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适老模式 网站支持IPv6
导航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清新 > 历史文化 >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选介三(1949—1988年期间)

时间: 2023-10-12 15:51   来源: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侨务局)   发布机构:   点击:-

何文献(1906—1951年)太平镇天井坑村人。他在清远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报考广州警官学校,毕业后被政府派往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民国20年(1931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系。民国24年(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交通兵团翻译员。历任国民党第五战区的司令部政训处中校政治科长和国民党第四战区中校政治科长。同时担任日文翻译员。民国27年(1938年)何文献跟随将军李宗仁,坐镇徐州指挥著名的“台儿庄战役”。在开赴抗日前线前夕,他曾专程回到家乡,激励不少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民国30年(1941年),应乡亲请求,辞去军职,回乡办学,任岐新中学(今太平中学)筹委会主任。民国32年(1943年),任岐新中学首任校长。何文献亲自为岐新中学谱写校歌。民国33年(1944年),被推选为县临时参议会议员。1950年,出席清远县第一次全县农民代表大会。1951年7月,何文献病逝。何文献祖辈出过秀才、贡生、举人、会元(何尚万)和武状元(何宗鳌)。
    唐寿仁(1878—1952年)字畅徽,新洲(今禾云镇)人。19岁时,在丘昭文的父亲丘艺芳馆下读书,后考取清远县第二名秀才。翌年回乡设馆教学,历时十载。清宣统元年(1909年),唐以《汉宣帝置廷尉平论》考取清远县己酉科第一名拔贡。辛亥革命后,唐入北京法政大学攻读数年,为清远县最早去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之一。抗战前,先后在广州、杭州法院任法官。抗战时期回乡避难,与陈赞容同在清远县沙河的湖敦围设“唐陈寄庐”办国文专修班,学生众多,成才者亦不少。
    王度慈(1900—1953年)禾云镇人,民国元年(1912年),在肇庆的广肇罗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在鹤山县坪岗乡平民学校当教师,并从事农民运动。民国12—14年(1923—1925年),先后担任共青团鹤山县支部书记和中共鹤山县支部书记。民国15年(1926年)陈可钰率北伐军到达曲江县时,王是广东省农民协会北江办事处委员(此后王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关系无史料可查)。民国16年(1927年)经陈可钰推荐回清远担任县署卫生局长兼农业局长,后任滨江自治委员。民国17年(1928年)在家乡创办井塘乡第一小学(井建小学)和井塘乡第二小学(井塘小学)。民国22年(1933年)任县垦殖委员会副主任兼县立苗圃主任期间,应清远师范学校校长朱履吉邀请任清师农科兼职教师。民国30—32年(1941—1943年),王担任滨江区(当时称第三区)区长,首先提议创办滨江中学,得到陈可钰的支持。民国33年(1944年)2月王度慈任滨江中学校董会董事长。民国35年(1946年)2月至民国37年(1948年)1月,王任滨江中学校长。
    陈赞容(1885—1965年)字敞仪,新洲(今禾云镇)人,幼年时随父移居清城,曾追随丘艺芳读书。辛亥革命之后,考入两广优级师范(校址设在广州市)攻读大学课程。毕业后,即在清远县城设馆授徒,历时十余载。民国16年(1927年),陈担任清远县教育会长,与其他热心地方教育事业的人士共同倡议兴办清远中学,并亲赴广州谒见将军陈可钰,得将军鼎力玉成,遂于翌年秋创建清远县立初级中学。后来又应聘在清远滨江师范和清远县立初级中学任教,以实现其为国育才的愿望。抗战时期与唐寿仁设“唐陈寄庐”办国文专修班。
    林昌鹏(1907—1973年)乳名文翼,山塘镇人。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广州培正中学。民国16年(1927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理工科,两年后肄业,投考广州黄埔海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派往意大利高尔康海军军官学校学习,两年后回国,任虎门要塞第一鱼雷舰中校舰长。民国27年(1938年)4月间,率领鱼雷舰巡视海防时与日军“出云”、“祖苗”两舰遭遇,将敌“祖苗”舰击致重伤后在伶仃洋沉没。同年10月,被任为虎门要塞鱼雷舰上校队长。广州沦陷,林辗转到重庆,被任为长江缉私舰队总队长,后任训练团上校教官。再返重庆后,在海军部任上校参谋。民国34年(1945年),日本投降,林在香港任海军组上校组长,代表华南地区中国军事代表团接受日军投降事宜。次年,回南京任海军少将参谋,因对南京政府失望,毅然离开,寓居香港。1950年回到广州,在海珠路创办升大补习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成绩超卓。后到广州三十七中执教,到东方氧气厂和广东省水电设计院任工程师,参与从化流溪河、新丰江水电站的设计。1973年病逝,享年66岁。
    崔广秀(1888—1974年)又名广福,原籍南海县沙头乡,出生于江口(今飞来峡镇)。幼年时读私塾,民国元年加入同盟会。民国3年(1914年),自筹资金开设文轩印务局,并参加国民党。民国14年(1925年)被选为国民党南洋支部主席。次年,代表吉打支部出席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选为海外英、荷属地南洋总支部主席。崔曾任国民党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员。民国20年(193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中央党部海外党务委员会委员,又被委任为广州银行监督。民国24年(1935年)12月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民国25年(1936年),任花县县长。民国32年(1943年),奉派为雷州海关监督兼管曲江关事宜,后又任第七战区广东北区指挥所主任,国民党执、监委委员,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民国35年(1946年)5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海外党务计划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民国36年(1947年),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广东省代表。后去台湾,仍为“国民大会”代表。1974年8月20日在台湾病逝。
