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网络问政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文件 > 其他文件
印发清新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8-17 10:52 文章来源: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大小:【

各镇人民政府、笔架林场,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清新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方案〉的批复》(清主规办〔2011〕6号)和《关于印发县(市、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清主规办〔2012〕1号)精神,经县政府同意,现将《清新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试行。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
    
    
    
    清新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方案
    
    
    清新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县(市、区)基本概况 1
    二、区域定位 1
    (一)中国休闲养生及生态旅游名城 1
    (二)粤港澳都市农业生产及观光基地 2
    (三)广佛清先进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基地 2
    (四)滨江生态宜居新城 2
    三、发展目标 3
    四、空间开发战略格局 4
    (一)空间开发总体战略格局 4
    (二)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 4
    (三)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5
    (四)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7
    五、分区开发指引 8
    (一)城市功能提升区 9
    (二)城镇与工业集聚发展区 11
    (三)都市农业与村镇发展区 12
    (四)生态调节区 14
    (五)禁止开发区 15
    六、重大行动计划 17
    (一)清远主城“新区”建设计划 17
    (二)宜居“慢城”建设计划 18
    (三)都市农业及观光基地建设计划 18
    (四)先进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基地建设计划 19
    七、规划实施 20
    (一)县级人民政府职责 20
    (二)镇级人民政府职责 22
    八、示范项目 23
    图录:
    附图1:清新县空间开发战略格局图
    附图2:清新县城镇化战略格局图
    附图3:清新县产业发展战略格局图
    附图4:清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图
    附图5:清新县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图
    
    
    一、县(市、区)基本概况
    清新县位于广东的西北部,与清远市区相连,是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带。距广州国际机场30公里,距广州68公里,与香港、澳门距离不足200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2353平方公里,县下辖8个镇,1个林场。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68.6万,其中,非农人口7.6万,城镇化水平约31%。全县GDP200.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0.1:61.9:28。在全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已明确地将清新县划为重点发展区域,确定了清新县作为北部山区经济增长极、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重点转移区的主体功能定位。
    
    二、区域定位
    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建设中国休闲养生及生态旅游名城、粤港澳都市农业生产及观光基地、广佛清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和配套新兴服务业基地以及滨江商务宜居新城。
    (一)中国休闲养生及生态旅游名城
    依托奇特的地质地貌和自然景观,整合、包装、提升现有旅游资源,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乡风貌,优化城市管理、提升服务品质,着力推介以温泉、漂流、奇洞、龙舟为主打名片的旅游品牌,将生态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探险文化与旅游休闲文化有机融合,打造独具魅力与特色的中国休闲养生及生态旅游名城。
    (二)粤港澳都市农业生产及观光基地
    以清远麻鸡、乌鬃鹅、骆坑笋、食用菌等一批久负盛名、驰名中外的土特产为基础,全力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建设生物药业基地、优质水产种苗繁殖和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环保型高效饲料生产基地、出口型水产品加工基地等四大基地,力争将清新县建设成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区域性的农业旅游观光基地。
    (三)广佛清先进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基地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大力发展产业转移园区,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强化产业导向,提升产业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工业园区管理机制,促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完善园区产业链条,建设成为广佛先进制造业及配套新兴服务业配套最完善、环境最适宜、政策最优惠的产业转移基地。
    (四)滨江生态宜居新城
    充分发挥县城紧靠清远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全面打通交通瓶颈,融入大市区,大力发展与主城区配套错位的特色商贸及房地产、文化休闲产业,拉动县城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依托邻近广佛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大广佛1小时生活圈,全力打造广佛清滨江生态宜居新城。
    
