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三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学党史与办实事紧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强党建、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建和谐”为工作思路,努力建设作风硬、环境美、文明高的新三坑。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经济运行稳步恢复。1-5月,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9865万元,同比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66万元,同比增长30.7%,农业生产总值3.38亿元,同比增长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00万元,同比下降13.31%(主要是上级下拨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减少),预算支出2700万元,同比下降20.41%;税收组织收入724万元,同比下降35.24%。
(二)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止林民宿二期和米墅营长培训中心实现营业,投资约5000万元的崩坑伊甸园房车营地(大角禾场)项目已于5月正式营业,全镇共接待游客约14万人次,同比增长71.43%,实现旅游总收入4400万元,同比增长90.25%。
(三)疫情防控稳步推进。强化外来人员排查管控和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截至7月2日,全镇推送人员1023人已全部核查完毕,目前近14天内无国内重点地区返三人员,暂无粤港跨境货车司机来三,累计接种30238剂次17848人,目标人群覆盖率98.1%,全程接种14230人,目标人群覆盖率78.21%。
(四)项目建设和落地提速增效。依托资源禀赋,开展精准招商,兴农乐芦苇野舍民宿、芊丽酒店二期项目已基本建成,正按计划抓紧建设。成功引进葵背泉现温泉孵化园、葵背二十九度温泉民宿、安庆三和村古道里民宿、布坑华图罗卜元村农旅项目(暂时名)、布坑水上云朵温泉度假项目等5个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均有序推进。
(五)用地整理有序开展。盘活利用闲置低效用地,完成清新温矿泉旅游渡假区有限公司一期(荔湾垂钓园和运动公园等)约170.66亩土地收储,二期(游客中心和玉泉别墅等)约171亩土地和物业正协商收储方案,原粤安公司和温泉用地220亩正开展清资核产和初评,省烟草公司金叶山庄69.82亩已签订收储意向书,解除中凯置业(优凤雅驿项目54.03亩)土地协议,加快统筹出让储备用地约291.66亩(温泉新区政府储备用地约81亩、清新温矿泉旅游渡假区温泉旧区收储用地170.66亩、原三坑四中旁东方钰泉综合旅游项目用地约40亩),加大用地收储力度,目前完成九牛洞47.23亩土地征收,约400亩伊甸园征收工作有序开展,储备粮仓附近政府储备用地32亩的出让和温泉新区163亩、革命岗一带66.1亩扩展征工作按计划推进,完成原广东标牌陶瓷有限公司约521亩土地和厂房收储及清拆(215.99亩正准备招拍挂,11亩正完善用地手续),三坑河北新区约34亩用地正组卷报批完善手续;涉及民生工程的三坑镇岗边一村和坑头一村留用地面积23.418亩也正在组卷报批完善手续。
(六)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一是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初见成效。高标准规划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成为我区乡村振兴平台交流地,成功举办2021清新秦汉古道之“蒙里驿古道”文化系列活动,赢得了专家评委、参赛人员、新闻媒体的一致好评,并作为我区2个代表镇之一参加省乡村振兴考核实地评估和参与市委农办牵头主办的《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录制,同时作为我区唯一入选省乡村民宿发展现场推进会现场参观定点镇。二是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创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示范镇为抓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镇281个村小组均达到整洁村标准,创建率达100%;建设生态村1条,特色村26条,示范村38条,示范效应初显。三是特色农业取得新进展。桂花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雅文、鸡凤2个行政村正申报“一村一品”示范村,台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山苏、枫坑番薯干、崩坑强力凉茶中草药、布坑邱氏水产观赏鱼等4个项目正申报一村一品。通过盘活低效、闲置的土地,累计整合土地约4.2万亩,发展规模化经营约2.6万亩,推动文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泓业水产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企业发展,种植台湾山苏200多亩、韭菜7000多亩,茨实1000多亩、花卉约500多亩、食用桑叶约200多亩、名优水果约800多亩,养殖桂花鱼、加州鲈、小龙虾、罗氏虾约5500多亩,目前,全镇共有专业合作社98个,家庭农场18个,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5个,取得无公害产地获证合作社(公司)2个。四是脱贫攻坚成果有序巩固。截至目前,我镇建档立卡脱贫户有780户1481人,其中已纳入低保保障 328 户631人,特困供养319户326人,纳入建档立卡孤儿6人,均按时按量发放生活补助,发放高龄津贴82人,有劳动力脱贫人口391人,其中从事公益性就业岗位17人,新增实施到户项目5个,投入金额4.6万元。五是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完成摸排及整改河湖“清四乱”问题1宗,完成清理漂浮物12吨,清理河道长度18.6千米,清理水域面积1300平方米,完成各类河流“五清”约21千米,完成清障、清淤约2.5千米,完成污水主管网建设6公里,配套污水管网正有序建设,大力推进禽畜养整治力度,完成反弹复养养殖场整治15间,新增养殖场整治5间,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漫水河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六)民生保障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成城乡劳动力培训70人,转移就业274人,城镇新增就业9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9182人。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月人均1021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月人均638元。救助困难群众13人次,其中镇发放临时救助金22500元,区救助1人救助金为3000元。全力推进安全生产体系构建,截至目前,未发生安全生产及食品安全事故;二是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完成综治视联网及网格化系统建设,网格活跃度100%,网格事件化解率100%,全力创建维稳示范点(全科网格示范点)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整治突出毒品问题等工作有序推进。
