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清远市清新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发展和改革局反映。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2月16日
清远市清新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清远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部署要求,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产业定位
立足粤北生态发展区定位,坚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与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有机衔接,依据我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制造业当家,坚持生态优先、面上保护、点状开发,加大力度重点承接先进材料、轻工纺织与制鞋、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农文旅等产业有序转移。
(一)先进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新型特色建筑材料、稀散金属材料、新型电子材料、新型消防材料等产业,促进新材料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鼓励引进绿色新型陶瓷生产工艺企业,升级改造现有陶瓷生产线。依托粤检消防应急产品检测中心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入驻园区,打造消防产品制造、消防产品检测、消防教育、消防应急救援为一体的消防应急产业园。
(二)轻工纺织与制鞋产业。以中信环境漂染基地、龙湾电镀表面处理基地等产业配套设施为招商比较优势,通过为纺织产业提供布匹漂染、洗水工艺等中枢环节和服装饰品辅助配套环节,积极承接广州(特别是中大纺织商圈)、佛山、东莞等服装产业有序转移,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部分环节转移,建设从纺织染整、面辅料生产,到原创设计、品牌服装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夯实现有制鞋业的产业基础,发挥万邦、广硕、诚展三大制鞋链主企业的头雁效应,进一步完善鞋材产业链,强化鞋材产业生产工艺的现代化、智能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打造“百亿级”制鞋产业集群。
(三)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肉制品精深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果蔬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饲料加工等细分产业。引进和培育肉制品及水产品精深加工、果蔬品精深加工、饲料加工等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以及预制菜、中药饮片、饮料加工、食品包装等食品制造企业,引导产业入园集聚发展。
(四)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汽车电子、汽车应用消防材料等产业,注重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五十亿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业链。
(五)农文旅产业。深入实施“2420”具体举措,大力培育清远鸡、桂花鱼、丝苗米、南药四个20亿级以上产业集群,扶优做强清新山茶、竹笋、鹰嘴桃等特色产业。抓住预制菜发展机遇,发展壮大清远鸡、乌鬃鹅、桂花鱼等预制菜产业。培育“文旅+”新业态,充分挖掘历史古迹文化资源,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工作。促进温泉、漂流产品升级,积极打造环温矿泉、环笔架山等民宿集群。
二、重点任务
(一)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平台
1.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以广东清远经济开发区、清远清新产业园区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平台,范围约38.88平方公里,核心区范围约17平方公里,采用“一区三园”结构,分为飞水、太平、禾云三片区。加快完善平台管理运营机制,增强各园区产业集聚承载能力,将平台建设成为全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阵地,争创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
2.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特色产业园。依托广州市海珠区对口帮扶协作关系,在清远清新产业园区范围内的禾云片区和太平片区现有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基础上拓展提升,共建广州海珠(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总面积约22798.49亩(以海珠区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书的最终件为准),分为禾云片区(含扩园)和太平片区(含扩园)。充分发挥对口帮扶协作双方的各自优势,联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劳动力转移,努力将承接产业转移特色产业园打造成为清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3.深化“双向”飞地合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以建链强链扩链为导向,协同实施实体经济支持政策,共建百亿级产业集群。探索“反向飞地”模式,通过租赁办公楼宇、设置园中园、建设孵化器、打造招商展示平台等方式,在海珠区设立“反向飞地”,定期组织开展企业对接、项目洽谈等,双向发力促进合作共赢。
(二)加快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壮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发展新型电子材料产业集群,推动以先导为龙头的原有稀散金属企业扩能增效,做强稀散金属产业集群。建设海大畜禽生物疫苗、畜禽动保及兽药、水产苗料保健料生产基地,持续壮大海大水产饲料、禽畜饲料、动物保健品等生产规模。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业,打造清远鸡、乌鬃鹅、桂花鱼等预制菜深加工基地。对制鞋、水泥、农副食品等传统优势主体产业实施精准扶持,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2.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国家消防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消防产品检测基地项目,打造消防应急产业园。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产业园。依托龙湾电镀基地,招引一批上下游产业项目,做大做强表面处理关联产业。以华润、海螺光伏等投资项目落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谋划实施新能源产业。
(三)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1.共建农产品加工基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健全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产业链,依托产业规模化种养基地,发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共建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加工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支持农业企业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加工生产线。