    崔广秀从南洋回国后,在国民党内任职期间,为家乡人民办不少好事:民国17年(1928年),联合丘昭文投资修筑清远第一条公路——清(远)银(盏)公路;次年,带头集资修筑石(角)军(田)公路。民国26年(1937年),筹款在太和古洞扩建清远中学,后因日军入侵而被迫停工。民国27年(1938年),带头捐助,另向华侨集资,在本村建一所端仁小学。民国34年(1945年),带头捐助及多方筹集资金,兴建江口小学。民国36年(1947年),再次发动林炳炎等人捐助资金扩建清远中学,把县立初级中学改办为高级中学。
    丘昭文(1885—1975年)字少海,新洲(今属禾云镇)人。幼年时随父在清城学习诗史文学,后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京师大学堂(今国立北京大学)。民国4年(1915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公费赴美国迪宝罗学院留学,民国9年(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为清远县第一位法学博士。曾任英德、东莞、广州等地方法院推事,国民党清远县党部监察委员,华侨协会会长,广州律师公会副会长,全国律师协会常委,广东法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法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司法会议律师代表,国民大会自由职业团体律师代表,广州市清远同乡会理事长,广东勷勤大学、国民大学兼职法学教授,《广东法律月报》杂志主编,著有《国际法概论》一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广州负责接收伪广州律师公会。民国36年(1947年),任广东律师公会第一届理事,广东法律学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寓居香港,于1975年病逝。
    王桂昭(1896—1975年)字鼎立,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生于禾云镇井建马安村。孙中山卫士,一直追随孙先生革命,16岁赴广州,由亲戚介绍给教会黄牧师,荐入香山县(今中山市)小榄镇由美国人开办的美理中学就读。民国3年(1914年)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番禺县党部加盟,投入反袁(袁世凯)讨龙(龙济光)的中华革命军,在讨龙军北江第一支队司令部任军事委员。民国4年(1915年)7月17日密谋策划刺杀龙济光,事泄后潜逃南洋避难。民国9年(1920年)8月参加讨伐北洋军阀之役。民国10年(1921年)7月,王桂昭由几位老同盟会员引领到广州观音山(今越秀山)粤秀楼晋见大总统孙中山。自此,王桂昭荣任孙中山卫士。
    民国11年(1922年)11月间,王桂昭被任命为高雷讨贼军总部军事委员,兼高雷绥靖处少校副官。民国12年(1923年)春,26岁的王桂昭被选送入桂军军官学校一期步兵科学习。民国13年(1924年)秋毕业后,在桂军第五师任警卫团团附,后升任团长。民国15年(1926年)1月,王桂昭随以第四军军长李济深为总指挥的南征军第五师(即前起义的邹武部)出征海南。后被任命为琼东县警察区长。
    广州沦陷前,王桂昭携眷属回归故里,在乡间宣传抗日,接待过往的抗日部队。参与复办小学二间,让数百儿童得以就学。以孙中山卫士及抗逆有功人员名义申请保送子女4人和村中子弟多人入读韶关战时广东儿童教养院。又办“民植”果园,首次成功引种广西沙田柚、新会柑、罗岗橙,造福桑梓。日本投降后,出任由前孙中山卫士大队长姚观顺为局长的两广盐务局警佐和局员,并被选为“孙中山侍卫同志社”常务理事。1951年初,移居香港,1975年病逝,享年79岁。
    吕直纯(1907—1976年)三坑镇人。民国17年(1928年),到广州跟名中医习医3年。后在香港、太平、三坑等地开设医馆教授中医兼诊病。民国29年(1940年),在清城开业行医。1953年6月,出席中南6省2市中医代表会议;同年下半年,发动县城私营医生参加清城大众联合诊所,吕任所长。其间,被选为清远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委员。1957年,调入县中医院进修班当主任。1958年,在县中医院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曾任县政协一至四届委员。吕通晓中医理论,精通脉理,善治伤寒,撰写有《医案》、《医话》等,为清远县有名的老中医。
    方觉魂(1906—1982年)回澜(今太和镇)黄泥村人。15岁离乡到香港谋生,加入当时香港最大的华人工人组织——洋务工会。民国14年(1925年)爆发“省港大罢工”,方投身罢工行列并加入工人纠察队。“省港大罢工”结束后,回到香港,后到越南西贡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又返香港组建九龙娱闲乐社,被选为主席。不久被选为娱闲乐社九龙分社主席。民国26年(1937年)4月,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广州沦陷,方先在惠(阳)东(莞)宝(安)人民抗日游击队工作,后任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第四团分队长。民国29年(1940年)初,奉命回香港发动工人支援抗日。次年12月,方在东江纵队抗日人民游击队港九独立大队负责民运、统战、特工等工作。民国33年(1944年),任增城县新一区民主政府区长,西北支队统战股长等职。民国35年(1946年),调回香港筲箕湾渔业共进社任社长。次年,清远同乡会成立,方被选为第一任主席。民国36年(1947年),调回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第四团任政治处主任。1949年,任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六团政治处主任、副团长,潖江县委副书记。
    1950年,任中共清远县委委员、县武装大队大队长。1951年任粤北专区公安处执行科长。1953年任省汽车修配厂厂长。1956年任省汽车运输局副局长、汽车运输公司副经理。l982年病逝。
    刘清华(1917—1984年)龙颈镇水东村人,曾在清远县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清远《民治报》任副刊部编辑。刘擅长画山水、花卉、竹、木、草、虫画。《广东粤华报》多次刊载其美术作品,传世画作有“潇湘一角”和“花鸟”画一幅,为省内知名的画家。1952年寓居香港。1984年在港病逝。

您已选择离开清新区政府门户网站,接下来跳转至的页面与本站无关。 4秒钟之后将自动跳转到新页面,请您稍候…… ×

网站导航

底部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主办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清远市清新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运维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件:

粤公网安备 441803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4418030003

[粤ICP备0505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