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适老模式 网站支持IPv6
导航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清新 > 历史文化 > 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选介一(明、清时期)

时间: 2022-09-14 09:13   来源: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外事侨务局)   发布机构:   点击:-

黎璇(生卒年不详)珠坑(今龙颈镇)石岗人。明永乐元年(1403年)恩贡入太学读书。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视学,见黎璇仪表出众,甚是喜爱,故特意考核黎,结果很满意,于是授刑部主事。后历任工部员外郎、郎中、山东参政、四川右布政等职。历官30余年,执法公允,清正爱民,革弊兴利,颇有政绩。告老归田后,放情山水,吟诗赋词。
    白廷用(约1374—1406年)字致甫,龙颈水东村人,生约明洪武七年(1374年)。世袭锦衣卫百户。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白廷用剿灭顽匪有功,封清远万户职。后署清远卫指挥使,时逢福建倭寇猖獗,奉调任福州卫指挥使,为绍剿将军,屡平倭患,永乐四年五月初九(1406年)于任上病故。清新县城芋头岗圆岗仔有白将军墓。
    黎恕(生卒年不详)字心泉,龙颈镇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先任浙江缙县教谕,后升为鄱阳县令,为官清廉。后回家乡养老,明隆庆(1567—1572)年间,编纂《清远县志》,其编志态度认真。志稿四卷76类,比之旧志体裁完备。
    白元洁(生卒年不详)字静臣,祖籍石马(今龙颈镇),世居清城天湖塘。明万历元年(1573年),任清远卫指挥使。万历十一年(1583年),任惠州碣石寨备倭把总,参与抵御倭寇。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参加援朝抗日,战争胜利后升为都督佥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参加平定播州(今遵义地区)杨应龙的战事,以功晋都督同知,再参加西南抚苗,调任广东都指挥使。曾上书建议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朝廷纳谏,即改播州为遵义府。白元洁在《备倭刍议》中对抗击倭寇从兵法上提出个人的见解,袁崇焕为该书作序。他写的《征播抚苗录》是当时西南战争的历史记录。
    王玠(生卒年不详)字琛亭,禾云镇井塘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考中进士,授福建瓯宁县知县。万历十九年任乡试同考官。后曾任刑部郎中、主客郎中、光禄寺丞、少卿等职。
    白常灿(生卒年不详)  白元洁之孙,字灿玉,世居清城天湖塘。明崇祯九年(1636年)承世荫清远卫指挥使,后以武功升任广东都指挥使,官至都督同知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左都督。清初抗清复明,率城中族人和明朝兵勇战死于清城。清城沦陷,清军洗城,清城白氏全被追杀,幸存者或改姓、或奔走他乡,无一人敢在清城立足,以至今在清城很少见白姓踪迹。常灿文武全才,擅长诗文。投戈之余即召集文人雅士设坛吟诵,名誉一时。崇祯年间,主持编修《中宿文献录》三十卷。
    郭仪长(1732—1809年)字震元,号豫堂,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祖居清远县(今清新县)太平大埔岗,迁居县城,居住在下廓后街迎恩社兴仁里。郭仪长52岁时才中举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奉旨补授河南司主事兼办江苏司事,四年后,升为刑部奉天司员外郎,常侍乾隆左右。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升为刑部山西司郎中。郭仪长很受皇帝器重,清嘉庆元年(1796年),奉命参加乾隆退位仪式。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四,乾隆和嘉庆两帝在宁寿宫举行“千叟宴”,御赐郭仪长16种宫廷物品。
    在嘉庆年间,钦命巡视北城察院,掌江西道监察御史,兼署江南道监察御史和浙江道监察御史。仪长巡视北城察院时,群众誉为“包青天”,御称“名御史”。在清城南门大街上,曾立有一块“名御史”牌坊,1958年,这座“名御史”牌坊因扩建街道被拆。
    郭仪长69岁告老还乡。回乡9年时间里,替家族修谱修墓,并主编《清远县志》。仪长热心公益事业,捐地、捐巨资建“凤城书院”。邑中凡赈济饥民、修桥造路,无不竭力倡举。编有《郭御史奏疏》(已散失)收录其奏章。
    夏氏(女)(生卒年不详)真名无考,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在世,龙颈镇水东人。清远知县夏崇谨侄女,原籍江西,经崇谨介绍,嫁与清远恩贡生白加彩为妻。编有《闺范》八卷。曾在清远设讲院以教妇女,开地方妇女讲学之先河,并任县童子师。
    郭见猷(1770—1839年)字驾舫,郭仪长之子。祖籍清远太平大埔岗,后迁居清城下廓街,先后任广东龙川县教谕,山西省襄垣县知县。善诗,著有《槐荫问》《从军图题咏集》。
    郭志珩(1802—1842年)字兼山,郭见猷之子。清道光皇帝以“台湾军功保举”为由,特授福建布政司经历、敕授儒林郎。历任福建长汀、上杭、建宁、泰宁等县知县。清同治年间,升署福建平潭海防同知(海防副司令官)。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郭志珩在福建前线指挥作战,染病逝世。道光皇帝特封他为“卓义侯,加三级”。郭善诗词,著有《乘风破浪图咏》一卷。
