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乡镇 > 乡镇 > 浸潭镇 > 规划计划 > 工作计划及总结

浸潭镇政府“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规划

时间: 2011-12-07 00:00   来源:清新区浸潭镇   发布机构:   点击:-

2006年以来,我镇以打造成清新北部“商贸休闲旅游名镇”为目标,大力实施“一江一湖一城”战略,突出“经济发展、圩镇建设、社会和谐稳定”三大重点的工作思路,动员和团结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发展逐步驶入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一、 “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今年预计全镇财政收入5748万元,是“十五”末200万的28.7倍;预计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3.18亿元,比“十五” 末4.46亿元增长420%,其中工业产值19.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03亿元,较“十五”翻了4翻,农业产值3.5亿元,实现稳中略有增长的目标;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2亿元,比“十五”末的1.23亿元增长267%。圩镇商铺突破千家,商贸服务业产值逾3亿元。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5513元,比“十五”末的3699元增加1814元。总的来说,实现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流通日趋活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工业经济运行良好。我镇立足实际,一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方式,把招商引资下放到村,并积极发动宗亲等关系,全民发动,形成浓厚的招商氛围。预计今年工业总产值19.68亿元,同比增长121.1%。自去年清连高速开通后,我镇投资环境发生质的改善,今年1-11月,我镇共引进企业10家,其中已试投产4家,在建3家,筹建3家,合同总投资额26300万元,截至目前实际投入额为12850万元,提供劳动就业岗位约为2150个。投资1.88亿元的广健鞋厂是我县广硕鞋厂子公司,在良好的经济效益鼓动下,该公司于今年8月进一步增资扩产,再建厂房两栋,增加生产线8条,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提供了1800多个就业岗位。广英三期主体380亩厂房征地及青苗补偿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除乌坭崆约50亩土地还在走司法程序外,其余均顺利动工,此外11月新签的物流路的10多亩土地也正在抓紧征用之中,预计春节前可征用完毕。

2、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我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大工作重点,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为总抓手,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普及程度,增加农业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粮食作物实现了全面丰收。到“十一五”末,预计粮食总产量达到2万吨,其中优质水稻占水稻总面积的97%以上,优质玉米占玉米总面积的98%以上。二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好、产量高的种养业,“十一五”末,我镇粮经比例基本持平,建立蔬菜基地8个,占地面积8900亩,商品蔬菜产量为约2万吨,水果地基25个,面积逾万亩,年产量约3万吨,同时发挥龙头公司,如广东温氏集团、天龙集团和专业户的辐射带动效能,大力推进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催生一批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基地,全镇共发展养猪、养鸡等养殖大户120多户,年末出栏肉猪17万头,出栏三鸟150多万羽。三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突出水利设施、林网、山区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累计修筑田间生产路18公里,修三面光水圳50.3公里,解决8000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完善道路林网和丰产林3.5万亩,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5000亩,开发补充耕地7395亩。四是引导农民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成和经营方式,抓好特色村和专业村培植,帮助农民发展合作组织,目前全镇申请注册15个协会,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问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加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向产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发展,五年来,累计先后培训农民2000户,辐射带动近万户,接受技能培训约2万人次。

3、第三产业不断繁荣。一是商贸繁荣。聚集在圩镇周边的人口已近一半,为商贸的繁荣提供密集的消费群体。目前浸潭已在黄沙坝开发区滨江河畔建成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夜市,在大湾岗新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贸易市场,浸潭已建有较大型的商贸批发市场4个,成为清新北部最大的批发基地。个体工商户已逾千家,去年年商贸服务业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为浸潭镇人均带来近3000元收入。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已当作支柱产业列入浸潭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前浸潭金龙洞已开发二期游览游程1500多米,河道蜿蜒曲折,洞景奇景迭出,是我市有名的旅游景点。