    三、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按照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总体部署,围绕“活力清新、有序清新、绿色清新、和谐清新”的发展目标,努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活力清新”:抓住珠三角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体的新兴服务业,主动发展以产业转移为核心的绿色工业,积极发展依托特色与品牌引导的乡村经济,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到2020年,全县GDP总量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人均GDP达到8万元。
    “有序清新”: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规范国土开发秩序,合理控制城乡建设规模,保障410.58平方公里的耕地保有量,380.71平方公里的基本农田以及1546.43平方公里的林地空间,在此基础上形成功能明晰、开发有序的国土开发格局。
     “绿色清新”:充分发挥和维持生态环境优势,构建生态安全的地域开发格局。摒弃传统工业化的“黑色”发展路径,走“生态环保”的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镇、生态园区”。营造城市与自然融汇、产业与生态协调的优美格局。
    “和谐清新”:通过城乡分工协作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构造人人享有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的不断改善,缩小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四、空间开发战略格局
    (一)空间开发总体战略格局
    构建“核心优化、双轴拓展、西北保育”的国土开发总体战略格局。(附图1:清新县空间开发战略格局图)
    “核心优化”:即优化提升县城核心区域。发挥县城毗邻清城的区位优势,加快与清城区的一体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务会展、商贸物流、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充满活力的清远主城“新区”。
    “双轴拓展”:即依托清连高速、清西公路,构成国土空间开发与拓展的主轴线。沿线重点开发禾云、龙颈及太平、三坑等镇,依托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太平盈富工业园以及龙湾电镀定点基地三大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西北保育”:即合理开发北部及西部山地。严格控制清北地区以及清新西部山地的开发强度,采取点状集聚的模式,进行适度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适度发展水泥等资源型产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起微山生态屏障和滨江水源涵养区。
    (二)城镇化发展战略格局
    形成“一核、三心、三区、两轴”的城镇化发展格局。(附图2:清新县城镇化战略格局图)
    “一核”:以太和镇为核心,建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快与清城区的一体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充满活力的清远主城“新区”。
    “三心”:以太平镇、禾云镇和浸潭镇分别作为带动县域南、中、北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和服务中心。
    “三区”:包括南、中、北三大城镇化集聚发展区,南部由县城综合服务功能组团、太平工业组团以及三坑镇、山塘镇休闲旅游与都市农业组团共同打造南部城镇综合功能集聚发展区;中部依托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重点建设禾云镇、龙颈镇两大工业城镇,建设中部工业城镇集聚发展区;北部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北部生态小城镇集聚发展区。
    “两轴”:包括沿清连高速城镇发展主轴以及沿清西大道城镇发展主轴。
    (三)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形成“四区、两带、三园”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战略格局。(附图3:清新县产业发展战略格局图)
    “四区”:县城“休闲旅游与综合服务产业区”:抓住空港经济、高铁经济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县城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优势,加快与清城区的一体化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以及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咨询、商务会展、旅游综合服务业。
    清西“休闲旅游与都市农业发展区”:位于清西平原,包括三坑镇、山塘镇,发挥生态农业以及旅游资源优势,依托清四公路带的建设,大力发展温泉度假、体育休闲、现代农业生产、农业观光旅游,打造集都市农业与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产业综合示范区。
    中部“生态型加工制造业集聚区”:位于县域中部,包括太平镇、龙颈镇、禾云镇,依托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太平盈富工业园以及龙湾电镀定点基地三大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制鞋、制衣、食品加工、纺织、陶瓷等传统产业,引进电子、汽配、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生态加工制造业集聚区。
    北部“生态旅游与农、林综合发展区”:包括北部的石潭镇与浸潭镇,依托资源与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林、旅游业,适度、集约发展水泥等资源型产业,建设生态旅游与农、林综合发展区。
    “两带”:
    “清西大道产业集聚发展带”:沿清四公路,串联太平盈富工业园、龙湾电镀定点基地等工业园区以及众多的旅游景点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全县重要的生态经济与现代工业集聚发展带。
    “滨江产业集聚发展带”:滨江沿岸,由南至北串联太和、龙颈、禾云、浸潭、石潭等城镇节点以及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浸潭-石潭水泥基地等工业集聚区和众多的旅游景点,建设成为全县重要的休闲旅游与生态工业集聚发展带。
    “三园”:主要包括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太平盈富工业园以及龙湾电镀定点基地三大工业园区。
    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新型陶瓷清洁生产基地以及陶瓷传统工艺升级改造生产示范基地。
    盈富工业园:打造成为纺织、服装、制鞋等轻加工业以及汽配、电子等先进制造业基地。
    龙湾电镀定点基地:打造成为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电镀生产链的配套服务基地。
    (四)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形成“一心、一屏、二廊”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附图4:清新县生态安全格局图)
    “一心”:即太和洞-笔架山生态绿心,包括笔架山森林公园、太和洞保护区、明霞洞保护区,是由县城中心区向郊区过渡的边缘地带,是整个清远中心城区的 “绿肺”以及重要的郊野游憩区。
    “一屏”:即起微山森林生态屏障。位于县域西部,是起微山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滨江的重要水源地。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是清远市西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二廊”:包括“北江生态廊道”和“滨江生态廊道”,是全县以及清远中心城区乃至下游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对于保障清远中心城区以及广州、佛山的供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要注意构建河流生态廊道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洪功能。
    