2.共育“粤字号”农林品牌。积极融入大湾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推动农业和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价值链。用好“农业品牌推广”“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专项扶持资金,培育打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粤字号”农林品牌。
3.共建农业产业方阵。积极引进珠三角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围绕做强做大清远鸡、丝苗米、桂花鱼、南药等农业产业方阵,推进加工转化和产业融合,建设农业企业总部基地。积极融入珠三角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争取上级金融政策支持,强化金融工具赋能,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预制菜等增值环节,加快打造具有良好竞争优势的对接大湾区大市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
(四)高品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湾发展
1.打造文化旅游精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建设,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旅+”新业态,积极打造精品路线,持续促进“温泉”“漂流”两大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大力支持古龙峡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支持笔架山旅游区创建国家AAAA旅游景区。
2.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持续擦亮民宿品牌,积极打造环温矿泉、环笔架山等民宿集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民宿旅游目的地。
3.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发建设龙颈镇石坎“同心窑”等清新区传统文化遗产主题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展销、研学、文旅、体验等形式,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新名片。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推动交通物流设施高水平“硬联通”。积极配合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快推动永州经清远至广州高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清花高速项目建设、配合做好佛江高速北延线清新至湖南段前期规划工作,进一步完善高速路网,衔接畅通国省干线,完善产业园区联通高速公路、重要枢纽的路网建设。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农村三级路和双车道比例。完善物流网络设施,加强与周边物流园区联系,推进农产品电商综合服务站点建设。
2.推进体制机制环境高水平“软联通”。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最大限度缩减行政审批时限。深入开展企业项目全周期跟踪服务,指导企业申报奖补资金,协助企业解决用地、用工等问题。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容缺受理、线上并联、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推进“信用+双随机”监管。推进用水报装“零成本”。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和省的减税降费等政策。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在产业园区推行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制度,健全工业用地控制指标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长效机制
1.强化区级统筹协调。成立清远市清新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领导小组,负责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对外开放的“一把手”工程,研究制定产业转移的具体政策措施,研究谋划和引进一批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强化全区产业转移“一盘棋”工作落实机制,实施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和产业转移重点项目库动态管理。区发展改革局牵头落实考核评价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年度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按程序报区政府审定实施。
2.深化对口帮扶协作。突出产业有序转移,完善海珠清新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双主体”责任,共同研究制定帮扶协作工作总体方案、合作园区规划建设方案以及帮扶协作政策措施。完善管理体制,落实共建共享共担机制。支持结对帮扶协作,共建特色产业园区。
(二)建立资源要素保障体系
土地保障要坚持分级分类,鼓励土地资源优先向成长性好的产业配置,依法纳入全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将转移优质项目向上推送,争取纳入市级统筹范围,积极申请使用省主平台指标。资金保障要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支持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申报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各类补助资金。金融保障要加大对产业转移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一站式”融资服务,配合落实转移企业在清申请首发上市工作。环保保障要将有限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指标优先解决产业承接地优质的园区、平台和工业项目需求,加强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用能保障要加快开辟“绿色通道”,依法依规加快办理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节能审查。科技、人才保障要强化对产业转移人才队伍、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的支持,加强职业教育规划,加强产教融合,全方位、全链条打造产业人才队伍。
(三)建立对接招商落地统筹工作机制
1.建立产业有序转移招商“一盘棋”工作机制。加强招商工作统筹,完善全区“大招商”工作格局,推进大数据招商,发挥工商联“商”的作用和“联”的优势,构建辐射全省招商引资网络。
2.完善招商落地发展“一体化”统筹工作机制。依托帮扶协作关系共同编制产业链全景图,共建招商数据库和招商地图,建立常态化招商引资信息跟踪机制和重大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建立落地服务台账,加强签约后跟踪服务。做好招商引资项目遴选进一步完善招商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将在谈招商项目纳入动态管理清单,工作落实到人、层层夯实责任,确保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达产。
3.多形式高质量举办精准招商推介活动。积极参与省市及对口帮扶城市举办的招商引资对接活动,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举办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加强“走出去”赴外招商。支持以商招商、以企引企,扩展招商引资网络和信息来源。
相关政策解读链接:关于《清远市清新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