(二)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

1、解决了行路难问题,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五年来,累计投入1300万元,建设乡村硬底化道路13条,里程约为59公里,直接受益群众2万多人,辐射惠及全镇10多万人。目前,我镇32个村(社区)已全部实现通行政村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中有107条实现村内村道硬底化,全镇已形成形成了以清连高速为主干、省道114线、滨江二线以及14条村村通硬底化水泥路为枝干的公路网络,大大缩短了到清远市区和到广州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融入一小时经济圈内,投资环境发生质的改善,成为我镇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输血动脉。

2、缓解了饮水难问题。我镇先后投入600多万元,立项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14宗,涉及芦苞、五一、六甲洞、新寨等19个行政村和106个自然村,受益人口26324人,目前14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作良好。

3、缓解了就医难问题。进一步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自开展以来,覆盖率年年上升,累计报销医疗费3011.7万元,受惠群众129918人次。我镇还大力搞好村级医疗卫生配套,目前全镇32个村(社区)均配备卫生所,实现看小病不出村。此外,我镇还大力对浸潭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和项目配套,投入近300万元完成了住院部装修改造、综合楼建设和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设备配套,极大地改善了镇级医疗卫生水平。

4、“双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我镇20个省级贫困村由省市县镇及佛山市部分单位挂扶,共挂扶218810351人,目前我镇20个省级贫困村中,已全部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8个村已率先从中获益,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顺利实现3万元或以上。截至201011月已有10064775各种帮扶途径实现人均纯收入超2500元,脱贫率超过45%

5、大力开展支农惠农工程,五年来,镇政府认真落实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金、退耕还林资金、种粮直补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完成全镇二代残疾证换证工作。

(三)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我们以建设清新北部中心镇为契机,以管理县城的理念经营城镇,围绕“提升改造旧圩镇,开发建设河东新区”的总体格局,实施多元化投资,优化圩镇发展环境,搞好圩镇综合开发,不断完善镇村基础设施。五年来,累计投资600多万元,启动了五项工程,一是实施圩镇畅通工程,先后完成了河西沿江路、河东沿江路、三角街、建设路、人民路等13条圩镇主干道的修建、扩建及硬底化工程,改造道路路程逾9千米,圩镇街道全部现实硬底化,全面实现圩镇道路联网升级。二是实施圩镇绿化亮化工程,对圩镇滨江两岸重新进行科学布局,合理搭配,提升圩镇品味,共架设路灯230多盏,铺设彩砖6000多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100平方米,大大美化了圩镇人居环境。三是实施圩镇整治工程,重点进行了“四整治”,即环境卫生、违章搭建、占道经营、集贸市场的整治,建设垃圾填埋场1个,兴建垃圾投放池30个,配备垃圾桶153个,垃圾斗车15辆,运输车2辆,共拆除乱搭乱建房()62间,清除主次干道临街建筑外墙面的“牛皮癣”面积400多平方米。四是实施通信、电力无障碍工程,全镇范围已全部覆盖手机信号,架设光纤网络长逾200多千米,有线广播电视、宽带业务也覆盖32个村(社区),积极配合供电部门搞好浸九、浸七供电线路,圩镇供电稳定;五是打造圩镇经济发展平台工程,把河东开发区规划为新城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目标是把河东新区打造成浸潭房地产开发、饮食、娱乐的新载体,目前已建成一条颇具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夜市,道路排水、绿化、美化、亮化等设施建设也加紧施工完善。

(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计生工作驶入常规化轨道。通过配齐配强计生干部队伍,加大投入改善计生工作环境,坚持走“服务型”的工作路线,我镇计生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群众生育观念进一步扭转,自然增长率为成逐年下降趋势,计划生育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今年自然增长率为6.8‰,计划生育率为94.33%,并在3月经市验收批准上升为二类镇管理,计生工作扭转被动局面,驶入常规化轨道。