    五、分区开发指引
    根据《清远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纲要》(2010-2020),以镇(乡)基本单元,将全县划分为城市功能提升区、城镇与工业集聚发展区、都市农业与村镇发展区、生态调节区、禁止开发区五类主体功能区。
    (一)城市功能提升区
    1.区域概况
    主要包括太和镇,扣除分布于镇域内的各类禁止开发区域,面积85.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5%。
    2.功能定位
    与清城区二位一体的城市中心区,是全县商贸物流高度发达的科技、文化、行政、商贸和物流中心,体现城市特色以及文化风貌的核心区域,宜业、宜居、宜游的滨江商务宜居新城。
    3.发展方向
    培育高端职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体现城市竞争力;
    加快与清城区的一体化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对接;
    控制开发强度,避免蔓延式拓展;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优化老城区空间,继承发展城市传统文化;
    推进“三旧”改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4.开发指引
    ——以“中提西进北扩”为方向,繁荣中心区、改造迳口区、规划回澜区,进一步“扩容提质”,按照“倚山兴业、滨水安居”的空间布局模式推进南部滨江居住发展带、中部产业发展带、北部休闲旅游发展带的建设。
    ——强化商贸服务功能,加快县城“商圈”建设,重点打造金海马广场、景源都汇旅游品商场、美林商业广场、星光步行街、城北世纪广场、滨矿·金五菱等六大“商圈”,促进县城商业繁荣发展。
    ——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带动,引入“生态”内涵,提升城市品味,重塑城市形象;拓展滨江空间,以轻工制造业、旅游服务业为带动,塑造充满活力的现代生态新城的形象。
    ——站在“大清远”的高度来解决区域空间发展问题,打破行政藩篱,加强与清城区的空间整合,建设二位一体的清远中心城区。
    (二)城镇与工业集聚发展区
    1.区域概况
    包括太平镇、禾云镇,扣除分布于镇域范围内的禁止开发区域,面积601.5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56%。
    2.功能定位
    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以及城市化区域,重大项目布局的主要地区,珠三角核心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3.发展方向
    ●促进人口与产业集聚,推进城镇化特色化与工业园区化;
    ●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把握开发时序,实现国土空间有序开发;
    ●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进规划环评,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空间布局,推进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
    4.开发指引
    ——促进工业向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盈富工业园以及龙湾电镀定点基地等三大产业园区集聚。其中,盈富工业园的主导产业为轻纺、电子电器、机械零部件加工、精细化工等;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主导产业为绿色高档陶瓷、铝型材、物流仓储、小五金等,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陶瓷清洁生产基地以及陶瓷传统工艺升级改造生产示范基地。龙湾电镀基地主导产业为电镀、印染等,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治污、统一减排”的要求,突出环保理念先行,引进全国最先进的污水处理企业入园,打造全国一流的示范性环保工业园区。
    ——依托桂湖天塘山等旅游资源,重点打造集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商务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业。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以金碧桃园天下等房地产项目为龙头,发挥其连锁效应,带动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
    ——依托优质水产、竹笋、砂糖桔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清远粤北生态农业示范区,实现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
    (三)都市农业与村镇发展区
    1.区域概况
    包括山塘镇和三坑镇,扣除分布于镇域范围内的各类禁止开发区域,面积199.0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46%。
    2.功能定位
    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面向广大城乡地区提供现代公共服务的城镇化地区,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宜居、宜业”的紧凑型现代化村镇,创新城乡管理体制的重要载体,提供鲜活农副产品、观光休闲、改善生态环境的现代都市农业基地。
    3.发展方向
    ●积极接受城市功能提升区以及城镇与工业集聚发展区的辐射,引导产业集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中心镇、重点镇辐射带动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共服务配套,重点配套现代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基地示范区,建立现代化农业体系,加快资源环境友好型都市农业的发展。
    ●完善村镇居住发展环境,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创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紧凑型现代化村镇。
    ●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重点乡镇中小河流治理步伐;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适时开展“村村通自来水”试点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
    4.开发指引
    ——建设成为全县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农副产品基地,重点建设清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和建设;适度开发有特色的农业观光、休闲园区,发挥都市农业的观光、科教、休闲功能。
    ——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产业,重点推进山塘镇的布辘、三坑镇的温泉特色旅游。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公共服务配套的相对集中,形成公共服务中心;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四)生态调节区
    1.区域概况
    包括龙颈镇、浸潭镇、石潭镇以及笔架林场,扣除分布于镇域范围内的各类禁止开发区域,面积1193.9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73%。
    2.功能定位
    北江流域的重要的水源地,广东北部的重要生态屏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全生物多样性和维护自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重大生态意义的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区以及生态旅游区。
    3.发展方向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智谋发展与生态保育区功能相容的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发挥本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的作用;
    ●着重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石灰岩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和生物多样性。
    4.开发指引
    ——以滨江上游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石灰岩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加强森林生态建设与石灰岩生态修复。
    ——依托清泉湾、龙景湾等旅游资源,重点打造集生态山水、温泉疗养、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商务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做大做强旅游业。
    ——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以恒大金碧桃源天下等房地产项目为龙头,带动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
    ——做好龙须带水库集雨面积范围的开发规划,加强水源涵养工作,配合滨江河综合治理工程,保障库区水源,把水库作为战略后备水源保护起来。
    (五)禁止开发区
    1.区域概况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依法设立的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重要水源地等。全县共有禁止开发区域273平方公里(未包括基本农田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1.60%,包括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
    2.功能定位
    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保障饮用水水资源安全、保全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区域。
    到2020年,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质量进一步提升,风景名胜、地质遗迹、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保护,形成具有岭南山区特色的自然和文化体系;实现区域内人口有序转移。
    3.发展方向
    ●以保护生态环境、水源安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为主要发展方向;
    ●切实保证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
    ●着重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石灰岩生态系统的原生性和生物多样性;
    ●发挥本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的作用;
    引导区内人口内聚外迁,有序转移。
    4.管制原则
    ——实行强制性保护。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实行分类管制。各类禁止开发区域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主次功能,以相关的法规、条例为依据,按照严格的分类保护策略和管制要求,明确在区内允许存在的人为活动、工程设施以及相应的限定条件。
    