二、存在问题
上半年,我镇经济社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坑属于农业大镇,财政收入质量仍然不高,财力依然有限等问题仍然存在;人才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用地、征地等发展制约因素仍然突出;受疫情影响和大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在改善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等方面压力较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积蓄跨越发展竞争力。
一是抓好重大项目促建促产。紧紧围绕打造“大健康产业园”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做强主导产业。确保在搞活现有企业经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泉现温泉民宿、二十九度温泉民宿、凝碧湾旅游酒店等项目的建设。支持米墅民宿共享营地项目升级,打造总部研发基地。
二是加快培育新增产业项目。加强跟踪服务,促进数字声光影视产业园一期和三和稻里民宿等新项目尽快投入建设。做好土地收储和用地报批等工作,谋划一批项目进入市、区项目笼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产业定位,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产业项目。积极争取省市区支持,做好温泉采矿证申报工作。
(二)突出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着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农业提质发展。鼓励培育“一村一品”,加大力度培育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继续推广台湾山苏、兰花、番薯、名优水果种殖。壮大桂花鱼、罗氏虾产业,进一步提升品质,提高深加工比例。
二是加快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突出抓好“四个一”工程,即一条主干道路、一座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一张规划图纸、和一批项目落地。扎实推进样板区安庆村委会(旅游+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等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年内完成高速出口驿站服务中心、葵背村委会晒布综合旅游驿站、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项目建设,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为支撑,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
三是谋求乡村建设取得新突破。以广东省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试点为切入点,完善村庄建设规划,结合美丽乡村创建和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按照先整治、后建设、先规划、后提升、循环渐进、梯次创建的原则,撬动社会资本,充分利用“三清三拆三整治”连片闲置土地,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村庄发展腾挪空间。坚持政府引导、鼓励农民群众自筹资金或投工投劳,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地打造一批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生态板块。
四是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边缘户关注监测,防止新增贫困人口。建立贫困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紧盯薄弱环节查漏补缺,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做大做强枫坑村委会农产品加工厂,以产业优化升级带动贫困人口不断增收,积极开展就业引导、技术培训,着力增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五是持续强化绿色生态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秸秆燃烧、水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准备工作,启动陂头五一湿地公园一期的建设,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末端管网建设,有序推进河长制工作。
(三)社会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一是着力强化民生保障。全力落实稳就业各项政策,提升就业创业服务,稳步提高优抚对象、低保、五保等医疗救助保障水平,积极完善敬老院和康园中心功能建设,构建完善社会保障“安全网”。持续推进创文暨城镇整治提升行动,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二是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创新思路方法,前移社会矛盾化解关口,全面推进“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体系建设,构建立体化综治体系,继续深入开展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提升群众安全感。巩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一般事故,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继续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提升食品、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民生热点领域监管水平。扎实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工作,积极开展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统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社科、气象、地方志、妇女儿童、档案、保密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