2、社会大局稳定,常抓平安浸潭建设,构建了集“大综治、大信访、大调解”为一体的上滨江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成立了村(社区)维稳工作站,积极联合派出所、法院等部门构成大联防体系,突出抓好地企协调、农村稳定两条线,通过综合整治,信访法规宣传,超前化解企业发展与群众利益产生纠纷和人民内部纠纷,实现地企双赢,确保农村稳定,五年来全镇均实现“三无”,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和谐的环境。

3、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整合资源,大力气完成30间麻雀小学撤并成13间完全小学,同时加大力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全镇13间小学有12间达市级办学水平认定,优质学位占90%以上。严格贯彻执行“普高”招生工作,今年我镇“普高”招生(含工学结合)完成了2202人,完成计划任务的110%,三间中学均超额完成任务。此外,我镇还积极发动外乡人士、社会热心人士捐资助学,全镇1454名适龄贫困学生没有发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

4、做好民政优抚和劳动保障工作,五年来,我镇共发放救济金30多万元,为城镇低保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95万元,为农村低保户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00多万元,为五保孤儿发放供养金232万元,为困难户发放物资共11批,受惠困难户1800多户。

此外,做好国防教育与征兵工作,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人口普查工作、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现正有序进行。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是全镇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有力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和建设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计划生育、招商引资、道路建设、圩镇整治、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还未形成大的规模和品牌效应,特别是优质农产品和龙头企业少,且广大农民总体素质不高,观念落后,自身学习和“造血”能力相对低下,支持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较多,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聚集和承载能力还不强,投资和融资机制还不活,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快,制约了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骨干企业优势不明显,产业形不成规模,个别企业质量运行不够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解放的程度仍然不够高,工作做大争先的意识还不强,工作中全盘考虑问题的能力不强,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多,调动干部群众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学进步为动力,努力把浸潭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今后五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年均增6亿元以上,年递增15%以上;农村人均收入平均增幅保持8%左右。重点工作任务:

(一)以“双到”为契机,推进新农村提档升级。

“双到”工作为广大农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遇和广阔的对外发展平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扭住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要务,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和县委县府的要求,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展开。到2015年,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要覆盖到全镇32个村(社区),实现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1、继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完成自然村公路网硬底化,升级我镇交通网络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好农村宽带网全覆盖,全面启动村村通数字电视工程;三是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加紧将去年新增的但并未纳入规划的6宗饮水安全工程(桃中、桃居、蕉坑、黄岐塘、根竹坑、丁坑),积极向上级申请,争取纳入规划并及早批复立项建设,彻底解决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四是搞好征地拆迁和危房改造工程,完成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工作,做好困难户危改造工程。

2、建设产业带,实施品牌战略。目前,在双到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投入500万元扩大了黄田、黄岐塘等7个村的农业生产,建种养基地8个,建辉村山地羊饲养、高华塘村无公害蔬菜基地、黄田村小白菜种植基地、五一村小白菜基地、沧边村凉粉种植、口村蔬菜基地、黄岐塘红葱基地等种养基地已取得明显效果,我镇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以市场效应为带动,推行园区经营方式,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三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并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2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凸显两个无缝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无缝对接清连高速。以清连高速为动脉,无缝对接珠三角。形成了以清连高速为主干、省道114线、滨江二线以及14条村村通硬底化水泥路为枝干的公路网络,大大缩短了到清远市区和到广州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融入一小时经济圈内,投资环境发生质的改善。我镇同时地处北赴阳山、连南,东往英西走廊的旅游“交汇点”,清连高速像一条彩带把沿途景观串起来,为浸潭的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浸潭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融入清远跨越式发展浪潮提供了最有利的武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商贸、服务、物流、房地产开发等产业,形成一条城镇经济活动走廊。在清连高速的带动下,我镇成功引进桃花湖、广健鞋厂、广英水泥三期等3个项目,合同投资金额逾15亿元,我镇将乘势而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新的经济增长点。