    六、重大行动计划
    (一)清远主城“新区”建设计划
    行动要点一:基础设施对接计划
    以清远主城“新区”来定位县城发展,充分发挥县城紧靠清远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全面打通交通瓶颈,拓宽与市区的出口通道,加快建设环城北路连接凤城大桥北引道接线,城西大道二期、中轴线南拓飞来湖路网对接等项目建设,拓宽县城与旧城区的对接面,形成市区、城区、清新县城三点一线的大市区交通网络,促进县城人流、物流的发展;积极配合云龙工业园区以及清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开发,加快清远水利枢纽工程环库路网、清城区石角和山塘大桥及延伸至太平工业园路网建设,拉近和佛山的距离。按照“中提、西进、北扩”的发展思路,通过飞来湖周边带动和飞水新区、沿江景观大道建设,无缝对接、全面融入大市区。
    行动要点二:主城区商圈融入计划
    接受主城区辐射的同时,积极融入主城区商圈,大力发展与主城区配套错位的特色商贸及房地产、文化休闲产业,促进形成金海马广场、景源都汇旅游品商场、美林商场、星光步行街、城北客运站商场、滨矿·金五菱等六大“商圈”,拉动县城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全力打造与清远市区同城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二)宜居“慢城”建设计划
    行动要点一:国民旅游休闲计划
    以“清新之城、自然之美”为名片,以温泉、漂流、奇洞、龙舟为亮点,大力发展以低碳环保、健康休闲为特色的生态养生旅游和体育探险旅游。重点开发三大功能区:清西区温泉度假、体育休闲区,清中区漂流度假、生态休闲区,清北区山地度假、生态休闲区。促进各功能区之间的互补合作,加强与清城区等周边旅游资源的整合,大力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商务会展、旅游房地产、旅游商贸等于一体的大旅游产业。以继续落实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为抓手,加强与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合作,全面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巩固旅游强县地位。
    行动要点二:宜居“慢城”建设计划
    借鉴近年来兴起的国际“慢城运动”理念,迎合现代人低碳、养生、休闲的需求,结合广硕上城小区、新亚棕榈园、美林宏景新城、景源都汇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的建设,打造独具魅力与特色的宜居慢城。
    (三)都市农业及观光基地建设计划
    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围绕“做强品牌、做大基地、做活流通,推进改革”的发展思路,打造粤港澳地区都市型农业生产及观光基地。
    行动要点一:特色农业品牌创建计划
    重点抓好海大健康养殖和龙颈、禾云的油茶种植以及石潭的花卉种植等项目,并力争将油茶发展基地纳入国家油茶发展基地和省级油茶育苗基地,重点培育市级、县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行动要点二:农业基地建设计划
    重点构建“四区五带”:即清西平原区的四大功能区(种植业功能区、养殖业功能区、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和观光农业功能区),滨江区的五大产业带(笋竹产业带、水果产业带、生猪产业带、家禽产业带和反季节蔬菜产业带)。
    行动要点三:清西农业观光大道建设计划
    以清西平原为重点,促进农业观光业的发展,依托清西大道大力发展农业观光项目,加强沿途生态农业观光和农家乐景点的建设,将清西大道建设成为体现现代农业风光的农业观光大道。
    (四)先进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基地建设计划
    行动要点一:精品陶瓷基地建设计划
    促进陶瓷企业向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集聚,致力于新型陶瓷清洁生产以及陶瓷传统工艺升级改造,把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打造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陶瓷清洁生产基地,与中国产业促进会联手打造全国陶瓷传统工艺升级改造生产示范基地;把产业转移园区建成佛山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
    行动要点二:电镀定点基地建设计划
    积极推动龙湾电镀定点基地的建设,以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环保型电镀基地。加大污水处理及配套环保设施的投入,以清洁生产为目标,采用国际先进工艺,致力打造全国示范性环保电镀基地,创造经济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局面。
    行动要点三:广佛清产业链对接计划
    产业发展上主动对接广、佛、清优势产业链以及产业带的延伸,积极发展相关的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依托盈富、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园两大工业园区,承接佛山高端陶瓷制造等产业转移的同时,力争承接珠三角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制造、太阳能光伏及风能发电设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转移落户,进一步提升清新的整体产业层次。同时,注重产业的配套错位,积极发展自身特色产业。
    
