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浸潭镇“百千万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各村(社区)积极补短板、促提升、优环境,通过规划建设停车场、优化出行道路等,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为群众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打造更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
聚焦群众所需,荒地“变身”停车场
浸潭社区是一个人口结构多元、服务需求多样的社区,人口约1.8万人,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日益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和堵点。
为缓解群众、游客停车难的问题,规范汽车的停泊秩序,防止乱停、违停的现象,浸潭镇纪委以增加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深入开展“一镇街一实事”工作,及时整理出导致圩镇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镇交管办、综合行政执法办对占道经营和停放车辆进行管控和劝导,派发人居环境整治告知书114份,整治占道经营乱摆卖行为201次,整治车辆乱停放行为105次。通过进村入户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摸排镇域内闲置场所、空闲场地,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方便群众”的原则,盘活闲置荒废地,选定浸潭镇卫生院附近的永康路原物资中心旧宿舍楼(废旧红砖房)地块,打造智慧停车场,新增停车位62个,停车场内提供4个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及充电桩停车位等,配备了完善的设施,包括清晰的导向标识和智能化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停车效率和安全性。停车场建成后,有效解决群众、游客停车难的问题,同时降低浸潭卫生院救护车出行堵车风险。
“有了这个停车场,停车更方便了,环境也更整洁了,大大缓解了我们停车的难题,回家再也不怕停车难了。”社区群众英姐表示。
新建的停车场有效缓解群众停车难题
聚焦群众所盼,乡村道路换新颜
今年以来,浸潭镇坚持高标准推进综合路网体系建设,对六甲洞村入口至下迳组路段、浸潭镇卫生院至车田营地路段进行升级改造,修缮项目路段分别约1210米和1043米,主要工程为部分路面拓宽、黑底化、规划标线,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和游客出行的条件。焕然一新的沥青道路,构建起四通八达、外联内畅的交通网络,在方便群众出行的同时,也助推浸潭镇高质量发展。
改造后的六甲洞村道路路面平坦
漫步在六甲洞村,全新黑底化后的道路路面宽阔、干净、平整。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首批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当前,六甲洞村正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受到游客追捧,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不断推进,六甲洞村的道路也实现了“华丽转身”,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以其独特的美丽吸引多地游客,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利于文化交流、推动经济繁荣的重要桥梁,进一步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军岗桥建成后
聚焦群众所急,筑牢惠民“连心桥”
近期,浸潭镇黄岐塘村军岗桥修建加固完工,极大地保障群众的出行安全。据悉,军岗桥于70年代集资建成,桥长39米,是村中及周边17个村民小组约3000人生产、生活和出行的主要交通要道,该桥由于历年来经受风雨洗礼,桥梁出现了结构变形、桥面倾斜、桥墩破裂等问题,于2020年年底经第三方检测公司鉴定为五类危桥,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道路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关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关乎群众生活的便利和幸福。为消除桥梁的安全隐患,提高出行安全系数和道路服务水平,浸潭镇于今年3月开展军岗桥的加固维修项目。改造过程中,浸潭镇狠抓安全和质量,积极联系和协调上级部门和交通部门等,制定切实可行的维修方案,确保工程质量,并充分考虑施工对群众交通出行的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引导行人、车辆绕道通行、做好安全围护等措施,既保证了交通的顺畅,又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此次危桥改造工程的顺利完成,进一步提升桥梁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有效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及出行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为浸潭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安全优质的交通环境。
接下来,浸潭镇将继续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创建美丽圩镇成果,进一步优化民生工程,着力提升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