2、无缝对接云龙工业园。一是承接云龙工业园产业群延伸产业,目前浸潭镇内仍有相当部分工业储备用地,为工业园产业延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二是分流云龙工业园聚集的人流,浸潭拟建一批管理完善的安居房,一方面可作为本地居民居住、租住,一方面可以作为承接工业园工人的后方居住区和活动区,节约工业园用地,带动自身房地产业发展,同时带动浸潭商贸、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行业的兴旺繁荣。三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交通方便,路程不远,按照“到工业园上班、回家居住”的思路,组织大批农民到工业园、工业小区培训和务工,让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增加非农收入的同时也可把现代工业文明带回农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整合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

在谋划未来发展思路时,我镇紧紧抓住商贸、旅游、资源三张“利”牌,推进产业发展。一是以圩镇改造壮大商贸基石,以滨江河美化及圩镇整治改造工程为推手,不断完善圩镇服务功能,提升圩镇品味,重点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浸潭河东新区,争取引进资金进行河东新区房地产开发,配套完善道路排水、绿化、美化、亮化等设施建设。同时,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精心规划并推动建设一条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拉大城镇架构、扩大圩镇规模,聚集更多人流激活城乡消费市场及农村内需市场,繁荣商贸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浸潭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色农业休闲游、自然风光悠闲游,成为浸潭一大特色,现代个性休闲生态游也为浸潭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和机遇。旅游业已当作支柱产业列入浸潭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创建旅游名镇的力度。我镇将进一步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步伐,不断丰富本镇的旅游景观,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观光带,积极引导商贸与旅游相互结合,努力开创以旅兴商、商旅互动的发展新格局。将进一步升级金龙洞项目,建成集观光、游玩于一体的精品旅游景区。重点搞好桃源生态旅游区再开发工程,项目严格按照5A级旅游景区规划,向着产品多层次、多类型方向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力争将精品元素融入到景区每一个角落。此外,积极开发“大罗山”水库以及大滩电站建成后圩镇到电站河段形成的“天坛”水库等具有较高旅游开发价值的项目。

(四)办好民心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1、办好民心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深入基层调查走访、问需于民,真正把党的好政策落到最需要解决的群众身上,把农村合作医疗、小额保险、低保五保、粮食直补、家电补贴、科技下乡、助残抚恤、农机补贴、传染病防治等各项惠农资金、信息服务贯穿到改善民生的工作实际中,把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落实到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中。其中新医合参保率五年内要达到并稳定在97%以上。

2、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计生工作,确保人口出生率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二是抓好国防教育,为国防事业提供合格的兵源,同时继续做好民兵训练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三是做好文教卫生工作,让适龄儿童100%完成九年制教育,完善医疗条件,杜绝疫情传染病的发生,努力在2012年创建成市教育强镇;四是抓好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维护职工和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大“五六”普法力度,提高市民遵法、守法意识,全面推进依法治镇进程,维系社会稳定大局;六是是圆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清十年来我镇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五)提升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1、提升行政效能。实行项目细化、责任主体明确化、岗位责任具体化的“三化”机制,将工作定责、定量、定质、定时,以目标引领,效率优先,以责任问效,步步紧跟,有序推进,重在实效。把求真务实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要求。重大事项班长领头,人大跟踪问效,抢抓机遇争分夺秒,有三步并作一步的赶超精神,卓有成效的完成任务。

2、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评估体系和机制,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行政效能管理的重要标尺,强化服务岗位管理,规范服务人员行为,实行承办事项首办人员负责制,对工作不力,造成损失的要实行问责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要做好预防和应急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加快浸潭镇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全镇人民的殷切希望。我们将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任务和目标,为建设和谐、美丽、富饶的新浸潭而努力奋斗。

您已选择离开清新区政府门户网站,接下来跳转至的页面与本站无关。 4秒钟之后将自动跳转到新页面,请您稍候…… ×

网站导航

底部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主办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清远市清新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运维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件:

粤公网安备 441803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4418030003

[粤ICP备050579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