    七、规划实施
    (一)县级人民政府职责
    ——由县政府成立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主体功能区的推进与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发展改革局,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分为综合协调组、财政组、投资和产业组、国土环保组、空间协调组、考核评价组。综合协调组由县发展改革局牵头,负责生态发展规划的编制、文秘、协调等工作。财政组由县财政局牵头,县教育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口计生局参与。投资和产业组由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科技农业局参与。国土环保组由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水务局、林业局参与。空间协调组由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县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林业局参与。考核评价组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统计局参与。
    ——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实施分区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监督绩效考核办法的落实情况。
    ——县发展改革局,负责方案实施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方案在全县及各镇(场)的落实情况,指导各镇(场)落实其分区政策措施;对本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及时了解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保证方案在全县的切实落实。
    ——县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本方案与产业规划的协调和衔接;负责实施分区产业政策;拟定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研究制定产业转移相关政策以及园区管理措施。
    ——县科技农业局,负责本方案与农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县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人口计生局,负责实施分区人口政策。
    ——县财政局,制定并落实本方案的各项财政政策。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本方案与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制定分区土地政策并落实用地指标;监督检查本方案确定的各地区开发强度的落实情况。
    ——县环境保护局,负责本方案与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生态功能区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制定分区环境政策;监督检查本规划确定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标准的落实情况。
    ——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本方案与县城总体规划以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协调;指导全县按照本方案及城乡规划建立统筹城乡空间规划协调机制。
    ——县水务局,负责本方案与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划等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县林业局,负责本方案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协调;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生态公益林补偿办法,严格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审查把关。
    ——其他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方案,组织修订能源、交通、防震减灾等专项规划。
    (二)镇级人民政府、笔架林场职责
    镇级人民政府、笔架林场负责落实本方案对本镇(场)的功能区定位与发展指引。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土地管理、人口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中遵循本方案的要求。

浏览次数:-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网站首页 清新动态 走进清新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