    郭志融(1812—1860年)字藕舡,郭见猷之子。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进士,即被派驻西蜀任职,先后任大足、成都县令。士民立清官亭以记之。不久升叙永厅同知,再署潼川府知府,再任四川知府,调任安徽安庆知府。清咸丰七年(1857年)调任扬州知府。后调回广东参赞海防军务,郭亲驻虎门督兵,修台置炮。《北京条约》签订后,任江苏苏州知府,不久升为安徽兵备道加按察使衔。咸丰十年病逝于任上。郭志融政余喜爱习诗,著作甚多。著有《瓿余诗草》、《栈云草》、《六息草》、《握冰草》、《听波草》、《噫尘草》、《窍蝇草》、《拾余草》、《藕舡诗草》和《郭观察诗集》六卷等,诗集均已散失,现仅存诗歌40余首。
    郭嵩祖(1816—1853年)郭志融之侄,字春淦,号春泉。18岁的郭嵩祖以“岭南才子”冠军之誉进郡学,授江苏试用县丞。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参加顺天乡试,授国史馆誉录。再任京师东城兵马司都监。其处事刚正,案无留牍,不久授京师西城兵马司正指挥。郭嵩祖在任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十年内被留任三次,有“郭青天”之名。郭嵩祖文武兼备,著作有《竹篮管文集》、《笔花轩诗赋钞》等。清咸丰三年(1853年),郭嵩祖在任内病逝。
    朱澧(生卒年不详)朱汝珍之曾祖父,字连渭,号达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拔贡廷试获一等,充任武英殿校录,不久任直隶州判,后任连山、长乐两县教谕,历署电白、镇平、乐昌等县学宫。善诗文,亦工书法。著有《类涵事钞》,《南山文稿》五卷、《南山诗草》三卷、《尊生揖要》四卷。卒年六十九岁。
    黄钟灵(生卒年不详)字岳峰,龙颈镇城土国村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恩贡生。善文词。曾任饶平县教谕兼训导、大埔县训导、潮州府训导等职。黄著有《岳峰诗文集》。
    朱松龄(?—1827年)号苍山,朱汝珍伯祖父。祖籍太和镇八片村,朱澧之子。20岁补弟子员,旋作禀生。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优贡选入国子监读书,嘉庆年间受命纂辑《清远县志》,一载书成。清道光四年(1824年)任阳江县训导,专心课士,创建学宫,次年倡修阳江尊经阁,深得阳江文化界的信赖和尊重。后被聘为阳江濂溪书院两任山长。清道光七年病逝于书院。朱松龄生前博览群书,著有《四书口义》十三卷、《香芸斋各体诗文》五卷、《清远县志》稿八卷(未刻),亦通医学,著有《岐黄管豹》三卷。
    朱猷彰(生卒年不详)号宝愚,朱汝珍之父。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在世,好读书,早年在韶州驻军广东陆路提督昆寿部当幕僚,朱猷彰助昆寿平红巾军有功,先后任州同知(从六品)、知州(从五品)、直隶州知州(正五品)、知府(从四品)。著有《武功辑略》、《防韶换惠记》、《嘉乐堂吟草》等。
    沈兰亭(生卒年不详)禾云镇新莲莲塘村人,故居仍存。清朝同治年间担任台湾记名提督吴光亮的参赞,协理军政要务。他是县内驻防台湾人员中最高官职的一位文官,追随抗倭名将吴光亮(英德人,历任福宁镇、漳州镇总兵,调任台湾镇总兵,官至台湾记名提督,正二品官)驻防台湾,抗击倭寇,开山抚番。
    侯勉忠 (1824—1900年)(民国版《清远县志》为侯陈带),原名位锦,号鸿山,太平镇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响应太平天国号召,以学拳习武为名,在农村中秘密组织天地会。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1851—1864年),先后在陈金缸、陈显良两支农民起义军中担任左都元帅职务,转战于清远、贺县、连州、英德、四会等地,被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封为列侯。侯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英德大湾率2万人降清,任守备之职。侯勉忠拒绝帮助清朝廷追杀其他起义部队。清光绪九年(1883年)前往中越边境参加中法战争,跟随老将冯子材、刘永福在越南抗法,得到清政府奖给花翎和技勇巴图鲁称号。官至琼州镇总兵,委为骧武将军,记名提督。以后,清朝裁减地方兵勇,侯解甲归田。
    回乡后热心乡梓公益事业,出钱修路、办私塾,发动乡亲加固基围,防洪抢险。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于家乡病逝。

您已选择离开清新区政府门户网站,接下来跳转至的页面与本站无关。 4秒钟之后将自动跳转到新页面,请您稍候…… ×

网站导航

底部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主办 清远市清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清远市清新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运维电话:(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 电子邮件:

粤公网安备 441803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4418030003

[粤ICP备05057909号]