现部分植株树干发黑的迹象,他现场讲解到:“这些树干出现流胶症状,这是病菌侵染的信号。要注意定期巡查,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他进一步建议,“接下来要加强栽培管理,优化树体结构,强化病虫害预防,这样才能实现持续优质丰产”
互动课堂:答疑解惑凝共识,创新方案获认可
随后的室内研讨环节气氛热烈,变成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田间移动课堂”。梁世居多次强调:“再好的技术,也需要有人来执行。这么大面积的基地,必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管理团队。”他建议基地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重点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带头人。黄颖诗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确实需要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接下来我们计划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全面提升种植管理水平。”
基地负责人黄颖诗关切地询问:“我们基地面积大,山地地形复杂,人工除草成本一直很高,有没有既省钱又高效的好办法?”梁世居肯定地点点头,给出了创新解决方案——“绿肥除草”。“对于规模化果园,尤其像你们这样的山地基地,我们推荐‘以草治草’——种植绿肥。”他进一步解释道,“例如肥田萝卜,生长快、覆盖强,能有效抑制杂草萌发,同时还能疏松土壤、增加有机质含量。就是优质的绿肥,实现抑草、培肥、保水三效合一。”这一生态防治理念让在场农户耳目一新,纷纷点头称赞。基地负责人黄颖诗现场就询问起绿肥种子的购买和种植时机来。
与会农户也纷纷就病虫害防治、林下经济发展等问题踊跃提问,梁世居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务实。
技术服务持续赋能,产业升级谱写新篇
浸潭镇人才驿站持续以“精准滴灌”模式开展农技服务,不仅及时为种植户解决生产难题,更注重建立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和培育本土力量。两次培训虽侧重不同,但都紧扣鹰嘴桃全周期管理,从树上到树下、从技术到理念,逐步推动产业走向优质高效。基地负责人黄颖诗表示:“这两次的培训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我们会把学到的技术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不断提升鹰嘴桃品质。”
目前,渔汕村鹰嘴桃种植规模已超4000亩,其产品以“香、脆、甜、爽”的口感畅销全国。依托人才驿站的持续赋能与科技支撑,浸潭镇正稳步推进鹰嘴桃产业全链条升级。未来,人才驿站将继续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链接省、市、区三级农业技术资源,在鹰嘴桃、丝苗米、麻竹笋等特色产业上持续开展系列关键农时培训与专家回访,为浸潭镇“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谱写更精彩的科技兴农新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崭新篇章。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